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士懋教授运用“汗法”治疗眩晕的临证经验*

2018-01-24高立威索晓华

中国中医急症 2018年8期
关键词:肝阳清阳葛根

高立威 高 慧 王 强 索晓华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51)

李士懋教授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第2、3、4、5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教师,河北省首位国医大师[1]。行医50余载,在临床中不断总结经验,发现近年来汗法治疗范围日窄,用之者日稀,以渐趋荒疏、萎缩,令人惋惜。为继承发扬中医学这一重要法则,故对汗法在临床中应用做出总结[2]。李士懋教授善用汗法治疗多系统疾病。笔者传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在上述理论指导下,应用汗法治疗阳虚寒凝、寒痹经脉、肝阳馁弱型眩晕收到良好效果,也为治疗眩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 汗出的机制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促其发汗,使邪随汗解的一种治法。《素问·阴阳论别》云“阳加于阴谓之汗”,《素问·评热病论》“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3]。张景岳在《新方八阵·散略》中说“用散者,散表证义”。程钟龄在《医学心悟·论汗法》中说“汗者,散也。邪在皮毛者,汗而散之是也”。中医对汗法认识深邃,汗法作为中医八法之首,其突出的治疗特点在于开通玄府,促进人体汗出这一途径,达到气血调和,祛除邪气,调理人体阴阳,达到“阴平阳秘,阴阳乃和”的状态[4]。李士懋教授认为人身之阴阳合,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阴阳充盛,二是阴阳升降出入道路畅通,方能高下相召,阴阳相因,阳加于阴而为汗。阳气根于肾,此为先天之阳;脾为后天之本,化生饮食为水谷精微,卫阳出于中焦,赖上焦宣发,故又曰卫出上焦。阳气又由心主宰,肝的一阳升发疏达。所以阳气充盛与运行涉及五脏六腑及经络血脉各组织器官。阴根于肾,生于中焦,敷布上焦[5]。阴阳正是通过全身的三焦腠理、经络、血脉,这一复杂的纹理网络系统来运行输布,这一输布过程中,又有心的阳气周布,天运朗朗,又有肾的气化,水精上承,脾的生化转输,肺的宣发肃降,肝的升发条达,六腑气机通调,阴阳升降出入之路才能通畅。才能阳加于阴而为汗[6]。

2 汗的分类

李士懋教授认为人体之汗分为邪汗与正汗,邪汗不外乎正虚与邪实,正虚包括气血阴阳之虚,究竟何虚,须四诊合参,尤以脉诊为重以别之。邪实者包括六淫、七情及内生五邪等。正汗多为人体分泌的微量汗液以濡养肌肤毫毛、肌肤、孔窍、脏腑等,此汗为阴阳和标志[7]。现大多数患者体质复杂,虚实兼见,寒热错杂,邪气相兼,因而汗证甚为复杂。

3 李士懋教授对汗法治疗眩晕的认识

眩晕我国历代医书中论述较多,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海论》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对痰饮致眩作了大量的阐述。《诸病源候论》指出该病系由“体虚受风,风邪入脑”所致,并立“风眩”病名。元代朱震亨强调“无痰不作眩”,金刘完素立论“风火炽盛”,宋朝陈言对七情致眩作了剖析:外因包括风寒湿邪侵袭,筋脉失和,经气不利,清阳受扰;内因包括久劳成损,气血失和,清阳受阻;烦劳恼怒,上扰清窍;痰浊中阳,气机升降失常;肾精亏损,髓海不足[8-9]。李士懋教授辨证眩晕思路灵活,认为汗法亦可治疗寒邪凝闭型眩晕。临床应用汗法治疗阳虚寒凝型、寒痹经脉型、肝阳馁弱型眩晕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点:1)痉脉。痉脉的特征为脉沉弦拘紧,寒邪所犯,因寒主收引凝泣,气血亦随之收引凝泣,遂脉沉。若寒邪袭表,因表为寒邪痹郁,气血不得外达,所以此时脉并不浮,反以沉多见。若寒袭经脉筋骨上至清窍脑髓而痛者,其脉亦沉。若邪犯于里,因里之正虚,寒邪得以内传或直犯,其脉当沉弦拘紧之中,按之无力。无力者为正虚,证属虚实相兼,治当温阳散寒,扶正祛邪。2)疼痛。《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睠,缩睠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这表明寒邪外客,引起脉的缩睠、绌急。表现在脉沉弦拘紧,呈一种痉挛状态。脉痉引小络亦痉,气血运行受阻,筋脉失和,经气不利,清阳受扰,发作眩晕,且经络不通易致头痛。3)恶寒。寒邪所客,痹阻阳气,且寒盛伤阳,阳气不能温煦则寒。寒客于肌表,恶寒是主要症状。若寒邪入里,因阳虚而寒邪传变入里或直入,其寒象以畏寒、肢冷多见。

