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民谣的保护
——以南昌民谣为例*
2018-01-24熊焱
熊 焱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一、南昌传统民谣的基本特征分析
南昌传统民谣是我国传统民谣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具备我国传统民谣的诸多特点。此外,南昌传统民谣又是在南昌传统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也具有其独特的区域性和民族性,它既是本地区的艺术瑰宝,同时也是华夏民族艺术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一)多姿多彩的人文历史
翻开历史文献,我们就会发现南昌地区的传统民俗文化主要包括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分别是外来移民文化、本地原住民文化以及本地区新生文化。三种不同的文化形式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相互碰撞、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从而导致了南昌传统民俗文化在内容上的丰富和形式上的多样,比如现在南昌既有苗族、土家族的哭嫁礼(女子在出嫁前大哭,已表示对父母亲朋的不舍),同时也有汉族的厚葬礼仪。传统民谣是以传统民俗文化作为生长土壤的,这种文化上的多元与复合造就了本地区传统民谣的多元与复合。因此,当代的南昌民谣在内容上既包含了本地区原住民文化特色,同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的文化精髓,既包含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同时也彰显了当代人民的精神面貌。
(二)兼具东西南北特色
南昌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北方人民南迁的重要中转站,换句话来说,南北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这里第一次感受到了文化上的碰撞与交流,因此本地区也自然而然成为文化的交汇处。这一点从本地区的方言与汉语方言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得出。目前学术界将汉语方言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北方方言、中部方言和南方方言。根据这一划分,南昌方言正处于南北西东交汇处,因此具备各地区不同方言的特点,而在中国古代,民谣大多是以方言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具有淳朴和厚重的特点。南昌方言的融贯南北东西导致其传统民谣也同时具备这一特点,融合了不同地区的特色,是优秀文化融合交流的结果。因此,南昌民谣中很多都是由古代吴歌、巴蜀山歌、客家歌谣转化而来的,比如经典的《打铁歌》,最早是在吴越一代流行,后来传到全国,在南昌也形成了同中有异的新的形式。
(三)传承性与民族性
传统民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是由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工作中创作出来的,但是在当代依然有着重要指导作用,是对特定地区和特定历史时期的真实写照。对待传统文化我们的态度一直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与时俱进,不断为之增添新的、符合时代精神的内容,让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时代的光彩。南昌地区的传统民谣同样具备这样的传承性,虽然民谣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写照,反映了特定时代的精神面貌,但是健康的、积极的文化精神在任何时代都是值得歌颂和传承的。
此外,南昌地区的传统民谣虽然融合东西南北各地的特色,但是其主要构成部分依然是本地区的原住民文化和本地区新生文化,反映了本地区人民在历史上的精神气结和人文面貌,具有很强的民族性,通过对于传统民谣的学习,我们能够感受到本地区独特的民族风格。
二、我国传统民谣在当代的传承现状
(一)发展出现断层
我国传统民谣大多数是由质朴的劳动人民创作并口口相传的,但是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地下和教育的落后,导致很多传统民谣的生命力有限,不能以文字的形式留下来,消失在历史的陈迹中。当代留下来的很多传统民谣也是后人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在原来的基础上重新编曲、填词创作出来的。但是对传统民谣感兴趣并且为之付出汗水,致力于传统民谣研究的人才十分稀少,老一辈的艺术家们一方面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尊重,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都没有太多精力进行研究。因此,我国的传统民谣逐渐出现了断层的现状。
(二)忽视了传统民谣的教育价值
爱国主义和民族热情是我国教育一直孜孜不倦的重点,但是很多情况下我们的爱国教育局限于对英雄人物的讴歌,这种教育方式固然能够激发学生内心的爱国狂热,但是往往无法拨动学生内心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热爱。真正伟大的爱国教育是唤醒学生内心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传统民谣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诸多方面的内容,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不仅能够提高当代学生的审美情趣,为他们在混沌中点亮一盏明灯,同时作为传统文化的精粹,更具有不可比拟的教育意义,传统文化的魅力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种自豪和骄傲贯穿一生,时刻为自己是华夏民族的一员而兴奋。但是现实情况却让人失望,学校的传统民谣教育严重不足,一方面学校、师生对于传统民谣的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音乐教师本身的民谣素养就有所欠缺。
(三)传统民谣的传播力度不够
