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松疱锈病的主要危害及防治措施

2018-01-24

中国林副特产 2018年5期
关键词:锈菌红松锈病

曲 杨

(辽宁省生态实验林场,辽宁 朝阳 122000)

红松(PinuskoraiensisSieb. et Zucc)在自然界中受到外因条件和有利的环境因子影响,通过其自身内部的矛盾运动作用而生长发育。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受到一些不良环境因子的影响而造成灾害,其中以病虫害最为严重。对红松病虫害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治早、治小、治了”。及时掌握病虫害发病规律,抓好其病虫生活史薄弱环节,因地制宜地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及时消灭,以达到速生丰产的目的。本文通过对辽宁地区范围内主要侵害红松的疱锈病作为研究对象,探索解决红松病害的防治方法,为解决辽宁地区受病害提供合理的防治技术措施。

1 分布与危害

该病主要发生在辽宁省的本溪、抚顺、丹东;黑龙江省的牡丹江、带岭、伊春;发生于吉林省的敦化、安图、蛟河、浑江等地,大有扩展蔓延之势。该病最早发现于1958年辽宁省本溪市草河口试验林场的人工红松林。当时仅有零星病株发生,以后逐年增加,至1962年就出现集中成片的病株。该病蔓延迅速,严重影响红松林的正常生长和木材质量。目前该病在黑龙江省的牡丹江、伊春、鸡东和辽宁省的本溪、抚顺、丹东等地的主要红松人工林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该病是红松林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已成当前林业生产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该病主要危害20年生以下的红松枝干部,一般10年生左右的红越小受害越重、新植幼苗得病后常常死亡。幼树得病后,往往高生长停滞,而枝条生长迟缓,侧枝与主干间角度变小,树冠呈球形或扫帚形。一般连续发病2~3年后枯死。

2 病害症状

病害发生在树干及下部枝条上,受害树木,发病初期病状不明显,随着病害的发展在病部稍有隆起,呈海绵状,并产生裂纹,于9月中旬~11月上旬,在病部产生性孢子器,流有蜜涕,内含大量病菌的性孢子,呈淡黄色,干后留有斑痕。翌年4月下旬~6月中旬于病部产生很多杏黄色、后期呈灰白色或白色的泡状物,为病菌的锈孢子器时期的锈子囊,成熟破裂后散发出黄粉状的锈孢子,发病部的树皮呈块状开裂,木质部积脂外流,时久变成灰黑色。

3 原菌及共生活史

近些年来,对红松伤的病原菌鉴定等方面的研究取得很大成绩。辽宁省本溪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对红松疱锈病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该所在1974年、1975年连续2年成功地在室内进行人工接种,结果在刺李(灯笼素)(Grossuulartaburejensis)和东北茶藨(Ribesmandschricum)的叶片上均见有病斑,而在刺李的叶背病斑处产生大量夏孢子堆;其对照芍药(Paeonialactiflora)和山芍药(Paeoniaobovata)的叶片上均未见有病斑和夏孢子堆。1977年,东北林学院、本溪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先后均用Cronartiumribicola的锈孢子又成功的接种到马先蒿(Pedicularisresupinata)上。但据调查,本溪草河口红松林内茶藨分布很少,茶藨叶背未见C.ribicola在自然条件下产生的夏孢子堆和冬孢子柱;而在黑龙江省伊春地区的红松林内采集的茶藨叶背却有夏孢子堆和冬孢子柱。同时调查,草河口所有发病红松林分均有很多马先蒿分布,几乎所有的马先蒿都具有夏孢子堆和冬孢子柱。红松疱锈病锈孢子的形态经电镜扫描观察,锈孢子表面具有和瘤光滑区,瘤有5~7道凹陷轮纹,顶部隆伏不平,为方柱状形,几次接种后发病的病原菌经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鉴定,以及人工接种试验的结果,红松疱锈病的病原菌初步拟定为,隶属担子菌纲、锈菌目、层生锈菌科、柱锈菌属、松茶柱锈菌集合种(Cronartiumribicola),其中包括:松茶藨柱锈菌马先蒿特殊变型(C.ribicolaf.sp.Pedicularis),松茶藨柱锈菌茶藨子特殊变型(C.ribicolaf.sp.Ribes)。我国红松疱锈病的转主寄主除上述马先蒿属和茶藨属植物外,是否还有其他寄主植物和特殊变型,以及马先蒿属和茶藨属中不同种之间的感病性均有待深入研究。松茶藨柱锈菌我国曾有记载,在陕西、台湾、黑龙江、四川等省的多种茶藨植物上发现过。据报导,松茶藨柱锈菌(C.ribicola)只侵害五针松,转主寄主经人工接种能侵感茶藨属中3个种(Ribesnudsonianumvar.petolane,R.nigrum,R.faciculatumvar.chinese)和马先属中5个种(Pedicularisresupinata,P.resupinatavar.gigantes,P.resupinatavar.tmynosd,P.resupinatavar.oppositifolia,P.resupinatevar.oppositifoliaFormramosa);锈孢子表面有光滑区,瘤为方柱状形。而松芍药柱锈菌则侵害二针或三针松,转主寄主为草本植物的凤仙花科、芍药属、龙胆草属等植物;锈孢子表面无光滑区,瘤为锥形或钝锥形。