4 验案举隅

4.1 阳虚寒凝证 患某,女性,62岁,2014年11月15日初诊。主诉:头晕、头蒙2个月,加重7 d。现病史:患者诉2个月来发生2次猝倒,曾就诊于某医院,查头颅CT、MRI、经颅多普勒、颈椎片等检查,诊断为后循环缺血,曾服用氟桂利嗪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刻诊:头晕、头蒙,为摇晃性眩晕,颈项沉紧疼痛,遇寒加重,添衣加被后减轻,不能食凉物,大便每日1行,溏稀,小便清长,夜寐尚安,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紧,按之减。血压135/86 mmHg,心率78次/min,窦性心律,大致正常心电图。既往史:颈椎病病史。西医诊断:后循环缺血;颈椎病。中医诊断:眩晕,阳虚寒凝经脉。治法:温阳发汗、疏经通络。遣方桂枝加葛根汤加减:桂枝12 g,白芍10 g,葛根 12 g,炙甘草 6 g,生姜 5 g,党参 10 g,白术10 g,大枣5枚。5剂,水煎服,每日1剂。2014年11月20日二诊:患者诉头晕明显减轻,发作次数减少,颈项沉紧较前好转,头顶部发紧不适,大便溏稀较前减轻,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上方加羌活10 g,7剂,服法同前。后患者自觉效果甚佳,原方追服10剂。1月后随访患者诸症全消。

按:后循环缺血出现的头晕、头蒙,属中医“眩晕”范畴。眩晕的病因病机归纳起来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类,阳虚寒凝型眩晕病常内外相感而发,内有阳气虚损,外感寒邪相引,闭阻筋脉,络脉失和而为头晕。患者老年女性,素体阳虚,加之感受风寒,使得寒邪闭阻于内,筋脉失和,经气不利,清阳受扰,不能濡养脑窍发作眩晕。患者脉沉紧,乃寒邪收引凝泣之脉,按之减,乃阳虚之象,故诊断为阳虚寒凝。该方以张仲景《伤寒论》桂枝加葛根汤化裁而成[10]。原为“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而设。予桂枝加葛根汤温阳发汗疏经通络,其中桂枝温通解表、通阳化气,芍药益阴敛营;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则调和营卫,是相须为用;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姜、枣相合,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炙甘草调和诸药,加葛根益胃生津并升发阳气而布散津液,培补汗源,达到温养四肢经脉、生津解痉、疏解筋脉;党参补益脾肺,白术燥湿健脾;诸药合用,气血调畅,筋络得养使阳气渐复,内外同助,养血柔筋通络。虽是解表之剂,亦有扶阳助内之功。二诊患者仍有颠顶发紧感,加羌活引药力直达巅顶,效果颇佳。

4.2 寒痹经脉证 患某,男性,39岁。2014年8月2日初诊。主诉:头晕5年,加重伴头昏1个月。现病史:自诉5年前无明显诱因而头晕,自测血压148/90 mmHg,就诊于某诊所,予复方降压零号胶囊2粒,每日1次,口服,自诉血压维持正常水平,1月前因工作压力大,易紧张,血压达145/95 mmHg。刻诊:头晕、头蒙,周身关节僵痛作响,时有左胸疼痛,纳寐尚可,二便尚可,平素周身怕冷,舌淡红苔薄白,脉弦而紧致有力。血压145/98 mmHg,心率69次/min,窦性心律,大致正常心电图。既往体健。西医诊断:高血压病1级。中医诊断:眩晕,寒束经脉不畅。治法:通经散寒。遣方五积散加减:麻黄 6 g,桂枝 10 g,苍术 10 g,炒枳壳 8 g,白芍12 g,当归 12 g,川芎 8 g,桔梗 9 g,生姜片 5 片,茯苓15 g,厚朴 9 g,陈皮 9 g,法半夏 9 g,葛根 15 g,葱白 1茎。3剂,特嘱患者2 h服1煎,啜粥,温覆,取汗,得汗后停服,停降压药。2014年8月5日二诊:药后得畅汗,关节已不僵痛作响,连测3日血压波动在120~130/75~86 mmHg之间,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而滞且数。上方麻黄减至4 g,加僵蚕12 g,蝉蜕8 g,钩藤15 g,黄芩9 g。7剂。后患者自觉效果甚佳,原方追服25剂。后随访患者血压多为120/80 mmHg,症状基本平稳,未诉其他不适。

