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西南北中
——江西五路采茶戏本调的构建与特征

2018-01-24史芳芳吴恙君

影剧新作 2018年2期
关键词:采茶戏行当板式

史芳芳 吴恙君

江西民间小戏现通称为采茶戏,它由于音乐风格和语言的不同,可分为赣南、赣东、赣西、赣中、赣北等五大派,又因地域、风俗习惯和外来戏曲影响的不同逐渐形成了14个剧种,分别是赣南的赣南采茶戏;赣东的上饶采茶戏;赣西的萍乡和永新采茶戏;赣中的高安、袁河、抚州、吉安、宁都采茶戏和万载花灯戏;赣北的南昌、瑞昌、武宁和景德镇采茶戏。本调是江西采茶剧种进入成熟阶段形成的一种基本唱腔,又名正调。本调的形成经历了茶灯戏、三脚班、半班、主调和行当声腔五个阶段。

一、茶灯戏——一戏一曲的原始音乐结构

茶灯戏是一种民歌体的原始音乐结构,在形式上表现为一戏一曲的单台戏和一戏两曲的对子戏,多于广场演出,还未登上舞台。

明末,江西本土茶灯戏与各地其他灯彩结合起来,形成了多种不同的灯彩表演。如同治《东乡县志》载:“元宵张灯必设茶灯且杂以秧歌采茶遍行近村,索茶果实,正月尽乃罢”;《铅山县志》载:“初六、七日后,城乡各处为庆祝元宵,有龙灯、马灯……河口镇更有采茶灯,以秀丽童男童女扮成戏出,饰以艳服,以足娱耳悦目”;《宜丰县志》载:“上元日灯节,自十一至十五日止……街衢唱采茶曲”;《新建县志》载:“上元张灯,家设酒茗,竞丝竹管弦,极永夜之乐”,这都足以说明茶灯戏时期的盛况。

单台戏

单台戏是由一个演员(旦或丑角)单独演唱的一种艺术形式。其唱调多为民歌体,如抚州采茶戏的《十杯酒》。

对子戏

对子戏是由两个演员来完成,即一旦、一丑两个角色对舞对唱,如各地茶灯戏所唱的《秧麦》。

各地采茶戏对其称呼不一, 赣东称为“茶灯戏”,赣西称为“耍花灯”,九江称为“茶灯戏”,南昌称为“灯带戏”,高安称为“闹花府”,武宁称为“花鼓灯”,抚州称为“连厢花鼓采茶灯”,袁河称为“采茶灯”,瑞河称为“灯班”,万载称为“踩地老鼠”。

二、三脚班——上下句简板,板腔体结构的雏型

清乾隆年间,采茶戏进入了三脚班阶段,行当上增加小生一角,或多添一旦,开始搬上舞台,演出较为完整的故事。其音乐结构不但有民歌体,也有上下句结构的简板,出现了板腔体曲式的雏形。

(一)板腔体式的简板

简板,是一种叙述性很强的板式,一板一眼,依字行腔,反复演唱。简板早期可以单独使用,但在后期由于板式的多样化一般不单独使用,常用于原板之后再转入简板结束。

吉安采茶戏简板为上下句结构,有两种结构形态,一种是四句体结构,另一种为上下句结构。

(二)吸收其它声腔的简板

1.袁河采茶简板,一字一音,近似口语,极富宜春评话的韵味。

2.万载花灯戏简板,溶进了灯调徵调式的特性音乐,长于抒情。

3.吉安、抚州采茶戏的简板。以本地《双劝夫调》《毛洪记调》为基楚,借鉴了外来声腔,如川调、神调而发展形成的一种新简板。

4.借用于杂调中的简板。如宁都、萍乡采茶的杂调简板。

三、半班,整本戏的演出,借鉴外来声腔建构为本调

受大剧种影响,三脚班开始向“半班”发展,使得班社的建制和表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其行当、戏箱约为大班戏之半,故此时扩大成的三脚班称为“半班”。江西采茶戏从半班开始可搬演整本大戏,故事内容丰富,脚色增添了花脸和老生两行。各路采茶戏多在此时衍生了扳板腔曲调,组建了剧种的本调过渡阶段。

