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银幕英雄形象的特点与对比
——以吴宇森式英雄电影为例

2018-01-24

今传媒 2018年1期
关键词:吴宇森英雄主义好莱坞

张 哲

(陕西广播电视台,陕西 西安710061)

英雄片作为一种经典类型片受到了全球影迷的喜爱,也产生了许多传世之作,在东方和西方电影历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东方英雄形象与西方的英雄形象又有所不同,东方英雄形象与复杂社会性紧密相连,西方的英雄形象离不开个人主义印记,两者的诞生根植于各自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

一、影像中英雄形象特点

电影作为当代最具表现力的文化载体之一,其中有许多对于英雄这一符号的塑造。相比于西方高大威猛俊朗的英雄,东方的英雄形象更多体现的是内敛低调的文化特质。这一明显的符号差异,与各自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土壤有着密切关系。

在这个文化产业大行其道的时代,好莱坞大片已形成席卷全球之势,而英雄题材的系列影片可以说是其制胜的法宝。比如《超人》《蜘蛛侠》《美国队长》等系列电影,都为观众塑造出了一群具有超级能力的英雄形象。而《阿甘正传》《当幸福来敲门》等电影则从另外的一个角度诠释了平民英雄的定义[1]。这些电影席卷全球票房,在获得最大利益的同时,电影中的几乎完美的英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而美国文化以及美国的核心价值观也随着影片的风靡得以广泛传播个人英雄主义。

纵观中国电影发展史,也不乏英雄题材的优秀作品。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批英雄主义题材的电影代表作《红色娘子军》,还是20世纪80年代武侠英雄形象的典范《少林寺》,直至21世纪中国商业大片的发端之作《英雄》的成功塑造,都可以看出英雄主义的传播力和票房号召力[2]。但相对于好莱坞成熟的类型化英雄影片的制作流程和风格塑造,我们都有所欠缺。

二、中西银幕英雄形象的差异化

彰显英雄主义的类型化影片,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得到了观众的极力追捧。但从学术角度来分析,目前却没有一套成熟的评价标准去评判这类影片的优劣。当然正所谓重口难调,任何一部影片都不能满足每一位观众的个性化需求,因此本文从对比分析的视角去剖析中西方银幕中英雄形象的差异,并以此为起点,给英雄主义的类型化电影的评判标准带来一些建议和启示。

好莱坞经典的英雄形象已然成为了类型化电影中的一种人物符号。此类电影更倾向于选取英雄主义题材,这是由于受西方文化因素的影响。西方眼里的英雄很多都是力量无穷的,甚至具有超能力,而且喜欢伸张正义,富有正义感。比如007系列和超人系列带给我们的最大感受就是正义十足,蜘蛛侠的名言“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恰到好处地道出了这种英雄主义[3]。美国最开始的“西部牛仔”的英勇无畏和牺牲自我的精神就是西方个人主义精神的典型代表,这也是西方英雄形象的很突出的特征。吴宇森在香港期间拍摄英雄电影中的人物多是以团体出现,但好莱坞电影中的英雄却经常是以个人出现的,就好像《堂吉诃德》中的堂吉诃德。他们单打独斗也能所向披靡,堪称孤胆英雄。此外好莱坞电影中与吴宇森电影不同之处还在于,好莱坞电影中的英雄人物多以国家为己任,甚至以拯救地球和全人类为己任,同样是吴宇森的作品《终极标靶》(好莱坞时期)表面上是为了帮助他人,但实际上是为了维护地方治安,这就不同于吴宇森香港时期电影下小马哥、阿浪等人只是为了个人的恩怨情仇而打打杀杀了,小马哥等人的出发点不是社会而是自己,这也是中西方电影英雄人物形象比较大的不同之处。

西方系列豪杰影片的发展在某种程度实际包含了很多西方元素。这显然是西方影片的条件限制,美国影片文化的统一始终是一种积极的力量,在其同时代的影片和现代美国影片中,这种力量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这与民族的力量有着长期的联系,在当代文化谱系中已经是必不可少的。借由影片经典人物形象的塑造成功的树立了社会主流文化取向,而这一文化因其脱胎于美国文化的母体,所以它必然是服从于美国文化所强调的团结、进取的力量召唤。基于主流价值观统合社会意识的功能,它必然将英雄主义情节置于个人、集体甚至国家的一系列需求之中。即便主人公是出自某种私人需求驱动的个人行为,但整体人物形象所体现的是美国公民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在以上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需求的双重作用下,英雄的存在不仅合理而且是必然需求。它脱离了国家、民族等社会因素,彰显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人类共同追求。硬汉塑造取决于影片和现实,然后展现在公众面前,所以影片的性质必然会影响人物的创作过程。

