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阿拔斯王朝时期阿拉伯音乐的发展
2018-01-24张毓容
●张毓容
(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一、阿拔斯王朝的建立和文化的多元性
阿拔斯王朝建立于公元 750年。在建立初期,在美索不达米亚和阿拉伯半岛的基础上,大规模扩张、占领领土。在阿拔斯王朝发展的鼎盛时期,王朝的地理位置西起非洲西北地区的摩洛哥、东达印度、北至中亚地区黑海里海之间的高加索地区、南至撒哈拉沙漠。
步入稳定后的阿拔斯王朝,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措施,并且重视文化和艺术的发展,使阿拉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相比于前朝倭马亚王朝①,阿拔斯王朝的混合阿拉伯人执政方式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条件。旧波斯王朝式政治体制的沿袭,不同种族之间的互通有无,阿拉伯——伊斯兰帝国的形成,促进了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阿拔斯王朝迁都后,在长期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影响下,来自东方的文化特别是波斯、小亚细亚、中国等文化逐渐渗透原始的阿拉伯文化,对阿拔斯王朝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重大作用,融合式发展中波斯风尚占了上风。阿拔斯王朝对外开放的政治体制,使其在长期的东西方贸易中获得了可观的经济利益,也为文化风尚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伊斯兰教的发展,伊玛目制度②的实行,团结了不同种族的穆斯林,扩大了人民的接触范围。经济的持续发展,税收制度的不断完善,稳定民心,提高了生产和生活的质量。手工工人的杂居,从而促进了城市手工业的发展,并推动了带有伊斯兰特色的手工业的发展。丝绸之路的便利,让更多的商人走出国门,更加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经济交流。翻译活动的进行,标准文字的统一,大力推动了文化的创新发展。
哈里发和平的统治,政策的合理运用,“远交近攻”的外交方式,让阿拔斯王朝在公元6世纪至9世纪的发展阶段中稳步前进。钟爱音乐的哈里发,鼓励和支持音乐事业的发展,乐坛上越来越多的著名歌手,音乐理论家的出现,音乐专业在学校的比重不断增加,节奏形式的多种多样,成为阿拔斯王朝音乐发展黄金时期的标志。
二、阿拉伯音乐的早期发展
公元622年以前,在穆罕默德尚未复兴伊斯兰教时,阿拉伯音乐主要以偶像崇拜和自然崇拜为主,与原始部落相关的巫术祭祀音乐或者劳动歌谣成为希贾利亚时期③阿拉伯音乐的主流,简单的曲调成为人们抒发情感,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偶像祖先崇拜的重要方式之一。阿拉伯商队出现后,长期行走在沙漠中的阿拉伯人,为了打消长途跋涉的疲惫,不规范的曲调,即兴的歌唱,无线延长的音调成为蒙昧时期阿拉伯音乐的特征。简单的乐器伴随着简单的曲调,独特的歌曲—驼运队歌曲—胡达随之出现。驼队的步伐与诗歌的韵律有紧密的联系。[1](P7)
位于阿拉伯半岛西北沿海,扼守红海南北狭长通道的希贾兹地区,凭借良好的地理位置,作为伊斯兰教和早期伊斯兰文化的发源地,逐渐成为阿拉伯地区的商业中心。商业中心的不断发展,使得商队民谣逐渐流行。至公元2、3世纪前后,职业性的乐师和歌姬在宫廷中逐渐活跃起来,除了迎合君主喜好所创作的歌曲以外,充满娱乐性和艺术性的歌曲也层出不穷。