(一)借鉴

这时的本调多借鉴外来主腔,如来自四川的川调和湖北采茶戏中的[毛洪记 调 ]、 [青 龙 山 调 ]、 [辞 店 调 ]、 [下 河调]等,组成自己的主要唱腔,但仍以戏而定名,上下句结构,有一些简单的板式变化。有的五声宫调式,上句落音“2”,下句落音“1”;也有五声徵调式,上句落音“6”,下句落音“5”,如瑞河采茶戏中的毛洪调。

(二)融合

1.黄梅调

清乾隆年间与江西一江之隔的湖北黄梅县,因连年水灾,使黄梅调艺人背井离乡来到江西,带来了黄梅采茶三脚班。这种黄梅采茶剧目和唱腔,先后与江西的采茶剧种相融合,曾盛行一时。清代,乐平县人何元炳的《采茶曲》中写的“拣得新茶绮绿窗,下河调子赛无双,缘何不唱江南曲,尽作黄梅县里腔”反映的就是这种情状。

黄梅戏传入江西后,简板经过吸收、发展和不断丰富逐渐发展成为半班,增加了老生、老旦、花脸三个行当,正板唱腔为下河调,即上下两句式,一领众合,锣鼓伴腔,无丝弦伴奏。

赣东北鄱阳县南部流行的黄梅采茶戏,因为唱腔上的变化,而又自成一派,名为“湖广调”。

赣北武宁采茶戏吸收黄梅采茶后,本调唱腔有北腔、汉腔和叹腔三种曲调,《余老四拜年》《牡丹对药》《张三问路》《夫妻观灯》都是当时的代表剧目,这也标志着它向行当本调演变。

2.其他

赣中万载花灯进入半班后,又和湖南浏阳花鼓戏有过交流,如花灯戏中的《川调》《卖茶叶》《李四郎》就是通过互相观摩、交流的方式吸收进来,因而这些曲调带有湖南花鼓戏的风味。其本调分为普通调和平调两种。赣北瑞昌采茶戏吸收青阳腔、湖北黄梅戏及汉剧、花鼓戏的营养,至清道光年间能演出本戏。它和武宁采茶类似,也有三种本调,分别是平板、汉腔和叹腔。

(三)保持

赣南采茶戏在节奏上表现为“快——慢——快”,但曲调依然保持原来的曲牌体。如:赣南茶腔《上广东》。

四、五路采茶,五种本调形态,五种本调特征

江西五路采茶戏的本调音乐,具有不同的本调形态和本调特征,其源流、板式、特性等在各派之中自成系统,可归纳为以下三种形态。

(一)本剧种本调产生

1.赣东“湖广调”

赣东采茶调本调称“湖广调”。这种黄梅腔在赣东北鄱阳县南部,由当地艺人演唱后,再以黄梅采茶的“正板唱腔”(即七板、火攻)的曲调加以发展形成了湖广调。

湖广调分湖广本调、平板、叠板、交板、快板和哭板等六种板式。湖广本调是主要板式,由六个乐句组成,前四句为固定唱腔,中间两句可反复演唱。这种湖广调再从鄱阳传至贵溪、弋阳和铅山等地,被当地三脚班所吸收,就成了赣东采茶的主腔。

2.赣北采茶本调

赣北采茶因其流行地区广,又分出若干不同剧种,如:瑞昌采茶、武宁采茶、景德镇采茶、南昌采茶和靖安湖调等。这些剧种在发展过程中都受了湖北黄梅调的较大影响。清道光年间,湖北黄梅采茶在鄂东高腔和汉剧影响下,由原来仅演生活小戏和串戏的戏班开始扮演整本大戏,在行当里增加了老生、花旦与老旦,成为“三打七唱”,由三脚班发展过渡为半班阶段。这种经过发展的黄梅调再一次传入江西赣北一带。赣北采茶本调称谓各不相同,如:南昌一路称“本调”,景德镇称“词调”,武宁称“北腔”,瑞昌采茶称“平板”。

九江采茶的“平板”,各行分腔,各腔相异。武宁“北腔”与“汉腔”、“叹腔”三腔联用,板式丰富,曲调丰富。景德镇采茶以“词调”为主,其中又插入“金鸡”、“还魂”两调,板式完整,多唱整本大戏。这种词调和赣东采茶湖广调、九江采茶平板腔、武宁采茶“北腔”大同小异。赣北采茶戏因吸收黄梅调的整本大戏及唱腔,较之赣东采茶又向前发展一步。

