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性立命,画如其人
——论霍春阳的性格在其绘画中的反映

2018-01-24于栋华

国画家 2018年1期
关键词:圆融天性天地

于栋华

霍春阳是当代中国画坛上的一代大家,是弘扬中国传统绘画的主推者,强调继承和发扬中国绘画传统。他的绘画传统功力非常强,注重运用传统笔墨和自我性情的结合,善用疏简的笔法、雅淡的墨色,以深沉秀远、简淡疏逸的特色于当代画坛卓然而立。其笔法简到极致,静到极致,寂寥无声,得之于天地,顺乎天理,与天地相应,表现天地顺乎常理的大自在、大超然,不迷于猎奇,不囿于突兀,超脱出时事纷扰,寻求深沉静寞、玄冥幽邃的超逸精神境界。在绘画风格上体现为圆融、气和、柔韧、含蓄、简淡等,被称为当代“逸品”。

一般情况下,画如其人,字如其人,绘画上显示出的风格特征,通常可以反映出画家的个性、性格、思想、学识、修养等。思想、学识、修养是要在生活中不断地修炼才能达到较高的境界,其重要性不必言说,但性格却是常常被忽略的因素,性格是与生俱来的,较难改变。天性立命,天命之谓性,性格实际上就是一种天命,即天性,性格也会在绘画中反映出来,影响画家的处事态度、修炼思想、接纳教育,丰富学识、修养的深度。性格不是绘画的决定因素,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绘画,是比较稳定的、难以移改的因素。

霍春阳的写意花鸟绘画中也流露出他的性格,顺应他的天性。霍春阳的性格比较温和,对人和善,处事圆融,态度谦和,不伤人、不生气,对喜欢的人表现也不明显,对讨厌的人也不是横眉冷对,而是以温和的面貌,不特意避讳,敬而远之,不伤害,性格很缓,柔韧平和,喜不忘形,怒不露色,这是他的天性,不是后天学来的。他的性格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他待人接物的方式、对待绘画的态度,以及绘画思想理念的形成。

霍春阳在用笔上通常用中锋藏锋勾勒,散锋皴擦,侧锋泼墨,提按顿挫,虚起实收或实起虚收,各种笔法变换自然,无论皴擦点染、笔速急缓,不锋芒外露,妄出圭角,在用笔上摒除那种过于强烈的锋芒和过于直硬的线条,而是强调柔韧的、有弹性的、虚空灵动的线条,通常以曲线的轨迹前行,如同行云流水,遇坚则绕,宁曲勿直,正所谓“柔能克刚”“曲则全”,霍春阳认为绘画中的直硬线条虽可以简练径直地表达,却多了一些野气和霸气,而曲的线条轨迹则有迂回、韧性、弹性和张力,符合事物的基本规律。运用曲线、圆线,是他在对天地常理的认识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也是他圆融个性的一个表现,也显示出他做人做事圆融的、温和的、迂回的态度,是他温和谦逊的性格的一个反映。

在章法和构图上,他特别讲究“气和”,注意呼应、顾盼、穿插、避让,使画上面各个物件互相配合,互相合作,融为一体,没有强烈的对比,争让呼应,开合顾盼,都要照顾到。他曾讲到“一局物色各不相顾,最是大病”,在他的作品里,凡是在画面里面所有的石头、花鸟、树木等等,都是一体化,正背反侧,俯仰交错,形态舒展,和谐均衡。互相之间有关联,互相顾盼呼应,主辅相合,有聚有散,有松有紧,有疏有密,“疏可走马,密不容针”,气贯而和谐,构图在变化中求和谐,惜墨如金,计白当黑,留白恰当,留白不空,留白不白,以最少的笔墨表达最丰富的内容,每一处形象,每一处点、线、面以及留白都有丰富的内涵和存在的意义,“以无胜有”,“以少胜多”,于盈寸间勾勒天地,于无画处凝成妙境。在章法上、构图上配合都很默契。

在用墨上,霍春阳善于用静态的笔墨,圆融、含蓄、柔和、圆浑、虚静、浓淡相宜,笔不周而意到,虚实相生,泼墨处水墨干湿浓淡,烟云缥缈,缭绕婉转,落笔笔笔实,却笔笔虚,意灵通透,神气浑然,笔尽而意无穷。浓墨处如漆发,不晦不暗,不痴不钝,不浊不滞;淡墨处不混不浊,烟润不涩,含蓄柔和,深厚不薄,墨气霭然,用墨微妙,不见笔踪。或浓或淡,或焦或湿,水晕墨章,气韵生动。

在绘画的造型上,霍春阳善于用静态的形象,如静的花、静的叶、静的树、静的鸟、静的水、静的石,创造一种安静祥和的、清新澄明的意境,透着儒雅闲适的文人气息和旷达的禅的境界,而不是过分张扬的。他认为“静能制动”,“静能生慧”,绘画个性太过张扬是分裂,不是大道,大原则是共性,然后才是个性,应该是“和而不同”,强调共性是“和”,强调个性是“分离”,个性太强容易造成分离、分裂、纷争,“和为贵,静为高”。