穆罕默德时期(公元571年-公元632年)和四大哈里发时期④(公元632年-公元661年)的音乐历经了从有到无再到有的过程。伟大的先知热爱音乐,在他的努力之下,音乐活动活跃在阿拉伯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先知去世后,低迷、感伤、颓废、阴郁的音乐使刚刚立足于阿拉伯的伊斯兰教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再加上第一代和第二代的哈里发忙于巩固政权,禁止所有的音乐活动,从而在短暂的时期内放弃了对音乐活动的支持,使得刚刚兴起的音乐活动停滞不前。在第三代正统哈里发时期,音乐重新回归社会,人们放弃先前颓废的歌曲,转而创作积极、欢快、内容丰富的歌曲形式,逐渐回归正常的音乐形式,使音乐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情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人们看到阿拉伯音乐发展的光辉前景。
在经过正统哈里发时期后,倭马亚王朝的建立和政权的稳定,让阿拉伯民族始终走在东西方各国的前列。本时期阿拉伯音乐的发展,离不开统治者的努力。经过哈里发的支持,倭马亚王朝的乐坛出现了繁荣兴旺的景象,丰富多彩、优雅别致的音乐取代了古老单调的“麦瓦利⑤”歌曲。[1](P28)倭马亚王朝的大音乐家伊本·穆斯吉哈是阿拉伯倭马亚王朝时期音乐改革的大功臣,他在音乐的发展上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音乐家和音乐理论家的不断努力使得倭马亚王朝的音乐在音阶、曲调等方面相较于之前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和进步。音乐发展在倭马亚王朝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因此,倭马亚王朝被称为“艺术的青春时代”。但是,后期王朝的统治者安于现状,荒废朝政,统治阶级内部的宗派斗争,宗教之间的不平等,导致倭马亚王朝最终走向灭亡。最终,阿拔斯王朝取代了倭马亚王朝,成为阿拉伯社会音乐、文化发展的顶峰时期。
三、阿拔斯王朝时期阿拉伯音乐发展的原因
阿拉伯民族的音乐源自于蒙昧时期的游吟诗。[2](P129)阿拉伯音乐的发展轨迹一直和朝代的更替息息相关。公元 750年,艾卜·阿拔斯推翻倭马亚王朝后建立阿拔斯王朝,阿拔斯王朝疆域至此基本确定,而倭马亚王朝被阿拔斯王朝所驱逐的后裔在西班牙以科尔多瓦为首都建立了后倭马亚王朝,直至1492年被西班牙王国所覆灭。
阿拔斯王朝合理的治国方针使得战后的阿拉伯国家得以休养生息,政治经济发展达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在阿拔斯王朝的首都巴格达,不同的文明和文化在这里交流、融合、创新、发展,在保留原本阿拉伯沙漠文化的基础上,也成为外来文化的继承者、倡导者和传播者。
阿拔斯王朝时期,阿拉伯音乐的发展分为兴盛期、科尔多瓦全盛期和停滞期。在这一部分,作者通过以下论述分析阿拔斯王朝时期阿拉伯音乐繁荣发展的原因。
(一)哈里发的大力支持
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对阿拉伯音乐的发展都持支持的态度,鼓励乐师和歌姬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哈里发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不断提高音乐家和歌唱家的社会地位并给予他们丰厚的奖励,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地吸引着外来的音乐家和歌唱家。
第五代哈里发哈伦·拉希德即位后,在农业、手工业、财政贸易方面,大力支持发展。正因如此,国家稳定、财政富裕,安宁的生活环境成为艺术发展的圣地。同时拉希德极大地保护了古代各国的文物文化,科学艺术在他的保护之下蓬勃发展,不受宗教限制,吸纳了不同国家的大批音乐家,为麦蒙时期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七代哈里发麦蒙即位后稳固政权,回复生产生活的发展,不断进步的社会,使得麦蒙时期成为阿拉伯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麦蒙本人作为一个博古通今、知识渊博的学者,大批文人艺术家受到他的尊重。“智慧宫”的建立,成为阿拉伯文化中“百家争鸣”的场所,也成为阿拉伯音乐创新发展的殿堂。
