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干麻黄汤合桂枝茯苓汤加减治疗哮喘50例
2018-01-24王俊英
王俊英
(山西省大同市矿区中医医院,山西 大同 037003)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是由多种细胞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管炎症。该病证常伴随引起气道反应性增高,导致喘息、气促、胸闷或咳嗽等症状,且反复发作,治疗颇为棘手。笔者近年来采用射干麻黄汤合桂枝茯苓汤加减治疗哮喘50例,取得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50例均为2009—2016年大同市矿区中医医院门诊患者。其中女28例,男22例;年龄27~35岁12例,36~55岁20例,56~72岁18例;支气管哮喘36例,喘息型支气管炎14例。临床主要表现为夜间和晨起有发作性的痰鸣气喘音,尤以活动后呼吸急促、喉中有哮鸣音为特征,平时伴有咳嗽、多痰,病情加重咳嗽时小便失禁;听诊可闻及哮鸣音;叩诊清音或过清音。X线检查肺部透明度增高,合并慢性支气管炎者肺纹理增多,或未见异常。全部病例均符合《实用内科学》[1]中哮喘的诊断标准。
2 治疗方法
本组50例患者均采用射干麻黄汤合桂枝茯苓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射干10 g,五味子6 g,麻黄12 g,紫菀9 g,款冬花9 g,法半夏9 g,细辛3 g,桂枝10 g,茯苓15 g,桃仁10 g,牡丹皮10 g,白芍12 g,生姜3片,大枣4枚。辨证加减:寒痰伏肺,气短不能平卧者,加芥子10 g,紫苏子10 g,葶苈子30 g(包煎),陈皮10 g,干姜10 g;脾胃不和,胃气不降呃逆打嗝者,加代赭石24 g(先煎),旋覆花10 g(包煎),柿蒂10 g,天冬10 g,莱菔子30 g;肺气不宣,咳嗽加重者,加苦杏仁10 g,百部10 g,桔梗10 g;伴有过敏性鼻炎者,加乌梅10 g,干石斛10 g,辛夷15 g;肾不纳气者,加制附片10 g(先煎),肉桂5 g,补骨脂10 g,山茱萸10 g。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半个月为1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哮喘控制,双肺听诊哮鸣音消失,1年内未复发;好转:哮喘缓解或发作次数较前减少;无效:症状虽有减轻,但体征未完全消失。
3.2 结果 本组50例中,显效27例,好转2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0%。
4 典型病例
患者,女,44岁,2014年3月12日就诊。自诉患哮喘病2年多,体型偏胖,初期仅在冬季发作,口服平喘药物或输液好转,后每因气候寒冷或重体力劳动、饮食不当后诱发加剧。最近口服西药、输液效果不佳。症见:患者喘憋气急,喉中有痰鸣声,咳而上气,痰多清白,夜间不能平卧,尤以活动后明显;恶寒无汗,胃脘胀满打嗝,小便失禁,大便不调,舌质紫暗淡胖,苔厚白腻,脉沉滑数。双肺听诊闻及哮鸣音。诊断为哮喘。证型:寒痰伏肺,胃气不降,痰瘀阻滞。治宜散寒宣肺,降逆化痰,化瘀利水。方用射干麻黄汤合桂枝茯苓汤加减治疗。方药组成:射干12 g,五味子6 g,紫菀10 g,款冬花10 g,法半夏10 g,细辛3 g,麻黄10 g,桂枝10 g,茯苓30 g,牡丹皮10 g,桃仁10 g,赤芍10 g,干姜10 g,莱菔子30 g,紫苏子10 g,葶苈子30 g(包煎),生姜3片,大枣4枚,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2次口服。
2014年3月19日二诊:患者自述症状均明显好转,唯有胃脘胀满打嗝未见效,时有气喘、咳嗽、咯痰,初诊方加代赭石24 g(先煎),旋覆花10 g(包煎),柿蒂10 g,天冬10 g,6剂。服药后诸症皆平。为巩固疗效,按照二诊方继服12剂。同时要求患者每日中午用党参片10 g,生黄芪10 g,生姜3片,花椒3 g,大茴香3 g,羊肉100 g,加水炖,喝汤食肉,每日2次,连服3个月。嘱其适量运动,食物不宜过饱,晚饭忌食油腻食物,避免寒冷。随访1年未复发。
5 讨论
笔者通过学习《金匮要略》中射干麻黄汤的组方应用,认为哮喘病的病因由于痰饮内伏,复加外感、饮食不节等因素,致痰阻气道,肺气不宣而上逆所诱发。病机主要由于脾胃不和,运化失常,变湿生痰,脾不能运输精微,肺不能布散津液,肾不能蒸化水液,膀胱不能气化,以致津液凝聚成痰伏于肺,成为哮喘病的主要病机。
笔者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发现偏胖的哮喘患者多数是由于平素喜多食肥甘油腻食物,导致饮食内停,水液代谢失常,每遇外感、饮食不当、体虚病后、情志失调等诱因引起复发。发作期基本由于“伏痰”遇感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互相搏结,壅塞气道,肺管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引动停积之痰,而致痰鸣如吼,气息喘促。《证治汇补·哮病》说“哮即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阻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伏痰”影响到脾胃,脾胃升降失调,导致胃脘胀满,打嗝呃逆,大便不利;发作初期若控制不及时,易导致肾蒸化水液功能失常,进而影响膀胱气化失调,故出现咳嗽加重时小便失禁。若长期反复发作,寒痰伤及脾肾之阳,日久化热耗伤肺肾之阴,则可从实转虚,导致肺、脾、肾虚弱之候。故在治疗上根据虚实不同辨证论治,审其阴阳之偏虚,区别脏腑之所属,了解肺、脾、肾的主次。发作时以祛邪为主,好转后以扶正为要。发作时当以射干麻黄汤加桂枝茯苓汤加减治疗。方中射干消痰开结,麻黄宣肺平喘,干姜、细辛温肺散寒行水,款冬花、紫菀、半夏、甘草降气化痰,五味子收敛肺气,大枣和中,桂枝、茯苓温阳利水,桃仁活血化瘀,白芍、牡丹皮助桃仁活血化瘀,兼佐以上热药之燥。两方配合温化痰饮,化瘀利水,相得益彰。好转后以扶正为主,肺虚不能主气,气不化津,则痰饮内生,肃降无权,卫外不固,更易受外邪侵袭而诱发;脾虚不能化水谷精微上输养肺,反而积湿生痰上输于肺,影响肺气的升降;肾虚精气亏乏,摄纳失常,则阳虚水泛为痰,上干于肺,导致肺气出纳失司。由于肺、脾、肾互相影响,所以当以扶正治本,用党参、黄芪等药炖羊肉以补虚固本,且不易复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实用内科学[M].1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