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作品中文字硬伤的现象与思考
2018-01-24杨树凯
文︱杨树凯
《中国钢笔书法》后改为《中国篆刻·钢笔书法》中的“月月竞书”栏目,开辟已很长时间了,此栏目为培养书法爱好者立下了汗马功劳。及今无以数计的书法爱好者,在本栏目的引领下,不断地成长壮大起来,皆得益于《中国篆刻·钢笔书法》编辑们的精心培育、浇灌、呵护、扶植所付出的辛劳和汗水,乃功不可没。
然而,热心于“月月竞书”的投稿者,有的却经常会出现作品文字上的硬伤(如语序颠倒、脱字、错字、音同义异之误等),给编辑带来了不少的麻烦。为此,我以2018年已刊出的几期杂志“月月竞书”栏目不同的书写内容,及投稿作品中出现的文字问题为思考的依凭,举例浅析如下:
一、语序颠倒
语序是词语排列的前后顺序。语序不同,语法意义往往不一样。例如,第4期杂志刊登的“月月竞书”内容为姜夔的《踏沙行》,而唐仕忠书写的作品,把“逐郎行远”写成“逐郎远行”。这看似简单的语序颠倒,结果将原短语结构改变了,而二者意义也不能完全相同。“行远”是主谓短语,是走的远之意,而“远行”是偏正短语,是向远走之意。又如第9期的“月月竞书”内容是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原句“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而李中荣的竞书作品则写成“山光忽落西”。这语序一颠倒,就将本为向西落之意的“西落”,变为落到西边的“落西”了。细细体味,“西落”是偏正短语,而“落西”则是动宾结构。这岂不影响了原诗之意。
可见,书写者万万不可置原文于不顾,信笔书写,一定要对作品字斟句酌,一丝不苟地认真核对原文,力求书写准确无误。
二、脱字、错字
常言道:世界上就怕认真二字。作为书写作品者就更要小心谨慎,认真审核写好的作品,不可马虎大意。如第8期丁慈矿书写的作品是元好问的《骤雨打新荷》,将“老燕携雏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中的“柳”字脱了。第5期的内容是写辛弃疾的《鹧鸪天·代人赋》。然而席一波的作品,却把“东邻蚕种已生些”句后的“平冈细草鸣黄犊”句脱掉了。
第3期朱健科书写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句中的“掣”写成了“製”。“掣”,是牵引、拉之意;而“製”,是裁制、制造、制作之意。写成“製”,就使原诗意变为风裁制红旗或风制作红旗。这不正有悖于送客出军门,黄昏大雪纷飞,尽管风刮得挺猛,不断地牵引拉动红旗,然而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之奇寒的本意吗?
第10期的竞书内容是李白诗《登单父陶少府半月台》。徐宏权的竞书作品,将该诗中“陶公有逸興”句中的“興”写成了“舆”。“舆”,古意是车箱,也泛指车。“興”,是兴趣、兴致,对事物感觉喜爱的情绪,现简化为“兴”。“陶公有逸興”用了“舆”,岂不成了令人难解的句子?
第11期刊登的竞书作品有袁通定、刘加华和沈永厚的,他们不约而同地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的“暧暧远人村”的“暧暧”写成了“暖暖”,令人遗憾。
这类错误,实为不辨形近字的情况,应归入写错字中去。汉字里的形近字不少,且差别不大,倘若写作品时疏忽大意,很可能会因一笔之误,而扭曲了原作品的本意,以致弄出笑话来。
三、音同义异误用
第6期的竞书内容是刘长卿的《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黄祥将“顾影无如白发何” 中的“髮”写成“發”。在古代“發”与“髮”是两个字,意义各有不同,头发的意义不写作“發”,白发,即是白色的头发。只能用“髮”,不能用“發”。尽管现“發”“髮”都简化为“发”,但使用时也要谨慎从事。还有第11期的袁通定、胡磊、刘加华,都把“依依墟里烟”的“墟里”写成了“墟裏”。要知道在古代“里” 和“裏”是两个字,意义不同,“里”古代一种居民组织,或泛指乡里,也为长度单位。而“裏”是衣服里层,引申为里面、内部。现“裏”简化为“里”。一期之内有三人同出一辙犯同一错误,可见,书写者是何等的心浮气躁。错误偶尔出现在所难免,怕的是以后一错再错。因此书写者在书写时一定要求真、较真。
四、一简多繁字误用
汉字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是历史现象。一简多繁字是同一个简化字有几个不同的繁体字,如“發”,發射,出發。“髮”,头髮。今都简化为“发”。再如“筑”古意为乐器名。如《战国 策·燕策·荆轲刺秦王》中“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句中的“筑”则是一种乐器。而“築”为建築。如《史记·燕召公世家》:“改築宫。”句中的“築”就是建築,建造。同一“筑”字在书写繁体字时要慎重。第10期的竞书内容,是写李白诗《登单父陶少府半月台》,徐宏权就将“筑台像半月,回向高城隅”句中的“築”写成了“筑”。
诸如以上情况,不再枚举。
那么,为何会出现此类硬伤错误,原因何在,又该如何改正呢?
一、书写者不可马虎大意,要有认真态度
每一书法爱好者,在书写作品时,都不可信笔直书,随意性强。尤其写“竞书”内容,因为有固定的内容为参照,起码也应做到不脱字,努力做到不错字,这总还是应该能够做到的。即便写出的是自己满意的作品,也不能不于写后核对书写内容。一旦有误,就算书写技巧、效果再理想,也会影响作品的质量。
二、书写者缺乏学识修养,要不断提高文学水平
北宋的苏轼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书写者的学识修养直接决定他的书法境界。这就要求书写者应当建立与书法艺术相适应的知识结构,尤其是哲学、历史学、古文字学、美学等一定要有所涉猎。假设由于学不足而忽视了文字内容书写的准确性,至少在文字本身和诗文意义的表达上会大打折扣的。有硬伤的作品,对于编辑或欣赏者而言,短暂的感官刺激会马上兴味索然;且失去了书法作品应有的艺术功能,大大降低书法作品所承担的教育教化功能。总之,要不断地丰富文化底蕴,筑牢知识根基,不断提高文化水平,才能避免出现上述类似的硬伤。
三、书写者缺乏责任心,要增强责任意识
书写投稿的作品不仅仅是给编辑看,对编辑负责,其中也包含对自己和读者负责。这一责任,不仅对欣赏者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更会对正在成长的青少年产生导向作用。如果作品中出现了不同的硬伤错误,而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乃至日后以讹传讹,谬种流传,那可就成了罪人啦。若因缺乏责任心而酿成的错误,貌似小错,实则责任非小,书写者万万不可小视。因而可以说,只有增强责任意识,才是医治作品硬伤的一剂良药。
我们书写者应当把书法看作是一个文化传承的载体,要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书写者一定要用优秀的作品说话,令其发挥出应有的正能量。这就要书写者增强责任心,重视作品的责任担当,为纯洁祖国文字,传播文明,弘扬并传承书法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篆刻·钢笔书法》是成千上万书法爱好者的良师益友、指路明灯。他指导着数以万计的书法爱好者走上了学书的正途。“月月竞书”栏目也为习书者开辟并搭建了练笔、提高、竞书、争优的平台。为此,思考之余,借拙诗一首以致谢!
诗曰:
笔耕点画纵横行,筋骨疲庸败迹生。
门外徘徊期正路,《中钢》助教有回声。
释明病象精微妙,指破迷津雾障清。
光大名家坚守志,且听新秀鼓笙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