湖调,即黄梅采茶调,因其直接从湖北传入也成湖广调。这种戏经九江、德安等地最后落脚在赣北靖安、安义一带。在湖广调传入靖安之前,当地流行的是采茶三脚戏,像《下南京》《攀笋》《接姐姐》《三伢游灯》,这些出自江西的采茶小戏,也被湖广剧种继承下来。

南昌本调原称“下河调”,包含多种行当唱腔和丰富的板式,它们互相转换,建构成曲,以花旦本调尤具特色。“下河调”也是靖安湖调的原板唱腔。随着下河调传入产生了很多小戏,如:《蓝桥汲水》《逃水荒》《小下南京》《二妹反情》等,均改用“下河调”唱腔。

(二)“大调群”

此阶段本调尚未形成,但已拥有板腔体音乐,如:[毛洪调][青龙山调]等。赣西采茶和赣中的高安采茶、抚州采茶以及瑞河、袁河、万载、吉安、宁都等采茶戏均属于“大调群”结构阶段。

赣西采茶本调以“神调”和“川调”为主要唱腔,兼容多种唱腔。高安采茶的本调分新旧两种:高安、瑞河采茶本调,各自组成了一个“大调群”结构,含[苏月英调][毛洪记调][喻家调](又称小花调)、[争夫调]和[服药调]等。袁河采茶称“大戏调”,夹以高腔帮和,不分行当唱腔,突出韵味。万载花灯本调包含普通调和平调两种。赣东的瑞河采茶本调俗称“彩调”,不同于南昌采茶之本调,有各行通用的“老本调”和生、旦专用的行当本调。吉安、宁都采茶还未形成本调,而是一种多声腔的“诸腔群体”,主要有[辞店调]、[毛洪记调]和[青龙山调]等。上述三大流派均属板腔体音乐,原无丝竹,锣鼓干唱,现有管弦伴奏。在阶段本调分为正弦、反弦两种。

1.本调正弦

本调正弦是两句体唱腔,就其音乐结构而言,实际上就是赣中采茶戏主腔的发展。早在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吉安采茶三脚班来到高安县(瑞州府治),给瑞河采茶戏带来了几种剧目曲调,即:《傅公子休妻》《蔡鸣凤辞店》《锄棉花草》《余老四拜年》等,从而丰富了瑞河三脚班的演出。这些来自吉安采茶的曲调经过变化,从中引出两句唱腔便发展成赣中采茶的本调,这是清末民初,瑞河采茶戏上演整本大戏后出现的。但是吉安采茶戏《傅公子休妻》调的上下句原是四、三板,落音为6、5,属徵调式。在赣中采茶中,这一新腔因采用二胡伴奏,就被称为本调正弦。随着瑞河采茶半班的兴起,本调又影响到袁河采茶、抚州采茶和高安采茶,它们都以此本调为整本大戏的唱腔。

2.本调反弦

本调反弦的两句腔属于宫调式。它与本调正弦一样,原始曲调都是四句体的民歌,即余老四拜年时唱的[拜年调]。吉安采茶[拜年调]到了瑞河采茶中,就将[拜年调]三四句抽出来组成一种名为[余家调]的唱腔,瑞河采茶的[拜年调]中的四句腔则保留在《傅公子休妻》中。此曲与本调合在一起,就成为赣中采茶调本调的正反弦。(本调为正弦,小花调为反弦)。和瑞河采茶《傅公子休妻》相比,这种本调反弦的产生也是板式和旋律变化的结果。

(三)民歌联体

赣南采茶本调为“灯、茶”二腔。“灯腔”来自本地民间灯彩,唢呐伴奏;“茶腔”取自山歌、号子、曲艺说唱。但此时的赣南采茶戏依旧没有产生自己本调,而是民歌联体,即多种民歌体汇合在一个剧目当中。如《大睄表哥》有摇篮调、扬州哭调、芙蓉哭调、大哭调、诉板、长歌、劝烟歌、十二月跌苦歌、牡丹歌、绣花、打鞋底和还魂调;《卖花线》中就包含牡丹调、芙蓉调、大哭板、绣花、新年酒、眉弓调、敬酒、敬茶、长铜钱调、王朝奉调、跌了绣花针和十打路调等。

