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苗族刺绣图案中吉数“3”的美学思辨
2018-01-24郑兰兰柴颂华
文 / 郑兰兰 柴颂华
苗族刺绣历史悠久,在我国刺绣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具有强烈地域特征的一种传统艺术式样。苗族刺绣工艺运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刺绣文化饱含着苗族妇女在长期劳动中对生活的热爱。苗族妇女通常在衣服的袖口、裤脚、鞋子,还有居室的门帘、梁幅上,绣一些精美的图案。刺绣图案造型原始,均凭想象,图案与自然界的动物、植物有关,多采用纯度较高的红、黄、蓝、绿等色彩进行组合,艳丽无比,这与她们整天面对大山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这种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及特定的生活环境,使湘西苗族刺绣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1]。苗族刺绣对所描绘的事物不刻意追求形态的逼真,不讲究现代审美的比例关系,而是表达一种意念,表现自我,其自由的手法就像中国画中的“大写意”[2]。
湘西苗族的刺绣图案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民族服饰的构成形式及其深厚的文化根源。它用独特的视觉语言将苗族人民的生活与生产方式表现得淋漓尽致,将其民族心理特征充分表达出来[3]。现在对湘西苗族刺绣图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料的整理方面,针对刺绣图案所包含的深层次美学寓意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研究几乎是空白。
本文通过对湘西苗族刺绣图案的视觉元素与吉祥数字“3”的关联分析,力求挖掘出隐藏在刺绣图案中的视觉情感特性,从不同角度去捕捉图案的情感语言,运用辩证的哲学观点、现代的审美方法,简单重塑这一特色文化。
一、“3”与形
在苗族刺绣服装中,衣袖上的图案造型通常是由两条绣花带和一条(块)具有装饰效果的黑色构成八卦的乾“三”字形。《易经·说卦》中说“乾,健也”,而两只衣袖并列符号意为坤“三三”,多代表女性或女方。传统苗族服装的裤脚与衣袖上的刺绣,装饰模式是一样的,所绣的图案略有区别:衣袖刺绣图案为陆上生物,裤脚多为水生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湘西苗族服装的中裤脚与衣袖的图案基本上没什么区别,均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绣制。湘西苗族围裙上一般有三处刺绣纹样:在上檐与两裙角的地方刻意凸现一朵大花,形成三花竞艳的气息,呈“三足鼎立”状,这与他们对祖先的缅怀有关。苗族刺绣在图案布局上也非常讲究与吉数“3”的关系,往往采用“三角形”的构成式样。例如,苗族围裙刺绣布局就是采用三角形,腰围部位的刺绣也是三个主要图案,两边分别是两只凤凰,中间是一朵比较大的牡丹,象征着富贵、吉祥,整个图案完全对称,给人安定、祥和的感觉,有“和谐、美好”之意;围裙角边分别绣的是动物与植物图案,相互呼应,与上面的长形刺绣图案形成均衡的视觉之美,也呈“三足鼎立”状。
苗族刺绣中这种与吉数“3”相关联的造型与布局随处可见。它是苗族劳动人民在千百年的历史迁徙与沉淀中形成的独一无二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二、“3”与色
湘西苗族刺绣的图案色彩跟其他服饰元素一样,受历史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的影响,随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改土归流前,湘西苗族刺绣的色彩一般比较古老,神秘但不华丽,以厚重的红、黑、青色为主;改土归流后,以靓蓝为主。这一转变在很大程度上与苗族人民的生存环境有关。总体说来,有一点没有出现太大变化:湘西苗族刺绣的色彩始终保持着三种色系。这三种色系按电脑上的RGB分色原理即为红光(Red)、绿光(Green)、蓝光(Blue)。这种独特的艺术色彩形式的形成,主要源于苗族人民对周边环境的认识,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祖先的追溯,自始至终反映出他们对吉数“3”的高度认可。湘西苗族古老的服饰刺绣纹样按氏族宗支和崇尚特色可分为七戎六蛮绣、凿齿民绣、人夷绣、盘瓠绣等类。从服装整体来看,底色多为红色与黑色,材料以棉布、丝绸布为主。苗族女性尚红,因为红色给人热情、有活力的感觉,代表青春、生命,是吉祥如意和富贵的象征,多用于未婚姑娘的服饰和儿童服装上[4]。红底服饰的图案绣制,通常以不同明度的黄、绿色为主打色,再用深紫和深蓝色加以点缀;黑底服饰的图案则以绿、红、紫色为主,辅以黄色和白色,整个服饰的色彩浓郁、饱和度极高。从色彩学的原理来看,苗族人的服饰始终保持着三种色系,黑、白色在苗族人的心目中不算色彩,如果底布有色彩,图案就以两种色彩为主,刚好是三套色系;如果底布是黑色,图案则以三种色彩为主,也是三套色系。她们对色彩的认识符合现代设计中色彩运用的规律,也是对传统文化符号吉数“3”的完美诠释。传统苗族服饰的色彩从根本上反映了中国先民的生活及生产。我们从这些色彩中可以看到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父系氏族文化的影子。