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溪山无尽图》解读龚贤的笔墨风骨与丘壑意象

2018-01-24李兴董雅

国画家 2018年1期
关键词:丘壑溪山山石

李兴 董雅

龚贤,字半千、半亩,号野遗,又号柴丈人,明末清初著名画家,金陵八家之首。工诗文,擅画并理论,著有《香草堂集》和《柴丈人画说》。

1.绘画理念与特色概要

龚贤在画论中有“先言笔法,再论墨气,更讲丘壑,气韵不可说,三者得则气韵生矣”的论断, 强调笔法、墨气、丘壑、气韵这四个方面是画家最应该注意和依从的绘画法则。就笔法来讲,他在作画时秃笔、尖笔兼用,喜欢以中锋笔式直取,笔意古朴苍拙,沉着稳重。秃笔线条与点比较圆润苍劲,无论是山石的勾勒皴擦,还是画树点苔都显得苍老有力。龚贤用笔更主张“欲秀而老”,以老辣苍劲的笔触表现出山林的秀润之气,如他在自己的画论中就有“浓树积枯成润”之语。另外,龚贤最喜和最长于用墨,他的“黑龚”面貌山水作品中的山峦丘石较少用长线勾勒,而多是以干笔层层点皴作墨骨,并用墨反复皴擦渲染,有时甚至要多达十几遍。因此,通幅画作的墨色往往显得极为浓重、深幽,从而使山林草木呈现出沉润深厚的静穆神韵。龚贤的山水画一般画得很“满”,但常常将用以透气的云气、流水放之于画面的空白处,故画幅虽“满”却不壅塞,虽“黑”而愈显通透。在一片黑幽幽的墨色里,龚贤将笔、墨、丘壑浑然融通成一体气韵,他的沉雄绵厚、混沌郁茂的丘壑多具有上突危峰、下揽深谷的气概,从而使作品具有了一种磅礴沉静的气韵与朴素、含蓄、深郁、苍穆的格调。

2.笔法、墨气与风骨

《溪山无尽图》作于1680年,是龚贤晚年的“黑龚”面貌山水的重要代表作,画卷高27.7厘米,长726.7厘米,全画以墨色染就,不着半点颜色,画面呈现出黑、润、清、幽、厚、深的综合审美样貌。画卷中叠嶂重峦,峰回石绕,林深枝茂,山林水边虽有数处堂舍、茅屋、农居、草亭,却空无一人,静静地隐显于荒寂沉穆的山水间。龚半千以干涩且硬气十足的连绵厚密的用笔,和以层层宿墨的积染,变层叠累聚的山石和挺拔苍劲的林木为幽邃静穆的溪山,染就出一派郁润沉雅、山宁水静的韵致。

全卷山林绵密深重,仅树干、草屋、山石的部分亮部多以干笔硬线勾勒作墨骨,以秃笔枯墨层层皴点并积染,使山石与树木呈现出沉润深厚的墨韵。只画面前段与中段的几方水面、后段的几缕云雾、一角天空、数道清泉、几树老干、屋脊墙壁是以留白处理,黑而润泽的山石林木显得沉郁苍润,画面更加润泽厚重,也使龚贤的绘画具有了一种深郁静穆的审美品格。再加上画面的留白,仿佛山水中神秘的光感和空气感,给观者留下了诸多莫名的、不可确定的视觉与心理感受空间,作品的神秘、荒寂、旷世风骨跃然而出。

画卷中虽有屋宇、茅舍、草亭等人工建筑物散布在水边、林间、山中,但未画任何出入这些茅舍、屋宇的通道,或往来山水间的途径,且通篇不见一人踪迹,只在画幅起首处前景树林后似乎隐藏着一条登山秘径,但却不通向任何建筑物。他创造出了一个不带一丝人间烟火之气,仅能供人幽游玄思的山水世界,一个不染一丝凡尘的精神世界。只有龚贤这样的奇绝之人才会以这样苍劲卓然的笔意、苍茫润泽的墨气、孑然于世的风骨营造出这样的毫无纤尘的世界。这合于龚贤的身世,他生逢明清易代,早年参加复社,入清后隐居不仕,主要以读书、画画为业,是当时很有影响的遗民画家。他在画中表达的也是他希冀沉醉于带给他心灵安宁与精神内敛的心中景致,更是以此展现出他的独行于世的奇骏风骨,再加上他对于佛、道文化的修身参悟,故此,他的荒寂、泠然、神秘、净雅、沉穆的风神骨气透过那黑幽幽的山水隐现出来。

3.意象丘壑

龚贤绘画,向以创造胸中丘壑为重。他自十五六岁就师从董其昌学画,所以董其昌对于他的影响是全面的。作为董其昌的高足,对于“丘壑内营……随手写来,皆为山水传神”的体会与应用同样深刻。龚贤曾云:“若大丘大壑,非读书养气闭户数十年,未感轻易下笔。……心穷万物之源,目尽山川之势,取证于晋唐宋人,则得之矣。”龚贤很注意山水意象的创造,常常以“恐笔墨真而丘壑寻常,无以引卧游之兴”而自省,不断营造雄奇沉厚的山川意象,使观者得以离尘忘俗,并因意象而误以卧游之景为真。龚贤生活于南京清凉山,其地貌为丘陵小山,他的大多数活动都是在南京与扬州之间,这两地地处江南丘陵地带,多低矮山丘、坂坡林石,根本没有大而连绵的山峦峰谷。而龚贤作品中之所以常出现气势雄强的大山大水,正像高居翰评价龚贤山水时所说的:“在他画中的世界遨游,则会发现,我们所见到的乃是由人的精神意识所衍生出来的人为山水景致。”他自己在画上的题识也写道:“虽曰幻境,然自有道观之,同一实境。”可见,他的山水作品是他的幻想与理想交叠的产物,是他内心孕育出的山水,对他来讲,这也是现世之外的一个同样可信的世界。

