APP下载

以培养设计思维为目标的“设计表现技法”课程教学改革

2018-01-24

中国林业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平面图技法园林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 100083)

“设计表现技法”是风景园林、园林、城乡规划等专业的重要课程,开设于大二上学期,是设计的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过渡阶段课程,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在这一阶段,学生已经学习过“造型基础”课程,对设计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学生在学习“设计表现技法”课程时,可以从专业的视角对造型、色彩、空间进行理解。“设计表现技法”课程在内容上又与后续设计类课程紧密联系,为后续的专业学习打下设计表达的基础。

一、“设计表现技法”课程教学的现状

“设计表现技法”课程属于专业必修课程,共40个学时,2.5学分。课程教学目标是训练学生用墨线笔、水彩颜料、马克笔等进行效果图的绘制,记录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将设计思维与表达形式快速结合的能力及用设计语言进行设计思维表达的能力[1]。

从课程教学内容看,学生通过专业训练,可以进行设计草图及效果图的绘制,通过图示语言清晰地表达设计思想,有效传递设计信息[2]。这种可视化表达是设计思维的一部分,因此“设计表现技法”课程对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3]。

从教学体系上看,“设计表现技法”课程既是低年级美术课的表达基础,又将为后续高年级的设计课打下基础。

二、“设计表现技法”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的“设计表现技法”课程已开设10年,教学模式日趋成熟,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与后续专业课程衔接不紧密

目前“设计表现技法”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的衔接不够紧密,主要原因在于目前课程的讲解局限于设计表达形式缺乏对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

通过“设计表现技法”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园林要素的表达方式、效果图的绘制等基础表现技法,但缺少设计思维的培养,尤其是缺少对于合理地运用表现技法对设计理念或空间思维进行表达的能力。

设计理念或空间思维的表达能力是后续专业课的基础,缺少了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在后续专业设计课的学习过程中,将无法把“设计表现技法”课程的表现手法较好地运用到自己的设计中,出现手绘表现能力普遍较差的状况。

(二)学生缺少学习兴趣

学生在“设计表现技法”课程学习中会出现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热情不高的情况。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学生认为表现技法在其他美术课如“钢笔风景画”“素描基础”以及“色彩基础”课程中都有涉及,因此重复学习会有倦怠的情绪;二是学生不了解“设计表现技法”课程的作用,不知道表现技法对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有何帮助。“设计表现技法”与其他美术课最大的不同在于表现技法要与后续设计专业课有直接联系,而美术课则与设计无直接联系。

三、以培养设计思维为目标的“设计表现技法”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加强设计基础知识的讲解

经过一年的学习,大二年级的学生对于园林设计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他们迫切地希望接收更多的信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因此这个阶段的学生对设计基础知识是非常渴求的。所以,笔者认为在“设计表现技法”课程讲授过程中应有意识地穿插讲授一些设计的基础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园林要素的表现技法时,可以按照园林要素的分类进行系统的讲解;在讲解效果图绘制时,教师应深入剖析场地内的各个景观要素,并适时穿插相应的设计规范等内容。

加强设计基础知识的讲解,不仅可以扩充学生的设计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建立起设计课程内容的知识框架,有利于其对专业知识的整体把握。

(二)创新课程教学中的练习方式

传统的“设计表现技法”课程教学中常采用的是平面图、透视图、鸟瞰图的绘制练习方式。这种练习方式可以满足表现技法的训练要求,但是无法实现对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培养。

笔者认为空间想象力是设计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练习中增加学生对园林设计的认知过程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的良好机会。所以笔者在讲授平面图的绘制时,在保留了传统的临摹、改绘基础上,增加了平面图与透视图相互转换的内容。

通过平面图转换透视图的练习,学生可以将二维图形转化为三维空间透视图,即将平面图中的局部节点转化为透视图,这种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透视图转化为平面图的练习,则是将透视场景转化为平面图,这种训练可以将优秀的透视图案例以平面图的形式积累起来,作为学习的资料。

