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凝山茶待新装
——浅谈传统赣南采茶戏的传承与现代意识
2018-01-24周欢
周 欢
处在振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好时期,沐浴着中国戏曲发展的春风,回顾赣南采茶戏走过的发展历程,总结赣南采茶戏传承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我们发现,和中国戏曲的发展一样,赣南采茶戏同样面临着如何适应高速发展的新时代,满足新生代观众的需求,走出地方剧种创新发展的新路子的重大课题。
赣南采茶戏被誉为祖国戏曲艺术百花园中一朵靓丽的山茶花。近年来,赣南采茶戏励精图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拓宽视野,虚心学习其他艺术门类的长处,在新形势下积极探索,努力创新,创演了一批茶味浓郁,品味高端,既接地气,又具有思想性的艺术作品,不仅得到专家学者的肯定,更受到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的高度赞扬。这充分说明,传统采茶戏的传承发展必须具有现代意识。
也即是说,如今的传统采茶戏作品,在保留传统精华的基础上,需从剧本、表演、音乐、演出形式等多个方面,都与时代接轨,与社会接轨,与观众的需求接轨。
戏曲表演艺术舞台呈现的基础首先是剧本。如今的戏曲,经历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风雨变革,已经从迷恋社会政治逐渐转向追求文化内涵和艺术审美,从服务政治转向尊重戏曲艺术发展规律。绝大多数剧作家创作的作品都是深入生活,深入实际,超越表面现象,切入到文化的底层,展示人性的魅力,刻画人物的个性,追求审美价值。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还有部分剧作家,受着旧的思维定势的影响,用旧的眼光看待五彩缤纷的现代社会生活,想当然地塑造所谓的时代人物,以固有的创作模式去写作自认为伟大的所谓时代作品,而结果则是不被观众所接受。试问那种一成不变的戏剧结构,那种满身散发着陈腐味道的所谓现代人物,那种“曲高和寡”的所谓“精品”,怎么可能被现代观众接受呢?
戏曲作为一种艺术文化的存在,自然应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加入现代文化的行列。戏曲创作自然要具有与现时代相符合的现代意识。它不是形式上的花样翻新,追逐新潮,而是不断地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以现代审美意识去观察生活,深入生活,审视历史,解读历史与现实,从旧有的创作模式中走出来,拥抱新时代,拥抱新生活,创作出既有厚重历史文化底蕴,又有丰富现代文化内涵,既反映时代的本质,又被广大观众接受,既展示了时代精神风貌,又具有鲜活个性的表现现实生活的好作品。当然,给戏曲作品赋予现代意识,首先还得立足于继承优秀传统,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有创新意识的创作。纵观赣南采茶戏传承保留下来的80多出传统剧目,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语言的草根性,这是赣南采茶戏能够传承发展400余年的重要因素之一。剧目中层出不穷的许多乡音俚语非常接地气,深受观众喜爱,是经过数代赣南采茶戏艺人的实践总结出来的戏曲语言艺术精华。但是,其中也难以避免地存在许多低俗之处。这就需要我们的剧作家们仔细研究,去糟粕而存精华。深入生活,认真创作,去寻找现时代社会生活的真相,以及了解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状况,收集语言素材,给传统戏曲语言赋予新的时代意识,以新的乡音俚语,给广大观众带来新的享受。在这方面,赣南采茶戏的艺术工作者们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近些年创排的优秀剧目或改编复排的传统戏剧目,采用了大量的现代乡音俚语,幽默风趣,使人感觉亲切,让老观众会心灿笑,让新观众耳目一新,收获良好的效果。
其次是表演和音乐唱腔。赣南采茶戏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它和其他戏曲剧种一样,既不同于西方的话剧、歌剧、舞剧,也不同于中国的说唱艺术。它是通过歌、舞、戏相结合的舞台表现形式来表演故事。也就是说,在有限的舞台空间里,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唱、念、做、舞来述说从自然到社会,从历史到今天,从中国到外国,上至远古,下至今天的某一刻发生的事件,在有限的时空里再现历史,再现生活。因此,作为表现手段,它的表演和音乐唱腔显得尤为重要。
近千年来,中国戏曲艺术吸收了中国古代歌舞等艺术门类的长处,创造了千姿百态、品种繁多的种类,各有各的表演形式和音乐唱腔,丰富多彩,不一而足。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不管哪一个剧种,都离不开戏曲化的唱、念、做、舞(打)。特别是中国戏曲的大剧种,其各自的表演程式化,音乐的板式化皆是其走向成熟和高峰的标志,是中国戏曲的重要特色。但也是中国戏曲在当下不被众多青年观众接受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表演程式化,固定一套,没有变化,死死板板。音乐板式化,一咏三叹,拿腔拿调,反反复复,拖沓冗长。这些特点,与现代观众的思想格局、思考方式、思维形式、生活节奏有着相当大的差距,给人以陈旧和距离的感觉。因此,戏曲的表演和戏曲的音乐唱腔,必须要注入现代意识,必须要张开自己的怀抱,开放包容,博采众长,吸收其他艺术门类的营养,改变戏曲表演单一,唱腔节奏慢而拖沓等等缺陷,让戏曲出现新的态势。