三、吴式英雄主义解析

自1973年首次执导电影以来,吴宇森就在电影类型上广泛涉猎、不断探索,数年间他的作品覆盖了喜剧片、武侠片、戏曲片、英雄片等。在他赖以成名的枪战动作电影中,糅合运用了慢动作、剪辑、构图等电影手段,使得激烈残酷的暴力场面意外的获得了美学效果,并由此开创了动作电影的“暴力美学”。2010年吴宇森获得第67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成为华人导演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当然,吴宇森的创作依然不能脱离他所嵌入的社会背景。那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发展的黄金时期,当时的现实语境在一定程度促成了香港英雄形象电影的形成,这也是糅合了多元文化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它的形成与香港的历史有关,因此众多英雄形象电影中的“英雄”大都有反叛性,他们的这种性格是由于在长期的殖民压迫中逐渐形成的,后来在电影中放大表现了这个特点使之更加突出。1986年,吴宇森导演在其指导的《英雄本色》电影里开启了香港“英雄片”的先河,而影片中的另类英雄形象因为颠覆了传统的民众认知结构中关于英雄的定义而取得了轰动效应。在此之前,香港影片中的英雄形象大都来源于大量的警匪片和武侠片,虽然在一定程度也塑造了一些典型的英雄形象,但这批角色中却没有一个能像吴宇森在英雄片中创造的人物那样震撼人心,引发共鸣。也正是因为这种另类英雄的诞生,“英雄”从此成为了香港影片中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其特有悲愤浪漫的外部形式与江湖侠义精神的结合,再现了吴式影片中的“暴力美学”。

吴宇森的电影所开创的“暴力美学”这一文化基因既来自于电影与生俱来的审美属性,也根植于香港商业片的现实诉求,更源于张彻电影的阳刚之气。张彻电影里充斥着无穷的悲怆与嗜血的复仇意识。吴宇森巧妙的把张彻电影里主人公手中的刀剑更换成枪械,把电影的叙事空间从山林荒野平移到繁华都市,把武林门派的霸主之争演变为商业社会的帮派利益纠缠,把武侠出没的绿林江湖转变成错综复杂的现代社会。吴宇森式的英雄片以都市江湖的恩怨仇恨为基本叙事线索,片中的英雄贯穿始终的独特气质可以用守规则、讲义气、重感情来诠释,同时他们大多都是敢做敢当、出手狠辣的铁血汉子。这些英雄虽然大都具有社会复杂性,但是骨子里的英雄气概却也展现无遗。虽说是社会一员,但起初他们没有大权势依靠,多是社会底层的小混混,身份低微、受命于他人,这也反映香港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他们渴求有所作为,于是有着一颗干大事业的心,最后才闯荡成为老大。

在吴宇森的电影中,英雄不是无情无义,他们更是有血有肉“盗亦有道”。比如《英雄本色》中,小马哥的行为一方面是为了报复自己的阿城,另一方面是为了向别人证明自己的能力,从而凸显自己的价值。《英雄本色 2》龙四这个人物从一开始的高高在上、不可一世,到片中的精神错乱、苟且度日、再到片末的东山再起,重振辉煌,这个人物的命运可谓跌宕起伏。吴宇森用龙四的一生完整而系统的诠释了一个江湖英雄的恩仇录,并在他的身上赋予了父性的光辉,这个侠骨柔肠的英雄形象其实寄托了吴宇森自幼便形成的一种英雄崇拜情结。

通过研究吴宇森英雄电影中的人物形象,我们发现了这些人物的社会复杂性,而研究好莱坞电影中的英雄形象时,我们发现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这也是东西方的文化差异、社会建构差异的总体折射。通过本文中的形象对比希望能够对电影研究有所帮助,找到一个审视不同文化在类型化电影中相互作用的切入点,对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分析带来一些的启示。

四、总结与评价

综上所述,无论是源自香港本土文化的英雄主义影片,还是发端于美国文化的好莱坞经典英雄系列大片,纵使英雄的表现形式不拘一格,性格特征千差万别。但是我们往往能在英雄人物身上管窥到似曾相似的感觉,这其实就是源自人类本性中对于英雄角色的达成的共识。具体而言,好莱坞电影和吴宇森电影中英雄人物的相通之处就是硬汉形象,作为一个在人类意识中诞生的救世主,他们惩恶扬善,扶危济困。他们身上所展现的人性本质是具有普世价值的,这也是为何源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英雄类型电影可以在全球风靡的原因所在[4]。而作为此类影片所倡导的永恒价值:正义、公平、担当将始终贯穿人类的价值评判体系,并绽放华彩。

猜你喜欢

吴宇森英雄主义好莱坞
永恒的英雄主义
12月好莱坞精选
11月好莱坞精选
好莱坞精选
好莱坞精选
见谊忘利
现在流的泪,都是当初求P图时脑子进的水
寻找那些镜头背后的英雄 实拍王吴宇森(John Woo)
吴宇森的光影童年
我的英雄主义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