《溪山无尽图》乍看仿佛清润静深、植被丰茂的江南某地,然而龚贤生活与活动的地区没有这样的山水地貌,尤其是画面开始至前部,以及后半段至结尾处的山体形态,完全是危峰深谷、崖壁峭立,更加不似江南的丘陵山地。在此画中,龚贤将巨石奇峰、叠嶂层峦、矾头丛石、坂坡静水、密林深谷、云霭雾气、草亭屋宇以某种意象化的语言和有条不紊的结构密实有序地编织在一起,成为一个幻境般的世外桃源,也是他内心的山水格局与丘壑意象的呈现。

4.形式、气象与气韵

龚贤以他自己的生活方式、文化定位、生命品格、艺术思考等综合元素滋养他的山水,在自然的山林水石形态和纯粹的绘画形式之间找到了山水的表现方式与精神力度。在强化表现力的原则下,他在传统山水所讲求的坚实结构感,以及形式感和空间感基础上,从简约、重复的形式阶段跨入形式构成与气象呈现的阶段。笔墨氤氲间,极为成功地表现了在某种光线或大气笼罩下山川景物微妙而丰富的变化所带来的万千气象。相当“真实”地刻画出山水的自然与精神面貌,更刻画出他心底的山水,并具有了一种烟岚厚润、沉雄郁茂、渊雅静穆的独特美学风格和独树一帜的“笔墨俱妙而无笔法墨气之分”的半千气象。

《溪山无尽图》写连绵的山峦、高坡、林木、丛树、溪涧、飞瀑、湖水、屋舍、草亭、云雾,多以矾头型山石置于溪岸、湖边,山坡与山体聚拢处,坡石雄浑,用笔细腻、坚实、丰润。山坡、山谷与山脚杂树矗立,自在生长。矾头样的石头上密布苔点,仿若石间灌木,且堆叠有章可依。全画场面雍容繁复,笔笔不懈,尽显出一种沉谧寂静的气象和苍郁庄严的气韵。虽山峦重重,林木繁密,但通幅视野阔远,气象无穷。在此画中,龚贤将他的构图与构成形式法则发挥得淋漓尽致、入化出尘。他提高视角,更多地采取俯视角度的“深远”与“高远”构图,这样,视野雄阔,平淡中倍增飘渺的感觉。尤其是“深远”构图,前景的矾头石块与坂坡向纵深处层层推进,在向上推起山峦的同时,也以淡淡的雾气或溪流在山根处,或以重色的树木、灌木的叠压与前景有了一个若隐若现的分界。作“高远”构图也是如此,先俯视,尔后眼光往上作仰视,真有了奇峰凸起、下揽幽谷的气魄。加上“平远”处理的水面和烟云,画面显得更加悠远、苍茫。

画中的山石树木全然浑融一体,仅在阳面或轮廓边缘处留出些许高光和坚实的轮廓,其余山石树木均是以层层积墨渲染,且墨色较为深重,形式效果强烈。龚贤又善于在一片黑幽幽的,充满迷蒙、混沌、沉郁感的山水意象中时时隐含着丰富、细微的变化,黑白构成充满了神秘感、迷离感。还有那神秘缥缈的忽然而起的云雾,如同连绵的山峦,或是两重山峦之间的某些旷野、山径、溪谷、清池等物事,与山石树木交织在一起,使人仔细读画时却往往迷于画中。这些形式处理,使龚贤的绘画具有了一种绵密厚润的宋画格调和神秘古雅、静穆深郁的气韵。

5.结语

龚贤成功地将作为技法的笔墨和作为绘画生命整体的笔墨融通合一,是为了显现丘壑从而创造出某种“气韵”的特别语言节奏与气脉韵律,是结构整个绘画生命为一体的内在气韵与经络。他以多层积墨之法获得苍厚雅润的笔墨意趣,营造出幽黑深透、沉郁静穆的意境与灵动差异的空间。以《溪山无尽图》为代表,作品意境深邃,气象无穷,实现了精神山水与自然山水的内在和谐统一,极大地提升并拓展了山水画的精神境界。

[1]朱良志.南画十六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陈振濂.中国画形式美探究[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1.

[3]卢辅圣.朵云—龚贤研究[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

[4]杨建峰.中国历代书画名家经典大系·龚贤[M].江西:江西美术出版社,2013.

[5]谢冰毅.解析龚贤[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6][美]高居翰.气势撼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与风格[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猜你喜欢

丘壑溪山山石
《溪山春韵图》
《溪山清远》
雷运华
“晒石节”让山石灿烂
李香邮 胸中有丘壑 石上现江山
李可染:胸中丘壑,笔底烟霞
孝堂山石祠北魏二题记考论
溪山春融图
地上者妙在丘壑深邃,画上者妙在笔墨淋漓——传统文人之山水趣味
胸中丘壑 笔底烟霞
——陈永山水画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