苗族女性对色彩的独特认识,形成了苗族人民特有的文化式样,使其民族服饰成为古歌、史诗、传说故事等口碑资料中形象、鲜活的展现载体,成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绚丽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及艺术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苗族先祖蚩尤倡导、创立的“夫人作享,家为巫史”(“人人可以通天,家家可以为巫”)的信仰观及诞生于荆楚的老庄思想,对苗族服饰色彩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5]。从历史发展形态角度看[6],受地理环境因素制约,汉族文化对苗族文化影响较小。湘西苗族人民长期处于人类最原始的氏族社会阶段,滞留在家,自给自足。传统的手工作坊生产模式让苗族服饰工艺及色彩始终根植于他们的思想和文化体系之中,保留了苗族独特的文化特征。正是因为保存完好、色彩搭配独特,苗族刺绣在民间艺术中大放异彩。它将传统的文化元素与吉数“3”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自然与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符合哲学思想中的“天人合一”。
随着各民族之间的大融合,各族人民之间的交流不断加强,苗族人民的着装逐渐与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的着装差异越来越小,他们在现代服饰上配以自己民族独特的元素,使其更加绚丽、多彩。
三、 “3”与情
吉数“3”出自《易经》,与民族风俗及苗族巫傩文化的关联非常密切。在苗女服装刺绣符号中,“3”是根源。在远古时代,苗族祖先蚩尤与中原的首领黄帝、炎帝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龙鱼河图》记载:“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后反目争战,雄居一方,霸立诸侯。”随着部落势力的增强,蚩尤与炎、黄部落在中原发生“涿鹿之战”。蚩尤兵败后,黄帝“遂擒杀蚩尤”[7]。于是,蚩尤带着自己的部落向南迁移,进入澧水之畔的武陵山脉,建立了三苗国。他们的后人融合当地的土著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苗文化。据记载,蚩尤的“蚩”字从山,“山”字在金文中与“火”字同义,蚩尤的头角是象征“三足灶”的火神冠。在湘西及荆楚大地的农村,现在依然可见做饭的“三足灶”。另外,在苗族巫傩仪式中也有三个犄角的法器,用来驱鬼纳祥[8]。湘西苗族的传统歌舞节“三月三”情歌会,这一天有两个“3”,是大吉的日子,男女在歌场上对歌、跳舞,尽情欢乐,或择偶,或交友;“四月八”跳花节,月号相加也是“3”的倍数,这个日子也有吉祥之意。这些故事、传说和民俗节日都表明,苗族祖先与吉数“3”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3”成为了苗族后人心中重要的数字符号。他们将这一特殊文化特征运用于生活中,体现在自己的民族服饰上,用以表达对祖先的崇拜之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
身处大山的苗族人民,养成了与世无争的生活习性。大山的朴素和坦荡也培育了苗族劳动妇女善良、率真的良好品格。她们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反映到刺绣这一艺术形式中,体现对真、善、美的追求,表达内心对原始本能的向往与祈愿[9]。湘西苗族刺绣艺术表达苗族人民内心的感受,表现自我主观意识,取材来自现实生活,但不拘泥于现实,正好验证了“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一规律。苗族刺绣作品大胆采用虚构与想象、夸张与抽象的艺术表现手法,达到了与现代艺术“不谋而合”的效果,显示出苗族劳动人民惊人的艺术才能。他们把生活中的动物、植物、人物、自然物象、风俗画等,本民族的神话、传说、古歌、故事等,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开发出来,作为刺绣的表现内容。正是由于他们与外界隔绝,生产劳动能力低下,才使他们人性中的“真、善、美”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现。
四、结束语
苗族刺绣具有悠久的历史,是苗族人民千百年历史的见证。它传承了整个苗族的文化。刺绣中的一针一线、一个图案符号、一个色彩都蕴含着苗族的来历和传说,深含着苗族独特的历史文化,饱含着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是苗族劳动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对生活的诠释[10]。苗族刺绣图案中对吉数“3”的巧妙阐述象征着天、地、人三才,蕴含着天、地、人共通的哲学观念:人在天地之间活动,必须要顺应天时、地利、人和,人也影响到天地自然之间的联系,三者之间相互关联、和谐相处。苗族刺绣以精美绝伦、古朴自然的美诠释着这种哲学观念,使这一民族文化更具哲理性、生命力,在中国民族文化中耀眼夺目,大放奇光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