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书法课堂充盈书法味
——以毛笔书法《走之儿》教学为例

2018-01-24李维生

中国篆刻 2018年12期
关键词:颜真卿书法家书写

文︱李维生

评价书法作品,往往有匠气与书卷气之说。匠气强调技术与法度,缺失的是人的主体精神的投注;书卷气则在技术与法度的基础上,追求人的精神气质、文化修养、审美取向、思想情感的融汇,追求书为心画、字如其人,艺通乎神、技近乎道的书写境界。因此,富有书卷气的书法作品更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更接近书法艺术的本质,也更有书法的味道。作为中小学书法课堂,其书法味则集中体现在书写技术训练、审美能力培养和书法文化传承上,三者应有机融合,同构共生,正如《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中所说:以提高汉字书写能力为基本目标,以书写实践为基本途径,适度融入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教育。

一、书法课堂要有技术味

1.精制视频,给学生规范的书写示范

对于书写技法的指导,除了精妙的讲解点拨,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直接写给学生看了。从老师的示范书写中,学生看笔锋使转,看提按顿挫,看纤微向背,看穿插迎让,看书写姿势,看执笔方法,一目了然,往往胜过千言万语的解释说明。

就运笔而言,传统的示范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把一张大的宣纸张贴在黑板上,老师用大号毛笔进行书写示范,大号毛笔的笔锋缺乏弹性,易散不易聚,与学生书写的毛笔相去甚远,书写示范完全成了形式,几乎没有什么指导意义。另一种是在实物展台上现场书写,但是书写环境局促,书写心理紧张,书写效果较难保证,稍不注意,甚至可能形成错误的书写示范。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制作书写微视频的示范方式成为可能,即用视频采集设备把老师规范的书写过程记录下来,在课堂上,根据需要进行播放,既方便操作,也节约时间,而且在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时还可以进行循环播放,学生随时观看,随时模仿,更加贴近了学生临写时的实际需要,效果良好。当然,如果教师的书写基本功过硬,让现场书写与微视频结合运用,那便相得益彰了。

2.精讲多练,给学生充裕的书写时间

书法课首先是一门技能训练课,既然是技能训练就要有大量的书写练习,况且,在学校课程中,每周仅有一节四十分钟的毛笔书法课,十分宝贵,如果不能保证这四十分钟的有效技能训练,让每一个学生写好汉字的目标就很难实现,书法课程就很有可能落空。比如,笔者在江苏省杏坛杯书法课堂教学大赛上执教《走之儿》一课时,努力以精练的语言,精到的点拨尽可能地压缩教师的讲解,前后共给了学生四次书写的机会,一是走之儿的临写;二是比对后,进行走之儿的再次临写;三是有走之儿的例字“追”的临写;四是将书法作品的内容补充完整的拓展练习。这四次练习时间充裕,再配以美妙的古典音乐和循环播放的书写示范,学生凝神静气,心追手摹,较好地掌握了走之儿及走之儿字的书写方法。

3.精心设计,给学生更多的书写机会

课堂上的书写不是大量的重复,也不是机械的训练,否则会消磨学生的兴趣,打消学生练字的积极性。如何既让学生用心练字,又能激起他们的书写兴趣,这是每个书法老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在《走之儿》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补写未完成的书法作品的拓展训练环节,既是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巩固,也是一个书法创作的初步体验,尝试集字创作的小建议更是将书写训练从课内引向了课外。具体教学环节如下:

师:练字讲究举一反三,学以致用。这里有一幅未完成的作品,缺了两个字,你能补上吗?

生:(道)法自然,书(通)万象。

师:这就是告诉大家,书法与自然生活是相通的,练习书法,我们要学会从自然与生活中获得启发。补上的这两个字都有走之儿,你们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写好这两个字吗?

师:请大家对照字帖,把“道”和“通”补写在空格里,没有把握的可以先看看老师的书写视频。

生:书写

师:补上了“道、通”两个字,如果在小格子里再写上你的名字,盖上印章,这幅作品就完整了。课后我们继续来完成它,有兴趣地还可以把这幅作品写在宣纸上,尝试一下集字创作。

二、书法课堂要有审美味

1.借象探意,以“意通”的方式审美

意象思维是书法审美的重要特征,即在书法审美的过程中,一笔一画,一字一篇往往能够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这样的遐想又多与自然中的诸多美的形象相关联,从而让人获得审美体验,例如人们用“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来形容书圣王羲之的字,就是说王羲之的字像飞龙一样矫健,如卧虎一般沉稳。因此,书法与自然之美的互通之处是探索书法美感的本质所在,引导学生体悟两者之间的妙合之处,有利于他们感受书法之美,理解书法之美,表现书法之美。如:

师:请看这样的两个人,比一比,他们谁更精神?

