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上党梆子戏曲艺术中音乐作曲的创作源泉
2018-01-24丁穆兰
丁穆兰
(晋城市太行民间音乐舞蹈研究所,山西 晋城 048000)
山西四大梆子的组成中包括了山西梆子,主要流行于山西省的东南部,且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上党梆子最早出现于道光年间,它也被称之为本地土戏。在1934年的时候,其被称之为上党宫调,1954年的时候被定位了上党梆子。上党梆子通过梆子腔的演唱,结合昆曲、皮黄、卷戏等。被共同称之为“昆梆罗卷黄”。2008年,上党梆子作为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拓展部分,其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是值得认可的。
一、上党梆子的发展渊源
上党梆子作为山西省汉族戏曲的种类之一,也是山西梆子的主要组成部分。因为其产生与流传于秦汉时期的上党郡而得名。2008年,上党梆子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为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组成部分。早在十七、十八世纪,上党梆子就形成了。上党地区的戏曲演唱历史也十分悠久,在金元舞台和古老的戏剧中都能发现昆曲与弋阳腔的表现。在晋豫陕三角地带形成了原生梆子之后,晋城人开始学习梆子戏,然后将其与本地戏等民间艺术进行融合,继而也就产生了上党梆子。到了十八世纪,戏剧班子繁多,演戏活动也是频繁组织。到了十八世纪的八十年代,凤台县的戏曲班子鸣凤班子得以被建立,它通过对昆邦、罗卷等五种剧种来进行艺术表演。同时,而形成的流派包括了:州底、潞府这两个流派。到了嘉庆、道光期间所形成的剧目,已经流传了200年。
二、历史对上党梆子形成的影响
长治分水岭区域于1960年发现的战国目墓群中,就出土来诸多的编钟。1972年,同一地区的墓葬区中又发现来青铜俑、青铜鼎等出土物。1983年,在潞城县西流乡潞河村的战国古墓群中发现了编钟、佣钟、编磬等乐器。这些文物的出土,证明了早在战国时期,上党地区的歌舞就已经出现了。汉朝时期,有着能做“盘上舞”的赵飞燕通过歌舞一步步地成为了皇后。三国时期,大诗人曹植也曾写过“阳阿奏奇舞”的词句。阳阿辖境在今晋城市泽州县大阳境内。创造诸宫调的孔三泽就是泽州人,孔三泽在曲艺界有着重大影响。
三、艺术特色
上党梆子的唱腔是以板腔体为主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曲牌体的运用来进行展示。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大板]和[四六],另外还有[中匹六]与[垛板]等。在这些腔牌之中,男女同一强调与度子,选择以微调的形式来对作品进行展示。其中,这些板式的选择有的过门是宫调式的,伴奏的乐器选择的是打击乐常用大鼓与锣。弦乐选择的是二胡、二把与巨琴。“三把”作为上党梆子戏的基本功,上党梆子的演员在运用“三把”的时候,需要做到稳健大方,雄壮有力。当然,上党梆子本身的不足也表现在于人物造型本身不够美观。整个上党梆子戏中,追求的艺术风格与艺术手法是粗线条、大轮廓,单刀直入,强烈且明快。在整个上党梆子中,须生是最引人注目的;其次,武生与青衣等角色也在整部剧作中有着极强的感染力。当然,上党梆子本身的粗犷艺术特色,使得上党梆子本身的淳朴特点更为显著。上党梆子戏的唱腔高亢,且带有着浓烈的生活气息。当然,上党梆子戏本身的角色各不相同,因此,在不同的行当之中,将那基本的表演形式被称之为“三把”。在运用“三把”的时候,演员需要挺胸抬头,沉稳有力地表现剧目,后来上党梆子受到京剧影响而产生了极大的变化。
在上党梆子的舞台中有着“设大朝”的讲究,它的脸谱图案也极具特色。旦角会选择“破面”进行装扮,要么是将行为不端者的右眼部分添上一笔,要么是在角色的颧骨处带上兰花或者菊花。
四、名家名角
上党梆子艺术名家名角有:张爱珍、吴国华、张保平、陈素琴、齐素珍、侯慧琴、郑发根、芦爱琴、王爱果等。近些年,上党梆子又诞生了五朵“梅花”、40多朵“杏花”、数朵“小梅花”,正所谓戏曲之花常开不败!
五、代表作品
据统计,上党梆子的传统剧目有七百多个,其中梆子戏近六百个,皮黄戏九十多个,昆曲十多个,罗罗腔戏和卷戏各数个,代表性剧目有《三关排宴》、《天波楼》、《雁门关》、《闯幽州》、《董家岭》、《巧缘案》、《夺秋魁》、《甘泉宫》、《东门会》、《徐公案》等,其中一些剧目完全为上党梆子所独有。近年来,由晋城市上党梆子剧团排演的新剧目有《白蛇传》《陈圆圆》《太行娘亲》等。
六、创作源泉:民间艺术的传承
上党梆子戏曲艺术的来源是民间文化。在晋城的民间文化之中,有着许多关于驱除邪魅、祈求福祉的文化活动。在鼓乐的引导下,人们会选择放鞭炮等形式进行驱除不详的事物。
长治民间有好多驱疫禳灾迎福的活动,长子一带有的“鞭打癀痨鬼”,会有钟馗在街道上追打扮演的“癀痨鬼”;在壶关区域的“猿猴脱壳”,会选择在丧礼的时候,让人扮演猿猴;亦或者选择求雨时候的“旱魃”表演等等。这些都是通过简单的情节重现来体现传统民间艺术。在闹元宵的时候,上党的有些地方,会进行简单的故事情节展示,例如:《瞎妈妈送闺女》等等,这些民间音乐与街头表演都是上党梆子的展示。
现代社会的文化传统中所带有的上党梆子的影子,使得上党梆子得以在新的历史时期,从小到大,从无到有。因此,上党梆子中带有的戏曲艺术中音乐作曲、音乐创作、戏曲灵魂的创作源泉来自于民间哺育。
七、发展方向
作为一个古老的地方剧种,上党梆子在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历经了一条艰难而曲折的成长道路。在剧种不断完善与进步的过程中,也成就了一批优秀的上党梆子艺人。乘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春风,我们的戏曲会越走越远,戏如人生,人生如戏,不断演绎着上党文化的传说!
[参考文献]
[1]山西戏曲研究室.山西地方戏曲汇编三(上党梆子专辑一)[M].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