当今社会的音乐市场是流行和摇滚的天下,民谣在这样喧嚣的社会里苟延残喘,人们对于流行音乐的追捧,对于摇滚不死的召唤迫使民谣的地位一降再降。喜欢民谣的听众在数量上远不及喜欢摇滚和流行的听众数量,因此,民谣在我国被冠以“小众”的名号,民谣歌手自然也被称为“小众歌手”。部分民谣歌手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来,抱着传播传统民谣的赤子之心,但是在现实面前只能抛弃自己的初衷才能看到蓝天,传统民谣的不被重视导致民谣歌手的不被重视,想要获得音乐上的成功,很多民谣歌手都开始走起了流行和摇滚的道路,这对于传统民谣来说着实是一个巨大的损失。诚然,近年来《南山南》、《成都》、《董小姐》等民谣歌曲的火爆让民谣歌手似乎看到了希望,但是民谣的不争与安静依然和当今社会的繁荣、力争上游格格不入,因此,对于民谣的重视依然不容乐观。
三、保护和传承传统民谣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民谣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不可否认,我国的传统民谣大多数都是由劳动人民以生产生活经验为题材,通过口头的方式创作出来的,劳动人民的教育程度不高,因此,传统民谣来源于古代社会的底层人民。但是能够被人们口口相传的都是经过了层层筛选、后人不断丰富与净化的,不是任何一首口头创作的民谣都能够被人们记住并且传唱,能够留下来的都是精髓,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符合人们的追求和审美,是积极向上的,具有鼓舞人心的效果。首先从民谣的歌词上来看,很多民谣具有很强的文化艺术价值,能够提升人们的文化修养。另一方面,从精神层面来说,民谣大多内容积极向上,能够给人们一定的指引作用,让人们在迷茫和彷徨中寻找到自己的方向,让消极的、被动的情绪在心底的到荡涤和净化。长期在传统民谣的熏陶下不仅能够培养一个人健康的品格,同时也能提升人的审美情趣,对于当代人来说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二)传统民谣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桥梁
传统民谣的产生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由劳动人民根据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创作出来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传统民谣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也具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传统民谣自然而然受到社会现实的影响,是对社会现实的真实映照。因此,通过传统民谣我们能看到本地区劳动人民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精神面貌和精神状态。此外,传统民谣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了传统民谣的传统文化将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三)传统民谣是保护民族文化纯洁性的重要手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和世界的交流沟通日益密切,这种交流及包括政治经济上的交流,同时更包括文化上的沟通。我国是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沉淀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然而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年轻一代深受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影响,对于外来文化趋之若鹜,将其视为一种时代潮流,逐渐摒弃祖宗留下来的文化宝库。传统民谣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之一,既能让年轻一代看到传统文化的精髓之处,同时也能唤起他们心中的骄傲和自豪,唤醒他们对于本民族优秀文化的热爱,这是保持本民族文化纯洁性的重要手段。
四、传承与保护我国传统民谣的方式
(一)给予民间艺人应有的重视,给予民谣歌手更多关注
想要发展传统民谣,首先要在当代人心中种下民谣的种子,民谣歌手作为传播民谣文化的使者,必须获得应有的重视,当代民谣的发展才能间接带动传统民谣的发展。因此音乐届应该肩负起这一社会责任,给予民谣歌手更多的天空和重视。另一方面,传统民谣的发展离不开民间艺人。很多传统民谣被束之高阁,和当代人保持着遥远的距离,这种局面对于传统民谣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民间艺人对于传统民谣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同时经过长时间的接触,也领悟到更多的特色,具备了创作新民谣的能力。但是前面已经提到,在当代音乐届,流行和摇滚才是主旋律,人们对于传统民谣的重视着实太低,导致传统民谣汲取不到营养,只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点点消失殆尽。
拿南昌的传统民谣来说,本地区的民谣艺术深厚,融汇了其他地区的精髓,但是当代年轻人对于传统民谣缺乏必要的重视,民间艺人也无法得到应有的尊重,于是,本地区的传统民谣文化也在逐渐被人遗忘。
(二)学校加强相关的文化教育
任何一种文化艺术形式都要从娃娃抓起,传统民谣作为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之一,同样也要在孩提时代就在心中播下种子,日后才能生根发芽。缺乏懵懂时期的启蒙,无法在后天一下子将这一文化艺术形式灌输给人们。学校作为提供教育的场所,肩负的使命和任务无法用三言两语就能概括全面,本地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自然是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缺乏学校教育,传统民谣的发展将失去肥沃的土壤,只能一步步走向陨灭。此外,传统民谣在不同的地区都有着鲜明的特色,是一个地区文化的结晶,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因此学校在进行相关教育的时候应当因地制宜,不能以同样的模式进行千篇一律的教育和普及。
[参考文献]
[1]王治国.浅谈我国传统民歌的保护与传承[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
[2]何干平.南昌风土及其民歌的历史渊源考辨[J].农业考古,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