生:左边的更精神,右边的无精打采。

师:他们的造型有什么不同?

生:头部不同,一个是抬头的,一个是低头的。

师:是的,头向前去就显得无精打采,头和身体在一条线上,或者略向后靠就显得很精神。所以让我们学学左边的人,抬起头,这样才精神。

……

师:仔细观察《颜勤礼碑》中的走之儿,想想怎样写才美观?

生:点画要对着横折折撇,或者靠右一点,这样才精神。

师:是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生:点画就像一个人的头,抬起来更精神。

师:他学到了颜真卿的诀窍,给他掌声。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借用自然之象,让学生在对比中感悟自然之美,再在自然之象与书法之象的意的会通中,引导学生感悟书法之美,理解书法之美,课堂充盈着浓浓的审美味。

2.因意塑象,以“创美”的意识书写

书写的过程是技法的展示过程,也是书写者精神世界的倾露过程。因此,临摹经典碑帖,既是技法的操练,也要努力表达书家的精神气质,临出作品的精气神,即表达书法之“意”,正如古人所强调的“意在笔先”。因此书写时,要引导学生在脑中形成美的意象,并以“创美”的心理进行临摹。

以《走之儿》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学中,师生共同探究出颜体字走之儿的三种美感,一是点如人的头部,抬起头显现出精神勃发之美;二是横折折撇如同斜着身子加速奔跑的人,其整体形态也要向左倾斜,表达出生动活泼之美;三是捺画如同弯弯曲曲的河流,应写得一波三折,彰显灵动之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走之儿的书写要领,也是上述三种书法美感的技术要求,即:点要抬头,次笔左倾;一波三折,飘动轻灵。此时让学生临写就不仅是单纯的笔墨形象的模仿,更是向往美、追求美、表现美的“创美”过程,这样的临写才是完整的临写,才更加逼近书法的本质。

三、书法课堂要有文化味

1.走近书家,崇尚高尚人格

从本质上来讲,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孕育了历代书家,历代书法家代代传承,不断创新,成就了辉煌灿烂的中国书法。因此,在历代书法家身上,有传统的文化伦理、情感道德、审美观点、价值认同,也有极具个性的风格特点,形成了书如其人,书品人品俱佳的历代书法家群像。带领学生走近这些书法家,就是培养学生对这些书法家高尚人格的崇敬之情,就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认同的过程。例如:

师:人们常说字如其人,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里有一幅字,它来自一千多年前的唐朝。看到这幅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人呢?请你从雄健有力和清瘦硬朗这两个词中选择一个来形容。(出示《颜勤礼碑》选页)

生:我觉得是雄健有力,因为这幅字的笔画粗壮有力,结构也比较大气。

师:是的,历史上,这个书法家是个文人,也是二十万大军的统帅,所以他的字才会有这样的雄健宏大的气象。

师:清正廉明与圆滑世故中,你觉得哪个词形容这位书家适合呢?

生:清正廉明。

师:这位书法家身为刑部尚书,却穷到全家喝粥,向人借米的地步,他是个清正廉明的好官。

师:威武不屈和明哲保身两个词中,你又会选择哪个词来形容这位书法家呢?

生:他的字雄健有力,是二十万大军的统帅,应该是威武不屈的。

师:不错,这位书法家在76岁高龄时,为了劝说背叛朝廷的敌军投降,宁死不屈而被敌人杀害。

师:所以,写字的时候,我们的精神品格、思想情感就会通过笔尖融入到字里行间,这就是字如其人。希望大家既要端端正正写字,更要堂堂正正做人。

师:知道这位书法家是谁吗?他就是唐代伟大的书法家颜真卿。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说说字如其人,老师相机介绍颜真卿的生平事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对书法家伟大人格的崇尚之情,促进了精神成长。

2.了解书论,汲取文化智慧

著名学者熊秉明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哲学,中国哲学的核心是中国书法,也就是说,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核心的核心。历代书法理论是对书法的诠释,是书法之技近乎道的总结提炼,是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的书法语言表达。带领学生习练书法,当然要接触一些书法理论,这是汲取智慧,也是传承文化。例如:

师:颜真卿在书法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了学好书法,他曾向当时的大书法家张旭求教,终于学到了一个秘诀。想知道这个秘诀吗?