在平面图与透视图相互转换的过程中,教师应对空间尺度进行较为细致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立体空间与平面尺度的对应关系,逐步培养起学生的空间意识,为后续设计能力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实施案例教学

在“设计表现技法”课程教学过程中,照片改绘是常用的练习手段之一。但单张改绘只能练习单一的表现技法,无法全面训练学生的空间感及设计的尺度感。所以笔者在教学中增加了案例教学,以弥补单一照片改绘的弊端。

首先,选取有代表性的设计案例,既要有平面图、剖面图,还要有透视图、鸟瞰图、分析图及设计说明。在典型案例的实景照片改绘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理解案例的设计理念,了解案例的空间尺度关系。通过观察照片中的场地细节,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三维立体的场地印象,并对其中一张照片进行改绘。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于设计场地的认识会更加准确,也能更好地将设计方案进行转化,能够有重点地表达画面的中心内容。

案例教学有利于启发学生对案例设计理念的思考,如对设计细节的分析、场地功能的分析等。这些表现技法以外的知识拓展,可以给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设计思想,提升其设计的审美水平,从而将表现技法与园林设计完美结合。

(四)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教学

在传统的“设计表现技法”课程教学中,常采取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这样的教学过程具有不可重复性,同时教师的授课节奏不能适合每位学生,因此有些学生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无法当堂理解。笔者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教学后,有效提高了课堂活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笔者建立了“设计表现技法”课程的微信公众平台,将录制的教学短视频上传至微信平台,实现了与学生的线上互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随时下载教学资料进行学习并反复观看,学生的学习更具自主性。学生还可以将同一讲解内容结合不同案例进行练习,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通过分享微信公众平台的优秀作品及经典案例,学生可以自主进行临摹和改绘,并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更深的思考。

其次,笔者还尝试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课堂教学。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场景的空间感,对于设计场地产生多维的认识。虚拟现实技术产生的真实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设计思想与图纸表达之间的对应关系,易于掌握设计表现的重点,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三、以培养设计思维为目标的“设计表现技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效

(一)提升了学生的设计表现水平

“设计表现技法”课程教学改革后,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系统的认识,能够更好地理解课程训练的目的,了解设计表现技法的表达方法。

通过加强设计基础知识的讲授,学生具有了较好的空间意识,对设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设计表现方面不再机械地照搬案例,而是开始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

通过开展创新性训练,学生在设计表达上不再拘泥于线条或笔触的形态,而是将重点落在了如何准确表达设计意图上,表现手法不拘一格且具有发散性,提升了设计表现水平。

(二)加强了与相关专业课程的衔接

通过课程练习,培养了学生对空间尺度把握的能力,尤其是对于设计要素的运用,对景观效果的控制等,使学生在后续专业设计课程的学习中会更加得心应手。此外,教师对“设计表现技法”课程中设计知识的讲解,多从场景入手,对直观的视觉效果进行分析;而后续相关的设计类课程多从平面入手,开展设计训练,二者可以形成较好的互补关系,实现对学生循序渐进的引导。

(三)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首先,改革后的课程教学内容能与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相结合,对学生有着较强的吸引力,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明显高涨。其次,系统的教学框架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教师的授课意图,并能据此制定个性化的学习目标,使学生能较快地适应课程学习,建立学习自信心。新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使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虚拟现实技术不仅在学生空间意识的塑造上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也让学生较早接触了行业内的新兴事物,让其认识到除了传统的手绘表现形式外,还有其他多样化的设计表现形式,帮助学生打开了更加广阔的设计视野。

[1]李雄.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园林,2008,24(1):1-5.

[2]邱冰,张帆.有效、清晰地传递信息——园林表现技法的教学思考[J].中国园林,2012,28(1):69-73.

[3]麦克·巴特尔梅,庄佳栋.风景园林中的设计思维[J].中国园林,2015,31(2):61-64.

猜你喜欢

平面图技法园林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别墅平面图》
《别墅平面图》
《四居室平面图》
《景观平面图》
中国画技法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作品一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