五、最高形式,行当本调的产生

由于傀儡戏演员的加入,江西采茶戏剧目丰富起来,在不断发展之后形成了行当声腔,这也是本调最高形式。代表剧种有南昌采茶戏和抚州采茶戏。

(一)南昌采茶戏

南昌采茶戏本调是在下河调基础上,变锣鼓助节为细弦伴奏,去掉人声帮腔,改用乐队过门,通过不断改革演化而成。有行当之分,如:花旦本调、小生本调、老生本调、小丑本调和大花本调。本调的各种板式相互转换,联用成曲,从而使它成为塑造人物、抒发情感、深化主题的重要手段,其中花旦本调独具特色,板式以简板最赋特点。

花旦本调是花旦和青衣的基本唱腔,是对称的两句体,徵调式。音域多为九度,骨干音为5 6 2,表现欢快情绪时,旋律一般作5 1、1 5或5 5等四、五、八度的跳进及弧形级进。表现悲伤情绪时,旋律则高起级进下行,每个乐句的尾音及唱段的结束音都落在5音上。

小生本调属小生行当的基本唱腔。唱腔结构与调式均与花旦本调相同。音域大致在F调的2-3九度之间,旋律一般作132、515、625等三、四、五度跳进及弧形级进。如南昌采茶戏《七姐下凡》中的董永唱段。

老生本调属老生行当的基本唱腔其结构为上下句对称式,宫调式。音域大致在C调的5-6之间,135为旋律的骨干音,635、261等四度跳进为多。每乐句尾音及唱段结束音均落音1上。

小丑本调属丑角行当的基本唱腔。其结构为上下句对称式,徵调式。音乐大致在F调的3-5之间,513为旋律骨干音,以533、135、315等三、四、六、八度跳进为多,每乐句尾音及唱段结束音均落音5上,演唱时多用上滑音为其特色。

大花本调属花脸行当的基本唱腔。其结构与调式与小生本调相同。音域大致在F调的5-3之间,旋律基本为级进下行,123为旋律的骨干音,尤其强调3音的色彩性。它与小生、花旦本调不同之处在于落音能明显区分上下句,上句落2、3,下句主要落5,偶尔也落1音,而花旦本调、小生本调上句也往往落5,往往上下句很难区分。

(二)抚州采茶戏——抚调

抚调这种新腔是新一代作曲家在老艺人基础上不断继承和发展,于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行当调。像从宜黄戏中学袍带,即老生表演的花脸正调和小生正调、小旦正调以及由小调演变而来板式化了的小花调。其唱腔为上下句的宫调式结构。有男腔、女腔和丑腔的区分,和本调一样具有丰富的板式。其小花调以旋律跳跃,润腔油滑见长;而大花脸腔则突出偏音,使旋律更加刚劲豪放,如《秦香莲》中包拯唱段[一片丹心把国报]。

值得一提的是,此阶段除上述两种采茶戏外,高安采茶戏也出现了小花调,但仅此一种行当声腔。它是吸收两句体的[余家调]作为小花脸的专用腔,才改名为小花调原板,即小花脸唱腔。如《蔡鸣凤辞店》中的杏花女唱段。

江西采茶戏音乐的发展历经单曲、简板、大调群、本调主腔和行当声腔五种形式,其表现能力逐渐丰富,经由一曲一戏演唱小戏,进而一建构了板腔体的主调,甚至出现了行当本调,而演出多行的整本戏,甚至连台大戏。唯赣南采茶戏一直保持民歌小调,组成多个曲牌的联缀体式。这就是江西五路采茶从小戏到大戏,从单曲到本调的发展历程,也正是江西采茶戏不断发展、进步的表现。

[本文为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三五”(2017年)规划项目《江西采茶戏“正调”特征研究》(项目编号:17YS04)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采茶戏行当板式
采茶戏的种类及传统唱腔述要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地铁板式轨道自密实混凝土施工工艺研究
江西采茶戏中的梁山调腔系音乐考
论博物馆对老行当档案的保护与利用
滑盖产品的三板式注塑模具设计
网络网际之网络新行当
CRTSⅢ型板式道岔铺设施工技术
“花衫”行当考辨
浅析赣南采茶戏旅游资源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