值得庆幸的是赣南采茶戏的表演形式有别于大剧种的程式化表演,它所呈现的是载歌载舞,歌、舞、戏融于一体,诙谐幽默的一种大众化表演形式。对于小题材来说,它的表现力丰富多彩,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我们扬长避短,充分的利用赣南采茶戏表演形式的优势,借鉴其他艺术门类的优秀特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当然,吸收和借鉴,并不是堆砌和拼凑,而应该在充分尊重艺术规律、保持戏曲艺术风格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有选择的吸收和借鉴。如赣南采茶戏的三大表演形式:矮子步、扇子花、单水袖,它来源于劳动人群最基本的生活劳动形态,有原始的动态,有生活的韵味,有艺术的加工,同时具有美学价值追求的巨大空间,完全可以借鉴和学习现代舞蹈等艺术门类的许多优秀表现手法,使之更优美,更有内涵,给矮子步、扇子花、单水袖赋予更多的新内容。而在音乐唱腔方面,由于属于曲牌体,在传统戏曲的表现上可以驾轻就熟,但在表现大题材和深入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上,在揭示重大的戏剧矛盾冲突上则有着较大的局限性。必须要吸收流行音乐、古典音乐、现代时尚节奏等方面的营养,借鉴大剧种板腔体音乐的长处,以扩大它的表现力和美学价值,使它能够从生活实际出发,从人物性格出发,更好地为剧情发展和刻画人物服务。
再者是赣南采茶戏的演出形式。戏曲最早的演出形式是大众娱乐性的。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戏曲已经从大众娱乐的形式逐渐的走向了高台教化,与老百姓产生了距离。如今的人们,因生活节奏的影响,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更希望的是放松自己的神经。所以当代兴起的众多新型的娱乐形式,如歌厅、舞厅、网吧等更加容易被人们接受,人们往往不会选择掏钱走进剧场。此外,电视走进千家万户,人们足不出户,坐在家里就可以轻松的逛遍文化超市,看到各类丰富多彩的节目,这对剧场戏曲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冲击。这一残酷的事实,警示我们,戏曲必须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演出形式上进行重大改革,要以现代意识来更新艺术表演形式,拓展演出市场。
另外,如何让采茶戏更好的深入民心、尤其是让年轻观众了解采茶戏、喜爱采茶戏,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赣南采茶戏植根于具有深厚红色文化和客家文化底蕴的赣南大地,赣南采茶戏的艺术工作者们长期坚持送戏下乡、下基层。在乡间地头,屋场田间,矿山车间,工地营房,到处都留下了他们舞动戏曲艺术的身影。他们的演出形式除了剧场的舞台表演,绝大部分是与广大老百姓的直接交流,以自身独有的艺术风格和特色带给群众文化艺术享受,同时完成自我的价值回归。使赣南采茶戏的广大基层观众有了亲和感、认同感和真正的娱乐感。这样的演出形式,为赣南采茶戏的传承、传播、普及、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现如今,由于网络的普及,传统的演出、宣传形式,其影响力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因此,戏曲艺术还必须充分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为自身的发展添加动力。利用现代传媒来加大宣传普及力度,扩大影响,走出新路子。
传统的赣南采茶戏要焕发青春,要发展壮大,必须呼唤现代意识,必须在各个层面上,在各个领域里注入现代意识。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把优秀的传统底蕴与先进的现代文化艺术精华相结合,在不断的磨合实践中,使之派生出新的文化艺术结晶,形成新的优秀文化传统。
综上,中华五千年文化积淀,诞生了许许多多优秀的传统艺术形式,但其中有不少却因各种原因无法传承至今,或是已经被尘封于故纸堆,不被民众所青睐,其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创作者对时代的发展不够敏感,对时代脉搏把握不够。
任何一种优秀的传统艺术,都是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社会的,绝对不可能脱离时代和民众,独自发展。
因此,随着时代的进步、观众品味的提升和艺术需求的变化,赣南采茶戏这一具有传统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只要能够推陈出新,紧随社会的发展,海纳百川,扣紧时代的脉搏,必然能够在振兴戏曲的春风里,披上新时代的盛装,焕发出勃勃生机,在传承发展的大道上阔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