(二)国家政策的维护
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政权表现为独裁统治。但是按照逊尼派的主张,作为哈里发,必须博学多才、公平正义、身心健全。由于这样的条件作为当选哈里发的准则,使其成为阿拉伯文学艺术发展的领军人物。
(三)不同民族的融合
阿拉伯人与不同民族混合杂居,不仅改变了阿拉伯人的血统,也为文化艺术的交流提供了便利。阿拔斯王朝建立后,种族歧视逐渐缓和,混血儿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人口的不断增加刺激了阿拔斯王朝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富裕的生活为更多人的生存谋得便利。民族融合促进文化繁荣,迎来了阿拉伯文化艺术发展的新时代。
(四)统一文字,翻译经典
伊斯兰教的产生,最大的影响莫过于语言的统一。阿拉伯语的普及,成为阿拉伯人、阿拉伯部落之间维系关系的纽带,更是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阿拔斯王朝建立后,阿拉伯语有了更好的发展环境,统治者更加希望吸取外来文化以充实本国的社会文化需求。来自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成阿拉伯文后,成为阿拉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新鲜血液。来自希腊、波斯的音乐典籍为阿拔斯王朝时期音乐的发展,提供的新的视角。
(五)《古兰经》的影响
《古兰经》作为伊斯兰教的经典而闻名于世。亦成为约束行为、限制生活的法则。《古兰经》作为伊斯兰教的经典,用于礼拜仪式中,通过吟诵的方式,感悟其内涵。而《古兰经》也是伊斯兰教信徒、吟诵者和音乐之间的一个媒介。《古兰经》是由阿拉伯语写成,句子对仗工整,韵律感、节奏感强烈,有着丰富的旋律色彩。虽被翻译为多种语言,但是只有阿拉伯语才能真正的表现出对真主安拉的赞美。
《布哈里圣训实录》记载,有人向艾奈斯请教穆圣的诵读,他说,他(使者)的诵读是按照长音韵律,接着艾奈斯按照长音韵律念道:“奉普慈特慈的安拉之尊名”。圣妻乌姆·赛莱迈说:“安拉的使者曾以韵律诵读‘奉普赐特赐的安拉之尊名,一切赞美全归于养育众世界的安拉,普慈的主,特慈的主,执掌报应日的主’。”[3](P5)穆斯林每天的必修课就是吟诵《古兰经》,而《古兰经》作为伊斯兰教的经典,吟诵必须按照阿拉伯语的音调,诵读过程中的曲调也深受阿拉伯音乐风格的影响。
在《布哈里圣训实录》会礼卷·952说:阿伊莎传述开斋节会礼那天,我家有辅士的两个小姑娘,正在敲着羯鼓唱麦地那的布阿斯战役敌对双方斗胜的歌曲,但她俩并不是歌手,这时,我的父亲艾卜·伯克尔进来了,他斥责道“你们怎么能让这些邪魔的惑乱之音在使者家中畅响无阻?”使者听到了,说“艾卜·伯克尔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今天是开斋节,你就让他们尽情的唱吧”![4]
在《赛伯邑章》的第十节说“我确曾将来自我的恩典赐给达乌德。‘群山啊!鸟儿啊!你们回应他吧!’我为他使铁柔软”。在《古兰经注》中,对这句话的理解如下:安拉的使者某夜听到艾布·穆萨·艾什尔里诵读《古兰》的声音后驻足倾听,并说“此人被赋予达乌德家属的一支笛子”。伊本阿拔斯等学者说,“回应”指赞美,也就是带有一定韵律的歌唱,即群山和鸟儿奉命伴随着达乌德一起高声赞美安拉。[3](P1036)
笔者发现,在《古兰经》和《圣训》中并没有明确禁止音乐的条例,也没有批判音乐的内容。但是,作为娱乐性质而被发展起来的阿拉伯音乐,在教义中被禁止。相比于伊斯兰教,基督教的圣咏成为礼拜仪式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净化人性、抚慰人心、劝人向善有引导的作用,伊斯兰教音乐也是如此。所以,“生活”音乐和“教会”音乐是不同的概念,不能以偏概全。通过学者多方面的了解,在伊斯兰社会中,人们并没有排斥音乐,相反很喜欢音乐给他们带来的感受。
