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的延伸性
——看“媒介乌托邦——艺术江西学术邀请展”

2018-01-24王洪伟

影剧新作 2018年2期
关键词:当代艺术材质媒介

王洪伟

“媒介乌托邦——艺术江西学术邀请展”于 2017年12月28日在江西省展览中心开幕,作为第三届“艺术江西”博览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展览显示了它高品质的陈展格局,给江西的艺术爱好者和专业人士带来了一场当代艺术的视觉盛宴。如策展人孙晓晨说:“这个展览不仅仅是一个展览,而是作为区域内当代艺术展览精致化的开启。”很期待江西有越来越多如此高品质的当代艺术展,也期待江西当代艺术的发展如即将徐徐而来的春天一样,焕发勃勃生机。

“媒介乌托邦”在整体的布展上能与博物馆的陈展水平相媲美,展墙的颜色、作品的特点和灯光效果达成视觉上的整体统一,特别是灯光都是根据每件作品的具体特点专门制作,能尽现作品的材质特点和整体上的最佳视角。走进展厅,在灯光营造的幽暗氛围里,一种超现实的独特气场立马把你带入一个异想的空间,一件件作品不由自主地抓住你的眼睛,带着你的猜测、思考和遐想进行一场别样的艺术之旅。

好的当代艺术一定是能在视觉和心理上激发较高层次的审美体验的,在表达的内涵上一定是具有人文精神的,这两点在此次展览上均有所体现。当代艺术具有文本的叙事性,又比确定化的文本更具深远的空间,首先它在视觉上引发的反射弧是超越文本的,再通过隐喻等方式的切入口,把终极关怀或社会关注悄然地潜入到人们的审美心理,从而引起某种程度的震荡或共鸣。当代艺术选择的媒介材质越来越广泛,经常通过不同材质的嫁接或组合来完成艺术家的表现主题和艺术想象。此次展览中,作品的材质不拘一格,有以泥土或牛骨为主的综合材料、铜板、木碳、汉白玉、陶瓷、油画颜料、digital Cprint、video等等,其中有些作品通过不同材质的组合,在意境上达成深远的空间,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

光丽强《江南之丘》

光丽强的《江南之丘》是一件清新、诗意的具有人文情怀的作品,作品把江南的山丘意境与大工业生产的社会景象进行巧然的“异质同构”,在含蓄、委婉的诉说中,流露出一种意韵深远的人文关怀。

作品的主体是温润的泛着翡翠绿的陶瓷小汽车,其形态也是玲珑润透,小汽车被堆叠成三个山丘状,“山丘”上方有白色气体徐徐升腾,营造出江南清秀山脉的诗意之境。小汽车堆叠起来的形状与山的形状、翡翠绿与江南山脉的颜色形成“异质同构”,而陶瓷的硬度与上方气体的柔度则达成视觉上的对比。作者通过材质在形态上的同构和软硬度上的对比,在悠然之境中,情绪上也形成了一种落差和对比,流露出一种深邃的忧伤。江南原本的秀美之山,如今却被由汽车堆砌起来的山丘所替代,显示出文人知识分子对人类社会命运的深切关注。品完作品,再看标题:“江南之丘”,这种感受更加浓烈,体会到的意境得到升华。在观览结束后,这件作品的审美余波尚在脑中挥发着,那种意境还萦绕在脑中,这也正是媒介材质在创意中而具有的延伸性的体现。

马佳伟《红色的地平线》

走进展厅,这件作品很强烈地摄住我的目光,在灯光的照射下,蓬松的黄土散发着熟悉、耀眼而奔放的气息,虽被圆形框架局限着,却透出一种深厚的、不可思议的力量。泥土,是我们每天踩在脚下、承载着人类繁衍生息的根基,如一位历史学家所说“再没有什么感情能比人与土地的感情更为牢固和强烈的了”。当泥土脱离我们司空见惯、不以为然的存在方式,而作为纯粹的材质成为艺术家要特地表达的一个元素或主题搬上“画框”(这件作品是用材料制作出了立体的圆形框架,从正面看,像画框),以艺术的形式呈现时,它的视觉震撼力是强大的,它要表达的社会关注是深远的。

