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之传播
2018-01-24
主流媒体的社会地位与影响力来自受众的认同。这种价值层面的认同可以通过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来建立。相比居高临下式的宣传论调和宏大叙事,对个体尊严和价值的尊重更能引发受众的共鸣。人文关怀还体现在为公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困惑。主流媒体借助在信源获取上的优势,能够提供更加权威、准确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新闻战线”《主流媒体如何提升社会影响力》)
一个知识人,应如何看新闻呢?我谈六个有意义的视角:1.沉浸视角。只有真正置身新闻事件的情境中,才能领略到其因果。2.眺望视角。只有远离其事看新闻,才能领悟到其价值。3.群观视角。与大众同看新闻,才了解新闻动力机制。4.独白视角。离开人群看新闻,才对社会有清醒的认知。5.未来视角。自未来返观今日之新闻,才得证事实本身。6.历史视角。从既往历史看今日之新闻,才得见新闻的运程。(“杜课”《新闻的正见》)
媒介发展到视听阶段,视频是传播的最高形态,一百多年来没有改变,未来也不会改变,改变的是渠道、终端和呈现方式,近一年多来短视频井喷式的爆发再次证明了这一点。现在看来交互是移动新媒体最重要的特征,是媒体的未来。(“传媒圈”《孙玉胜:视频是传播的最高形态 未来也不会改变》)
这逼迫电视走上互联网化的不归路:被社交媒体互联网化的人们,分享着使用着在互联网上游走的各式内容,电视机也互联网化了,连遥控器都互联网化了。互联网就是电视的新存在方式。原来说媒体融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现在的媒体融合其实必然升级为“你即是我,我即是你”。早先是融,现在只能是合,合二为一。(“收视中国”《年轻人和短视频迫使电视走上互联网化的不归路》)
卫视首轮剧首选贴近当代人生活的当代剧,其比例占六成,相比去年同期有所提升。古装剧变数最大,从去年上半年约占两成比重,到今年上半年杳无踪迹。古装剧历来虽上有政策红线,但下有市场接纳,如今黄金强档供应量为零,出现了巨大的市场空缺,实乃为网剧开了方便之门,例如《延禧攻略》之类的剧目网络爆红,可谓占了天时地利人和。(“收视中国”《2018上半年全国电视剧市场特征观察》)
IP剧找编剧有两大特点,一是倾向于找年轻、便宜、经验浅的编剧,一些投资方认为“我们已经有一个受欢迎的小说了,不需要在编剧上浪费更多的成本”,或者认为那些“贵”的编剧不听自己的,不好控制;二是很多网络作家转型成为编剧,虽然也有成功案例,但更多的是失败,因为作家再有才华也并没有充足的编剧经验。(“广电独家”《全国好编剧不超过50人?优质编剧为何这么少》)
网上曾流传一段关于“工作之余之消遣首选”的街头采访,结果显示在选择综艺节目的原因时,大多数人都以“轻松解压”作为理由。而午间档排定的综艺,往往节奏快,氛围轻松,不会特别烧脑或者热血,较为适合工作日的午间间隙观看。(“金牌舆情官”《轻体量高点击、重创新多试水,综艺节目抢滩午间档》)
目前来看,中老年人需求无外乎三种——健康养生、社交娱乐、自我展示。通过为上述三种需求提供优质内容,是获取大流量的基础,所以市面上为中老年用户服务的主流产品,也是围绕这些方面做。(“媒介360”《互联网下半场增量:抢占“中老年人”时间?》)
每个播出平台的风格都不一样,我觉得不用根据平台去调整内容,要坚持自己觉得好的内容、对的方向,然后找一个性价比高的平台。不一定要卖最贵的那一家,不要一上来就把利润率放在考虑因素的第一位,影响力才是第一位的。首先平台得适合你的风格,其次它匹配的宣发资源相对好一些,哪怕购片价格稍微低点,我都会偏向于它。(“广电独家”《这家号称“一部都不赔”的影视公司,究竟靠什么在业内“站稳脚”?》)
因报道“张扣扣杀人案”获得10万元奖励并“意外走红”的界面记者刘向南评论说:用朋友调侃的话说:一不小心(我)就成了网红。真的要感谢这种激励方式,当然不是奖金多少的问题,重要的是它以此搅动起了新闻圈沉寂已久的“一潭死水”,表达了对记者以及他下了功夫的新闻报道的尊重。让一个记者带着尊严行走在路上,迈出的脚步会更有力。(“记者站”《界面记者获得10万奖励:好稿子,好记者,应该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