四、阿拔斯王朝时期阿拉伯音乐的发展状况
在阿拔斯王朝时期,乐器种类明显增多,音乐理论也取得了很大进步,逐渐消除了穆斯林社会尤其是伊斯兰教创立初期对世俗音乐的禁止局面。[2](P129)
在乐器方面,乌德⑥作为阿拉伯阿拔斯王朝时期的乐器之王,其作用不容小觑。1、在巴格达全盛期,扎尔扎尔(易卜拉欣·穆斯里最杰出的弟子)改良了阿拉伯原有的乌德,制作出比波斯更完美的乌德;在科尔多瓦全盛期,扎尔亚布(阿拉伯安达利西亚地区最伟大的音乐家、著名的扎尔亚布学派的鼻祖)将弹拨乌德的木爪改为由鹰羽制成的爪,并且将乌德的四弦增加到五弦,在扩大了乌德音域的同时增高了乌德的音量;到停滞期,五弦的乌德得到“组织派”的喜爱,相比于四弦,五弦更为流传。2、吞布尔⑦被广泛使用,其地位可与乌德相提并论。吞布尔分为两种,第一种叫做吞布尔·巴格达,主要流传于巴格达地区;第二种叫做吞布尔·库拉撒尼,主要用于波斯。3、拉巴布⑧作为小提琴的祖先,广为流传,主要地区位于现今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北面的呼罗珊。
在音乐理论方面,阿拔斯王朝出现了大批优秀的音乐理论家。易卜拉欣·穆斯里,创立了音乐学校并创立了其中新的调式;扎尔扎尔用乌德演奏出阿拉伯曲调中最特有的中立三度音;扎尔亚布,阿拉伯安达卢西亚地区最伟大的音乐家,是著名的扎尔亚布学派的鼻祖,其最大的贡献是在科尔多瓦设立了音乐学校,为阿拉伯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专业音乐家、器乐家;法拉比,扎尔亚布最得意的门生,其著作有《音乐大全书》、《音乐之型》、《节奏分类法》以及《节奏研究补遗》,其中流传至今的是《音乐大全书》,这本书被称为“阿拉伯音乐著作的最高典范”;瓦拉库·巴格达,其代表作为《菲利斯特》,这本著作对于了解音乐家以及音乐理论家的历史和传记有很大的贡献。
阿拔斯王朝时期记谱法已经在音乐家中普及开来。在调式理论方面,哈里发时期出现了 12个主调玛卡姆(Maqamat)⑨和 6个复调阿瓦扎特⑩(Awāzāt),在西哈里发和北非地区,出现了主调底勒(Dil),主调赞丹(Zand ān),主调玛孜姆(Muzmum)以及主调玛雅(Māya)。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被称为Gharibat al-muharra的主调。
哈里发的支持,国家政策的鼓励以及良好的社会环境成为阿拉伯音乐发展的奠基石,音乐一度成为当时竞相效仿的社会风尚。
五、结 语
阿拔斯王朝在历经了数百年的发展后,在公元1258年前已经形成了“以阿拉伯贝都因沙漠驼运队牧歌为基础、以伊斯兰‘召祷歌[11]’和《古兰经》吟诵调为主旋律发展而成的,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宗教色彩的音乐”[5](P251)。英国著名音乐学家、阿拉伯语学者法默所说:“音乐伴随着阿拉伯人的一生,从摇篮曲到挽歌,他们的生活中每时每刻似乎都有特定的音乐”[6](P10)。
在阿拔斯王朝音乐的发展过程中,倭马亚王朝音乐的发展为阿拔斯王朝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前期的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开明的政治措施使得社会发展和谐、政局稳定;贸易往来,互通有无,更加便利了文化艺术的交流发展,呈现出盛世之景。这一时期的和平发展也印证了中国的儒家思想——以和为贵,为共商共建共享的“一带一路”文化提供了历史样本,亦说明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音乐在和平的时期飞速发展,对内展现了特有的阿拉伯式的音乐形式,对外结合了来自于波斯和土耳其的音乐形式。在希腊政治的影响下,在伊斯兰教开明的政策中,逐渐萌芽,开始了蓬勃的发展,成为阿拉伯音乐发展中的黄金时代。后期的阿拔斯王朝,政教分离,矛盾激化,哈里发大权旁落,政治生活混乱。既是如此,音乐文化依然持续发展,影响力广大,维系着来自全盛时期的音乐形态。繁荣的阿拉伯音乐在这个时期,在中亚的土地上就像盛开的花朵,瞩目于东西方音乐文化中。在保持自己本身发展的同时,联系着东、西方音乐文化,成为亚欧之间文化交流中不可或缺的纽带。独特的音乐形式给东西方音乐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和启示,在中世纪阿拉伯音乐发展中堪称完美。
