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加快期刊品牌延伸
——《棉纺织技术》办刊实践

2018-01-24李小兰

今传媒 2018年1期
关键词:棉纺织纺织栏目

李小兰

(陕西棉纺织技术期刊社,陕西 西安 710038)

《棉纺织技术》期刊创刊于1973年,于1999年成立“棉纺织技术期刊社”,实现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发展为国内外公开发行、全彩印刷、被国内外多家权威数据库和文摘索引收录,连续多年被选列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也荣获“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和“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1],连续四次荣获“陕西省精品科技期刊奖”,并成为陕西省“首批大报名刊培育对象”,为陕西省科技期刊的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近年来,在面对数字媒体等多媒体冲击的同时,沿袭编辑部多年形成的良好的工作作风、行业影响力和社会声誉,在多年办刊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内容、管理和服务方式等方面的创新,有很多感悟,现介绍如下。

一、内容创新以保持期刊在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中的作用

近年来,《棉纺织技术》编辑部鼓励编辑从被动审稿和编辑稿件转变到针对行业热点问题进行征稿和约稿。同时根据期刊发展趋势,转变观念,创新思维,探索为行业技术进步服务的模式和渠道,取得了一定成效。

1.捕 捉热点问题,加强约稿力度

近年来,《棉纺织技术》编辑部重点在组稿和约稿方面做了一些工作。除了通过编委、通讯员和特约信息员采集第一手的信息外,我们还根据近年纺织行业发展形势,关注纺织行业的政策趋向,结合《棉纺织技术》期刊报道内容向周边交叉学科延伸的目标,有重点地组织和约请专家撰写了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用工、节能降耗、产业用纺织品方面的文章。这些文章为传统棉纺织企业实现产品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提供了技术支持。

2.开 展内容定制服务

为了进一步拓展为行业服务的渠道,《棉纺织技术》期刊于2011年策划实施了内容定制服务。其主要内容包括业界关注的重点技术以及我国行业发展的重点推荐项目,以专题或专栏的形式单独编排成册,为《棉纺织技术》期刊的高端客户服务。该项服务提供了全新的信息服务方式,受到了业内人士的欢迎。

3.突 破固有栏目框架,拓宽信息渠道

期刊有特色的栏目策划对科技期刊的品牌建设有很好的助推作用[2]。为此,编辑部近年来始终围绕行业技术热点进行新栏目的策划。

编辑部策划推出“科技成果信息”栏目,旨在集中展示受基金资助的纺织科研项目,推动纺织高校和科研院所项目的产业化,为纺织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提供参考。该栏目自创立已累计刊登科研项目100余项,引起了纺织企业的极大关注。

目前,ISO管理体系认证已成为市场的准入证,还有许多企业加快信息化进程,实现了全生产经营流程的统筹管理;还有的企业通过专件器材采用仓储式集中采购、主线外的清洁和废棉处理采取外包;甚至有的企业实施设备租赁、共享等管理创新方式,取得了不菲的业绩。为此,《棉纺织技术》策划推出了“企业管理技术”栏目,旨在充分发挥管理技术对实体产业的促进作用,通过运用先进的管理经验提升棉纺织产业的工作效率与质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目前,该栏目已成功实施“纺织行业智能化升级研讨”专题,受到了行业的好评。

二、管理创新保证编辑部高效运行

1.重 视体系建设

早在2004年,《棉纺织技术》期刊社就敢为人先地引入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3]。继而又引入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OHSAS 1800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从“刊出稿件五审制”[4]到“三查两检工作制度”等,确保期刊的学术质量。

2.完 善考核制度

根据主管主办单位陕西省纺织科学研究院岗位目标考核要求以及岗位异动管理办法,制定了编辑人员考核具体办法以及岗位晋级和降级考核办法。其中为了充实和丰富《棉纺织技术》期刊的栏目内容,充分调动编辑人员贴近科研、贴近技术进展的能力,挖掘读者需求的题材,提出了责任编辑约稿任务要求,实现了传统期刊由单一的提供内容逐步向产生与制造内容方向的初期转变,为主动引导行业技术进步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3.尝 试“项目制”运营

从2016年开始积极探索“项目制”管理模式。“项目制”是以合作共赢为理念,以提升刊社品牌影响力和经济效益为目标,在日常工作的基础上,打破策划、采编、运营的界限组成项目组,辅之以更为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目前已顺利举办“首届精梳技术研修班”“2016白鲨杯中印纺纱技术总工高峰论坛”两个项目,实现培训新业务首战告捷和海外办会模式新突破,达到了预期效果。

4.试 行“栏目制”管理

由于纺织行业具有工序流程长的特点,所以《棉纺织技术》编辑部借鉴其他期刊的经验,在编辑部试行了“栏目制”管理。即由专人负责该栏目的约稿、编辑任务,定期在期刊中刊出。目前,新创建的“科技成果信息”栏目即试行了“栏目制”管理,已初步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征约稿、编排流程体系,效果初显。