松茶藨柱锈菌的生活史比较复杂,一般在秋季,由着生于马先嵩属和茶属植物上的冬孢子萌发所形成的担孢子,侵染红松的针叶和嫩枝,再扩展到枝干部。通常经1~2年,树皮的感染部位发生肿胀,称为癌肿;成熟后,在9月中旬~11月上旬,在癌肿部位形成性孢子器,流出许多橙黄色的蜜涕,内含大量性孢子。翌年春季,在原来性孢子器部位,形成锈孢子器时期的杏黄色众自色的子囊。钱锈子囊成熟时,囊膜呈不规则破裂后,释大量遺色粉末状的锈孢子。锈孢子借风传侵马先蒿属和茶藨属植物叶片。在叶背形成橙黄色夏孢子堆,夏孢子堆在整个夏季连续产生数次。从7月~9月,在病斑上便逐渐发育成棕色的冬孢子堆,直立于叶片背面,形如柱状物,称称为冬孢子柱。冬孢子在原位萌发分生为四个担孢子,然后由担孢子再次侵染红松,从而完成整个病害侵染生活史循环。

4 防治方法

4.1 如果及时对红松林进行疏伐和透光伐,割除杂草和灌木,使林内通风透光,调节林内温度,促进林木生长健壮,破坏病原菌发生的适宜条件,则可减轻发病率。同时还要特别注意选择排水良好的地方造林。对该病应严格执行检疫制度。凡疫区的苗木、木材,必须经检疫后外运,以免病源扩大蔓延。

4.2 加强抚育管理,及时伐除无生长前途的重病树木,立即处理,以杜绝病害的蔓延。

4.3 清除转主寄主茶藨属植物,切断转主寄生的病菌来源,是预防本病的重要途径。

4.4 在秋季病株形成性孢子器,流出黄色蜜涕之际,及时涂以含酚油和焦化蜡的药剂,对翌年春锈孢子器的形成有一定的抑制和杀伤作用。据反映,焦化蜡有药害,对15年以下幼树不宜用,对15年生以上红松幼树使用较为安全。

猜你喜欢

锈菌红松锈病
玉米黄锈病现状和青贮调制措施
小豆Dirigent基因家族鉴定及锈菌侵染对不同成员表达的影响
绕口令
新疆柳树叶锈病栅锈菌的形态学特征及系统学分析
没有红松的红松林
禾谷锈菌转主寄主的研究进展
关于红松育苗造林技术的探讨
试论天山东部云杉锈病及防治措施
广州地区鲜食玉米南方锈病发生及其综合防治
基于RNA-seq数据的小麦条锈菌SSR标记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