注释:
①倭马亚王朝(公元 661年-750年),又称伍麦叶王朝,首都为今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是阿拉伯伊斯兰帝国第一个世袭制国家。
②“伊玛目”源自对穆斯林祈祷主持人的尊称,又叫做领拜师、众人领拜的领导者;伊玛目制度是伊斯兰教什叶派的思想学说,其教义学说的核心是真主独一,确信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确信六大信仰,承认并履行五项主命功课确信阿里是先知的继承人和遗嘱执行人,主张从先知的亲属和后裔中推选伊玛目作为穆斯林大众的领袖,伊玛目既是宗教领袖,也是政治领袖。
③希贾利亚时期即阿拉伯蒙昧时期,广义上的蒙昧时期指人祖亚当诞生至穆罕默德奉命为先知这一漫长的历史阶段;狭义的蒙昧时期仅指穆罕默德传播伊斯兰教之前约 100年左右;阿拉伯人的蒙昧时期指的是伊斯兰教诞生以前,即公元 622年以前的时期。
④四大哈里发时期(公元632年-公元661年),又名正统哈里发时期。
⑤麦瓦利歌曲:一种反复重唱的民歌,因其每句句尾都是“呀,麦瓦利”,因此称它为麦瓦利抒情歌,其乐曲成为轮旋曲。麦瓦利分为两种:一种是哈德尔,另一种为哈穆尔。
⑥乌德:广泛用于伊斯兰国家地区,其形制棒状梨形,双弦,蟒皮蒙腹,檀木为槽。大约10世纪时由回人传入中国,盛行于唐代。
⑦吞布尔:一种弹弦乐器,在阿拔斯王朝时期二弦或三弦的吞布尔被广泛使用。但是在古籍书中并未有详细的记载其形状和音色。
⑧拉巴布:伊斯兰世界的代表性乐器,是一种胡琴类乐器(拉弦乐器)。拉巴布于中世纪时期传入欧洲,被称为列比克(Lebec),列比克一般被广泛应用于游吟诗人的演奏过程中。列比克可以算是现代小提琴最早的祖先,而列比克的祖先就是流传于阿拉伯地区的列比克。
⑨玛卡姆:Ushshaq(乌夏克玛卡姆),Nawa(纳瓦玛卡姆),Asher(阿舍儿玛卡姆),Salik(西卡玛卡姆),Rast(拉斯特玛卡姆),‘Irāq(伊拉克玛卡姆),Zirafkand(兹拉夫坎德玛卡姆),Buzurk(布祖尔克玛卡姆),Zankūla(赞库拉玛卡姆),Rā hawī(拉哈维玛卡姆),Husainī(侯赛尼玛卡姆),Hizājī(希贾兹玛卡姆)。
⑩阿瓦扎特:Kuwāsht(库沃什特),Kardāniyya(卡尔丹尼亚),Naurūz(诺鲁斯),Salmak(索尔梅克),Māya(玛雅),Shahanz(沙汉斯)。
[11]召祷歌:伊斯兰宣理员每天清晨、正午、下午、日落和晚间站在清真寺塔楼上召唤教徒门做礼拜的呼喊。音乐以变奏性反复为基础,每一句的旋律首次出现时比较短小,音乐狭窄,没有太多的装饰,而当反复时,音域有所扩展,旋律经过许多装饰,更富有音乐性。征收召祷歌以 la和 mi两音为中心构成。平时由一人呼喊,宗教节日则采用两人一呼一应的呼喊方式。
[1][阿拉伯]萨米·哈菲兹.阿拉伯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
[2]劳凌玲.阿拔斯王朝的文艺繁荣[J].东方论坛,2013(5).
[3]伊斯兰教父为什么反对舞蹈、音乐、国际象棋?[DB].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225859.
[4][阿拉伯]伊本·凯希尔著;孔德军译.古兰经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5]蔡伟良.灿烂的阿巴斯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6][加纳]J·H·克瓦本纳·恩凯蒂亚著;汤亚汀译.非洲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