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施特劳斯的《明天》分析及演唱
2018-01-24蒲东珂
蒲东珂
(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一、作品背景
理查德·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1864.06.11-1949.09.08)又称为R.施特劳斯。德国浪漫派晚期作曲家、指挥家。出身于音乐家家庭,父亲FJ.施特劳斯是慕尼黑宫廷乐队首席的圆号手。他从小就受到音乐熏陶,5岁起随父亲的同事竖琴家A.汤伯学钢琴,6岁就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首圣诞歌曲,7岁首次随母亲听歌剧和音乐会,8-16岁跟堂兄慕尼黑宫廷乐队长B.W.施特劳斯学习小提琴。11-16岁,师从慕尼黑宫廷乐队长F.W迈耶学习作曲。12岁时写了作品第一号《节日序曲》。此后,陆续创作了多首艺术歌曲。
1894年,回慕尼黑排练歌剧《贡特拉姆》(作品25)时,施特劳斯与剧中女主角扮演者订婚,并于10月结婚。四首艺术歌曲(作品27)是他专门为妻子而作,分别题为《安静吧,我的心》、《塞西里》、《明天》和《秘密的约请》。[1]
本文正是选取了理查德·施特劳斯送给妻子这四首艺术歌曲中的其中一首《明天》(Morgen!)又名为《明晨》来探究。施特劳斯一生中创作了约200多首艺术歌曲,也发展了他自己称作“音乐中的诗意,音乐中的表现”[2]的音乐风格。这首艺术作品《明天》很好的体现了他充满诗意的创作理念,安静柔美充满幸福的旋律令人陶醉。
二、歌曲分析及演唱的艺术处理。
《明天》是带由短小尾声的复乐段(单一部曲式)结构。
A段(1-16)小节,在我们声乐学习者中常采用钢琴伴奏,整个前奏开始,演唱者可以跟着静谧温柔的旋律进入歌曲情绪中,想象施特劳斯献给妻子这首充满幸福与爱意之歌的心情。叠入的一小节具有引子的功能,为双句对比乐句,在单一调性主调G大调上陈述的方整性乐段。旋律声部以二分音符连续向上进行,伴奏声部以连续三连音分解和弦琶音伴随着踏板连音技术,烘托出歌曲抒情、柔美的特点,在第8小节处的半终止与(14-16)小节的完满终止形成呼应。14小节歌曲弱拍进入时可以用非常安静、轻柔的弱声进入,同时也可以想象歌词中“灿烂的朝阳明天将再升起”的音乐感觉,歌声中充满希望与朝气。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第2小节旋律声部强拍强位的E音,是在主和弦基础上的附加音。相当于主和弦的六音,造成与伴奏声部的五音同时发出声音,形成更加静谧、亲和力的色彩,表现了浪漫、静谧的氛围。
A’(16-38)小节,旋律是A段的变化重复。这几句歌词与第一句弱声形成对比,音量逐渐加强,体现出歌词中内心无限欣喜的感觉。值得注意的是21小节“天地万物之间…”连续6次重复同一个音,此处用弱声处理显得非常恰当。唱的时候如果一板一眼,会显得重复啰嗦,演唱时可以将此处旋律线条拉大,内心感受幸福的感觉,但不能脱离节奏保持在节奏内。24小节“遥望”二字开始时气息渐强,很好的过渡到25小节次强拍上达到高潮音G音,演唱者此时内心也能感受到海岸碧波翻卷的音乐情绪。紧接着旋律又以小六度大跳下行到B音并级进下行到主音情绪回落。但马上又以上行进行到E音,承接高潮音的情绪,此时歌词中提到的画面:“施特劳斯和爱人静静缓步向沙滩走去”这一句音量逐渐减弱,在28小节又下行回落到主音G音,似乎有所结束的感觉,但伴奏声部和弦K6/4具有的属功能不稳定性,并且作曲家富有技巧性地在低音声部使用具有动力性的切分节奏和主和弦的附加六音,加剧了不稳定性,降低了终止感。
(31-38)小节,也就是扩充部分,31-32小节是这首短小如诗般歌曲的另一个演唱重点“无言的凝视……”连续8个A音的出现,演唱时切忌唱的死板,整个音乐情绪尽量拉大,采用弱声演唱。(33-35)都是用主调的近关系小调e小调的属七,或远关系bB大调的属七和弦的色彩及自然流畅的和声进行,并用静态化的伴奏织体以及单音反复,33小节四个相同音符音乐情绪比前一小节稍强,为接下来的渐强做准备。另外值得注意的是34-35小节的三个词“我们沉”虽然在这类歌曲结尾处我们常采用弱声结尾,但此处这三个如果能加强气息并渐强处理,整个强弱对比可以很好的带动音乐情绪,紧接着“浸”字声音弱下来。(36-38)小节,和弦进行为[bsII6-D],运用那不勒斯和弦的特殊色彩与属和弦作不稳定的半终止,结束音由主音下行到导音,演唱时最后一句非常静谧的用弱声结束歌曲也非常的不错。而旋律加强了终止的不稳定性,虽然歌词完结,却能推动乐曲继续进行,这也表达了歌词“我们沉浸在幸福的宁静里...”余味无穷,也体现了浪漫主义晚期音乐更强调作曲家自我情感的表达与突破传统束缚的倾向性,但其和声进行基本还是遵循“T-S-D”的功能和声范畴。
尾声(39-43)是对引子主题动机的回顾,依旧表现浪漫、温馨的氛围。整首作品首尾呼应,以静谧的情绪开始又回到静谧的情绪结束。
这首充满诗意的艺术歌曲,延绵不断的旋律线条和静谧让人充满无限遐想。总体来说,虽然歌词简短,但对演唱者的演唱功底和音乐素养都有很高的要求,需要演唱者具备扎实的气息和音乐感觉来诠释这首作品。
[参考文献]
[1]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音乐百科全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12.
[2][美]约瑟夫·马克利斯.西方音乐欣赏[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