泥土与其上方用绘画形式表现的建筑结构结合,让我们看到大规模城镇化进程中轰轰烈烈的建筑工地场面,让我们不由得去思考在这样巨大的社会变化中所引发的种种变迁、更替和断离。在艺术处理上,泥土的肌理真实感与绘画线条的虚拟感、泥土的大面积和绘画元素的小面积形成视觉上的强弱对比,在固有的材质上,艺术家通过这样的处理,让作品传达出多维的、发散的意象。

苍鑫《奇花异草系列》

站在苍鑫的《奇花异草系列》前,感觉奇特、疑惑,被作品中异化的生物形态所传递出的神秘生命气息所深深吸引。这件作品是以雕塑语言将各种动物、植物、细菌等要素的局部形态嫁接在一起,而被雕塑的主体材质是在窑里通过高温烧制成的物性碳。当看到一些局部的熟悉生物形态时,我们的视觉会不自觉地按记忆去延续完成它原有的全貌,然而总会在这个过程中被其他的生物形态所阻断,正是在这种熟悉和异常、现实和超现实的对比中形成了一种张力和博弈感,进而产生出媒介的延伸性。

邓岩《分开的理想》

这个作品呈现了使用数码印刷而形成的不断重复的点状矩阵,中间截取一块圆形面积,用电机马达进行驱动,形成运动的状态。同样的媒介,通过不同的技术和分割形式改变它的存在状态,与原有周围的环境造成一静一动、不断分离、重合的状态。这种看似简洁明晰的图案里,通过艺术家的观念,创造出一种对比关系,预示着一种生存状态,或是一种哲学思维和智慧。在这里,我不由很直接想到一种个体和群体的存在状态或关系,当你的周围是一种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环境时,个体却保持活跃的思维和独立的思想,而这种独立的思想就是分离,但是你不能无视周围群体的智慧,对他人的才智始终需要保持敬畏,去汲取他人的养分,这种回归就是重合。周围始终是一种静态,而你要保持旋转的动态,包括思想上和行动上的活跃,当这种旋转的速度到达一定的程度时,说不定你可以“飞”出去,去拥抱更广阔的世界。这里可以有当下与传统、个体与群体等等不同角度的阐释,所以这种特殊的媒介和技术带来的思维是宽广的、无限延伸的。

艺术史上的重大流变总是伴随着媒介的发展变化而发生的。随着当代艺术突破了对传统媒介使用的束缚,越来越多的不同媒介形式的使用带来当代艺术的诸多创新与发展,但同时也使其面临着不容回避的问题和挑战。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当代艺术作品中的观念如何恰当地植入它的媒介材质形式中,这值得艺术家为之不懈地努力和探索。首先,一个好的当代艺术,它一定是有人文内涵的,是对当下的文化情境以及人的生存感觉的一种体现和表达,如果离开了这个内核,而放大了对媒介形式的关注和追求,只会落下空泛的印象。其次,当代艺术的观念性如何悄然地植入到表现形式当中,如文中前面提到的,媒介材质和被表现的事物之间的“异质同构”、不同材质在材料属性上所形成的对比以及由此而达成的综合纬度的独特空间、普通的材质在改变了它的呈展方式后而产生的不同的视觉和心理上的张力等等,这些艺术表现方式都很好地与作品的观念相契合,这是一个成熟的当代艺术家所具备的表现能力,也是他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断地探索而获得的。这次展览的作品都是策展人在“媒介乌托邦”这样一个题旨下精心挑选出来的,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整体面貌,可以说是针对上述所提问题作出的有益探索与尝试性解答。

猜你喜欢

当代艺术材质媒介
陈文令当代艺术作品选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刚柔并济
日本当代艺术的“三剑客” 上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材质放大镜电光闪耀亮片
外套之材质对比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