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舞蹈作品《南京-亮》的内容与形式
2018-01-24庞祝军
庞祝军
(西北师范大学舞蹈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舞蹈《南京-亮》,它是一个当代舞作品,根据1937年南京大屠杀为故事背景改编而来,内容讲述了那段令人无法忘却的历史,给国人带来的伤痛和灾难,通过这段历史,告诉我们无论经历了什么,也无法掩盖中国人内心深处对压迫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该作品通过一个日本人的忏悔,作为舞蹈叙事的主线,让经历灾难的人们,心中的恨和遗憾有了一个真实的依托,一方面清晰真实地展现了当年这个悲惨的故事,另一方面表达了国人本性的善良宽容和大度,也侧面体现了当年日军的残忍无情。通过观看该舞蹈作品,让人们明白,只有在困境中,我们才能明白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所在,未来是有希望的,正义终将战胜邪恶。
叙事性舞蹈作品作为一种将故事与舞蹈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在观看舞蹈的过程中了解某一个历史事件,以舞蹈为主要的表现形式,伴随着背景音乐共同表现舞蹈主题内容。在舞蹈《南京亮》中没有看到对话和旁白,但是却能正确地理解和接收到舞蹈作品表达的内容,这是舞蹈独有的魅力,最后当响起的带有歌词的背景音乐与反抗战争、追求自由的主题相契合,情绪的渲染达到了高潮。舞蹈作品《南京-亮》,是在当年引起轰动的电影《南京南京》之后编创的,它通过运用多重线条重点人物切入主题的拆分重组拼接的手法,即“日本人”、“学生”、“情侣”、“母亲”、“婴儿”等点的线索,通过大屠杀事件这条主线连接起来构架整个舞蹈作品。全篇采用的是时空交错式的结构,也称心理式结构,即打破现实时空的自然顺序,将不同时空的场景,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的逻辑或人物心理活动的发展,进行交错衔接整合,以使得在有限的舞台时空中,表现出无限宽广的时空中的生活内容,描绘和展现人物丰富而深刻的内在精神世界。
该舞蹈作品外在形式的舞蹈语言也是成就这部舞蹈作品的关键。舞蹈语言,是指表现一定思想感情内容的舞蹈动作和舞蹈动作的组合。它是塑造舞蹈形象的基础,是舞蹈作品中叙事、状物、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在作品开端的序幕中,舞者分四排战立,目视前方,手无力下垂,身体前倾,4拍之后各自摆出舞蹈造型,有倒立、侧卧、下腰、作挣扎状、面部惊吓状等,日本老兵站在人群中间,看着手中的资料,表现得惊恐懊恼。此时他身边的人,诠释的是他心里的画面,这就构成了不同时空的场景。舞者强而有力的舞姿体现了坚强的个性,炙热的情感对抗着阴冷的环境,在爱与恨的交织中,让人感动,让人沉思。紧接下来人群继续变换造型,将日本老兵淹没其中,我们仿佛看到当年大屠杀人们所遭遇的恐怖的场景,时间线一下拉回到了过去。该作品运用两个或者多个造型定格画面场景快速变换交替地出现在观众面前,可以给观众制造一种紧张气氛的情绪,也能有效地开拓了舞台的时空,让观众产生联想,为编导想要表达的事件,自行脑补出必要的时空。再者,作品中间,一声枪响,骚动的人群瞬间静止,都围在了怀抱襁褓的母亲身边,无助地眼睁睁看着一个幼小生命地逝去,从一开始的强烈节奏突然进入休止停顿,此时无声胜有声,爱之深恨之切的情感得到酝酿积累,为最后事件的展开和推高情绪的设置做铺垫。尾声处,日本人推着堆满中国人尸体的手推车出现在舞台上的时候,可以联想到日本这个民族将永远背负对中国人的愧疚和道德的谴责,这是无法磨灭的历史事实,这里的日本人形象,代表着他们所造下的恶行,真理和正义不断在拷问犯下罪行的日本人。而中国人要放下心中的仇恨,原谅这样滔天的罪行吗?是的,华夏民族有着一颗宽容博大的心,对真心忏悔的日本人,中国人选择了原谅,但是历史不能忘却,中国人守着传统的美德,“上善若水”,放下仇恨,带着宽容,展现的是一种人性的光辉。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一个好的舞蹈作品离不开内容和形式,两者不是各自为营割裂的状态,而是相辅相成,完全统一的。舞蹈作品《南京-亮》的内容影响了其舞蹈形式的铺排,而作品内在形式和外在形式的表现是相互作用影响交织在一起的,又更好更准确地表达该舞蹈作品的内容,因此不难看出该作品是一个好的舞蹈作品。
[参考文献]
[1]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中国舞蹈词典[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
[2]于平.中国舞蹈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4]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5]袁禾.中国舞蹈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6]王克芬.舞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9.
[7]梅静.曲式结构在编舞技法中运用的重要性[J].时代教育,2015,04.
[8]高旭.重复渐变在叙事舞蹈创作中的运用研究[J].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6.
[9]佟欣婷.论舞蹈语言的运用和艺术表现方式[J].韶关学院学报,2006,05.
[10]刘炼.中国当代舞蹈创作思想教程[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