生:想。

师: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颜真卿求学张旭》的故事,你们就明白了。(课件播放《颜真卿求学张旭》的故事)

张旭是唐代的大书法家,也是颜真卿的老师。

一天,颜真卿向老师请教学习书法的秘诀。

张旭回答说:“我看到公主与挑担子的人争路而察笔法之意,看到公孙大娘舞剑而得落笔神韵。所以,学习书法要善于从生活中获得启发。我带你观察自然,走进生活,就是希望你能从中悟出写字的道理。”

颜真卿恍然大悟,开始努力从自然和生活中领悟书法的玄妙。据说,他的楷书外柔内刚,遒劲自然,就是从屋檐漏水在墙壁上留下的痕迹中,受到了启发才写出来的。从此,他更加努力,进步很快,终于成为一位大书法家。

师:谁知道,颜真卿学习书法的秘诀是什么?

生:从生活中获得启发。

师:自然与生活是书法艺术的源头活水。所以人们常说:道法自然,书通万象。意思是说,万事万物都要遵循自然规律,书法与自然和生活也是相通的。下面,我们一起来观察生活中的几组图片。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听《颜真卿求学张旭》的故事,悟出学习书法要善于从自然和生活中获得启发的诀窍,这个诀窍正是中国传统书论,或者说是传统哲学的重要观点,即道法自然。对于这一观点,学生在故事中获得了初步认识,也会在后续的从生活之美领悟书法之美的学习实践中进一步内化,终将生长为其人生智慧的一部分。

3.感知书体,丰富书法体认

浩如烟海的历代书法因书法家所处的社会时代以及文化思想、个人风格等的不同,而呈现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纷繁局面。这些历代传承的书法作品有个性风格,又有共性特点,带领学生感知不同的书体,既是领略书法家鲜明的个人风格以及书法之美的共性规律,也是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必由之路。

在《走之儿》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就有两处渗透了书体的感知教学,一是对颜体楷书《颜勤礼碑》的感知,嵌入在体验“字如其人”的教学环节中,在这一环节中,师生共同体会《颜勤礼碑》作者的精神气质,感悟其雄强饱满、宽博大气的风格特点,是字如其人的实践体验,也是对颜体字的深刻体认;二是在与颜体走之儿的对比欣赏中,感知了柳体字结构严谨、富有骨力以及赵体字结体巧妙、劲健遒媚的风格特点,也感知了三种书体对于走之儿极其相近的结构处理方式。在这样的教学环节中,学生不仅学到了走之儿的结构要领,也在与其他字体的比较中,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丰富了书法体认,提升了书法修养。

4.了解书史,增强民族认同

《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在教学活动中适当进行书法文化教育,使学生对汉字和书法的丰富内涵及文化价值有所了解。就汉字而言,其具有双重意象,一是书法意象,二是符号意象。汉字作为一种“象”的存在,其构成元素、组合方式、演变进程、书风书韵等反映了华夏先祖对世界的认知,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思想观念,这种认知和观念的发展当然也反映了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书法教学中,引导孩子们了解汉字本身的丰富内涵,体会特定的时代精神,进而了解民族的文化发展,传承民族精神,这是书法教育的应有之义。实际上,每一个汉字都有着其独特的演变历史,每种书法都有着时代的烙印,这种汉字与书法的发展历史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史相重叠,通过体认汉字、体认书法而了解民族的文化发展历史,孩子们就能在书法学习中感受到民族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民族自信,获得高度的民族认同感。

总之,好的书法是富含审美意蕴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是技道合一的载体,书法课当以技术训练为主,以指导学生写好汉字为根本,还要适当渗透审美与文化教育,这是切合书法本质的书法课,也是充盈书法味的书法课。

猜你喜欢

颜真卿书法家书写
Unwritten 尚未书写
书法家周如璧
用什么书写呢?
书法家·谢 锐
大家都是告身帖,為啥你就這么獨特——聊聊颜真卿《自书告身帖》
小小书法家
离婚起诉书写好之后
书法家
劝学诗
书写春天的“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