三、服务创新保证刊社良性运行

1.建 立合作共赢理念,培育忠实的广告客户

《棉纺织技术》期刊能自主经营,良性运行,与广告客户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从多年的广告业务中我们深深体会到,期刊作为传播科学技术知识的载体,要把广告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大力维护广告客户的权益。因此,我们在广告业务中积极倡导“合作双赢”的理念[5],把良好的服务回报给广告客户。我们的口号是:首先使广告客户得到利益,然后期刊再从广告客户那里得到支持。正是由于我们把良好的服务意识贯穿于整个广告业务中,赢得了广告客户的信赖,同时也获得了广告客户的支持,使他们成为了我刊忠实的支持者。

2.拓 展品牌,组织线上专业技术交流会和线下培训

以多年来形成的《棉纺织技术》品牌为依托,刊社每年均举办3~5次的专业技术交流会,培养和锻炼了一批对市场敏感、反应速度快、服务周到的会议策划、会议运作、会务管理团队。“中国纱线质量暨新产品开发技术论坛”已连续举办12届,“全国浆纱与浆料应用暨准备织造创新研讨会”已连续举办16届,每次会议专家学者荟萃,共商行业发展大计,已在行业形成品牌效应,成为两大行业盛会。

2016年首次开展了专业技术培训班,以弥补专业技术交流会信息量大、面广、不深的缺憾。6月份与纺织院校合作成功举办“首届精梳技术研修班”,同时在线上配合推出“首届精梳技术研修班微信群”。培训班结束后的线上交流十分活跃,讨论专业问题频繁,创造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的培训方式。

3.积 极尝试新媒体,开辟服务新领域

继网站、微博之后,微信这一新兴社交媒体逐渐成为信息沟通交流的新平台。期刊社在2013年底推出了“棉纺织技术新传媒”微信公众平台。在此基础上,结合刊社每年举办的大型专业会议分别建立了百余人参与的“棉纺行业群”和“浆料交流群”“纺织大讲堂”“棉袄团”等微信群,在会议举办期间和会后群内交流热烈,还自主推荐群主和专题版主,实现了专业技术交流会议的会后技术交流延伸。

除了充分发挥好现有微信平台的内容策划功能和利用好营销功能外,2016年5月期刊社推出了“梭子讲堂”在线教育平台,邀请业内知名人士和专家开展线上在线培训,每次听课人数超千人。2016年累计开展授课18次,累计听课人数高达2万以上;2017年推出了“技术分享提升计划”,上半年已完成三大系列课程,共计18节课,累计听课人次也高达2万以上,其中最高一堂课听课人次高达1836人次。同时也进行了收费模式的尝试,取得了初步成效。2017年6月12日在“梭子讲堂”平台上开设“梭子电台”专栏,尝试在线语音节目,高效分享行业新知,希望为行业赋予新能量。

4.强 化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开展“走近纺织大工匠”活动

从2016年起,刊社积极响应国家“大国工匠”的号召,率先在纺织行业开展了“走近纺织大工匠”活动,弘扬工匠精神,挖掘匠心人物。一年时间已经走访24家企业和3所院校,地域涉及山东、湖北、河南、浙江、新疆等,在“棉纺织技术新传媒”上挖掘了20多位工匠典范,在业内掀起了“学工匠、做工匠”的热潮。并在新疆现场启动了“梳理大工匠”,从而将“走近纺织大工匠”活动推向了高潮。

这些方式虽然对刊社的总收入贡献不大,但强化了期刊为行业技术进步服务的责任感,在行业内聚焦了人气,拓展了期刊为读者服务、为用户服务、为行业服务的渠道,进一步提升了《棉纺织技术》的品牌效应。

四、结 语

作为棉纺织行业的主流媒体杂志,《棉纺织技术》期刊仍然面临着新形势下如何发挥期刊的引导作用、拓展期刊品牌影响,为纺织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做贡献等主要问题。因此,全面提高《棉纺织技术》期刊的内在和外在质量,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服务于读者,服务于行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同时兼顾经济效益,为期刊长足发展奠定经济基础,使期刊滚动发展,不断进步,是我们永远追求的目标。棉纺织技术期刊社将不忘与行业共生、共荣、共羸的初心,更加专注于纺织及相关领域技术信息的共享与传播,以推进纺织行业发展为己任,运用新思维、新科技、新智能、新服务,为纺织行业赋予新动能。

猜你喜欢

棉纺织纺织栏目
澳洋纺织
2021年《棉纺织技术》主题索引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关于栏目的要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棉纺织技艺
中棉行协发布主营业务收入百强榜
栏目主持人语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对新疆棉纺织产业集聚发展的几点探讨
栏目面对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