块面形象造型力求“圆融通透”,圆满、饱满、圆润,不见棱角,不见方。在他笔下常有荷花袅袅,荷叶亭亭,花叶都是憨憨的,形状饱满,边缘轮廓线不明显,似与空间融为一体,还有裂开口的石榴、丰收的蔬果都是圆圆满满,墨渍氤氲,浓淡相宜,虚实相生;还有小肥鸟蓬松的羽毛,团成绒绒的一团,灵动活脱。枯笔的石头苍润凝重,浑厚华滋。线状的造型则风姿潇洒,神采奕奕,用笔干净利落,不迟疑,不拖泥带水。如修长的兰花叶子抒情缠绵,花柔叶劲,纷披洒落;劲挺的水草与圆满的荷叶或慈姑形成形和质的对比;粗糙的枝丫交错纵横……

在用色上,霍春阳遵循“广其节奏省其文采”,他更欣赏黑白灰单色的水墨画,对色彩追求简淡,他在美院上学时也画过水彩、水粉,但他认为中国古代大文人,深层次的前贤都是画水墨的,作为一个中国人,他的心中早已落下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中国传统水墨画在他眼里、心里、手里,都是那么自然而然,黑白灰简练,清新淡雅,水墨画也符合他的性情,在水墨的天地里,他游刃有余,感觉可以与之对话。他笔下的牡丹花千姿万态,却没有大红大绿的强烈色彩,绽放却不喧闹,不娇不媚,不食人间烟火,非凡尘世俗牡丹之态,儒雅文气有余。与其说他在绘画,不如说他在绘心。

这些绘画风格的形成与他生活中的师承及在社会中的历练有关,也是充分顺应天理,不逾越人生理想发展的规律,像四季一样,有着春播、夏长、秋收、冬藏一般的共性,也与他的天性和高境界的人格素养有关,是天性、天资、悟性和学养的结合。

1977年,他时年30岁,风华正茂,精力旺盛,他与恩师孙奇峰先生合作的《山花烂漫》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由此声名鹊起,此时的作品基本上是由写生、整理素材到创作的模式,注重笔墨和生活,凭借对自然界生机勃勃的物象的鲜活生动的感受,以其满腔激情抒写之。虽然青年得志,但温和的个性使他守住了本真,也使他在绘画上及待人接物上都认真听从孙先生的教诲,虚心吸收各家之长,戒骄戒躁,明白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以后的探索任重道远,也使他能够专注于寻求绘画的本源,对中国画进行更深层次的探求。

20世纪80年代前期,霍春阳对呈现笔墨“张力”的大写意产生了兴趣,他以饱满的热情饶有兴趣地在纸上铺展开一种意象的表现形式,笔墨纵横,酣畅淋漓,穿插交错,浑然天成,不求形似,游离于物我之间,化天地的博大虚空于意象中。由于他天性中和,不盲目走极端,因此一直坚守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谛,探索中国的意象程式。这种新的意象水墨程式无疑成为当时花鸟画的重要表现代表之一,代表了一个时代探索的风貌,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90年代,霍春阳的绘画逐渐去燥存真,更注重艺术与自己心境的融合,强调传统,笔墨精练,沉稳老辣,信手拈来,富有文人画的意蕴,此时的他已然走出青涩的探索期,其绘画功力已达到日渐醇熟的境界,赢得了无数人的赞赏。

2000年间,将近60岁的他心境更加坦荡,舒缓恬淡,他的性格更加柔缓,不急不躁,一切顺其自然,对外界的纷扰都能不记挂于心,他以闲庭信步的姿态坐看云起云落,像一颗熟透了的庄稼,迎接秋天的丰硕成果,情感不再有年轻气盛的冒火气势,他的绘画表达也如他的心境般静缓,静淡简虚成为这一阶段的特点。笔墨越来越简,越来越淡,轮廓边缘越来越虚,颜色也比较淡,每一笔尽言简意赅,此时的荷叶憨态可掬,边缘没有了棱角,也不清楚了,顺应宣纸的肌理自然渗化开来,黑白对比不强烈了,即使用色点染花朵时也不用浓烈的重色了。

而今他已经70岁,他不用去刻意想什么技法道理,而笔底尽显法度道理,无一废笔,清风自心中流露,不用力而力俱在,正是鱼在水中游而不知水之存在,鸟在天空飞而不知天空之存在,正是人和天地之道已经合为一体,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他现在的绘画风格很明显有点大象无形了。笔墨简淡,色彩柔和,线条若隐若现,淡雅清新,柔柔淡淡的,不做作,不张扬。

现在霍春阳依然身体健朗,精神矍铄,步伐矫健,他的绘画生命依然很漫长,他还在继续进行着更高的艺术品位和境界的追求,他每一步的改变都是他境界的提升,顺天道,现在的他继续工作在教育岗位上,并受聘于多处高校讲学,门生无数,追随者众多。他更加像暖暖的春天的太阳,散发着光和热,传播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名声远播到国外,培养优秀的传统文化人才,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继续履行着社会赋予他的使命。

猜你喜欢

圆融天性天地
纯享夏日
圆融
尊重天性 顺势而为——读《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有感
A Magic Train Trip
A Talking Pug
圆融和谐,吉祥美满——紫砂壶“祥云纳福”创作谈
拾天地之荒
圆融和美,上善若水——邹惟山十四行诗管窥
或许,只因为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