按:临床中因高血压病出现头晕患者很多,医家多从肝阳、痰热、阴虚等立论,以汗法治之鲜见。高血压所致眩晕多因外周血管痉挛,外周阻力增高引发,此与寒凝血脉收引凝泣出现脉弦紧拘滞机制是相通的[11]。因患者脉弦紧滞有力乃阴寒闭郁之象,寒主收引,寒主凝泣,寒克则气机阻滞,血脉不畅,故见此脉。寒邪循经上犯清阳,导致升阳不升,脑窍失养,易致头晕;寒性凝滞,机体失于温煦,经脉气血不利,故出现周身关节响痛;寒主收引,遏制阳气,使血行不畅,瘀阻于心,发作胸痛。五积散出自《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具有散寒祛湿、温中消积之功[12]。方中麻黄、桂枝、生姜辛温解表、温里、散寒,共除表里之寒积;葛根解肌升阳,配合桂、芍、姜共奏桂枝加葛根汤之效;葱白发汗解表,散寒通阳;当归、川芎、芍药为四物汤加减,配合麻、桂、姜,为治血中受寒之圣药;苍术、厚朴燥湿除满,陈皮、半夏降逆除痰,其中苍术、陈皮、厚朴为化湿运脾之平胃散;桔梗、枳壳一升一降、调畅气机,宽胸利膈;陈皮、茯苓、法半夏,小组方即为二陈汤,理气化痰除湿,以散痰积。全方共成表里双解之剂。二诊脉弦紧而滞且数乃寒痹未尽除,脉尚未舒缓,且脉数已有热,故仍与上方,加蝉蜕、僵蚕胜风除湿,清解郁热,黄芩清热燥湿,钩藤息风止痉。

4.3 肝阳馁弱证 患某,女性,59岁。2015年3月28日初诊。主诉:头晕5个月,加重伴胸闷胸痛1个月。刻诊:头晕、头痛,胸闷胸痛,身冷痛,咯吐大量白痰,常阵汗出,流泪,夜寐欠安,大便干,舌暗红苔薄白,脉弦而拘紧。血压160/70 mmHg。心电图示广泛ST-T段改变。西医诊断:高血压病2级,高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诊断:眩晕、胸痹,肝寒而痉、饮泛血瘀。治法:温肝解痉。遣方乌梅丸加减:乌梅4 g,炮附子12 g,桂枝 10 g,干姜 5 g,细辛 4 g,川椒 5 g,党参 12 g,茯苓 15 g,当归 12 g,黄连 9 g,全蝎 10 g,地龙 15 g。27剂,2015年4月23日二诊:上方服用27剂后头晕未作,余症状减轻,心中偶有短暂闷感,近2日曾睡中出汗。脉弦,按制有力。调方:龙胆草4 g,栀子9 g,黄芩 9 g,生地黄 12 g,夏枯草 15 g,桑叶 9 g,生龙骨、生牡蛎各20 g,白芍12 g,牡丹皮10 g。15剂,后随访诸症大减,心电图正常,血压正常。

按:肝开窍于目,经络布胸胁,上达巅顶,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以奉养,肝虚清阳不升,易致头晕头昏沉[13]。若肝经有寒,上逆于头而头晕。肝与心乃母子相生,众人皆知木火扰心,鲜云木寒易扰心,因此肝经受寒也能上扰于心,心阳易虚,遂出现胸闷胸痛。肝阳馁若,筋失温煦而不柔,拘紧而痛。乌梅丸出自《金匮要略》,方中乌梅取其酸甘养血柔肝敛入肝,附子、细辛、川椒、干姜4味皆大辛大热之品,能肝肾暖水温脏,治下寒;党参、当归温土养血补虚,使中气得复;黄连苦性寒苦能降下;茯苓健脾利湿;全蝎、地龙二者者为虫药,全蝎皆有息风镇痉、通络止痛之功效;地龙平肝、通络。全方温补之力大于寒凉之力,综上所述全方补肝之阳,益肝之体[14]。二诊由肝寒变为肝热,因肝寒,相火内伏,伏阳郁而化火,此为厥阴化热,其脉象弦有力,乃肝热上灼,故予龙胆泻肝汤加减,方中龙胆草泻肝胆实火;黄芩、栀子具有苦寒泻火之功;夏枯草清热泻火,散结消肿,现代药理研究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15];生龙骨干涩,生牡蛎咸微寒,二者常相须为用,具有重镇安神,潜阴入阳之功;桑叶甘苦寒,入肝经,轻清疏散,平降肝阳之效;牡丹皮清热凉血;白芍活血散瘀;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综观全方,散中有收,使火降肝阳之火得以清泻。

5 结 语

大多医家认为汗法适于外感表证,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对汗法提出个人创新性的见解,认为汗法并非仅应用于表证,里证易可汗,只要具有寒邪闭郁所引起的疾病皆可用汗法[16],无论新感、久病亦可用。然正虚兼寒邪凝闭扶正同时,汗随解之。本篇文章列举典型验案为李士懋教授运用汗法治疗里寒、正虚兼寒邪凝闭型眩晕的典型医案,在临床中根据不同症状,并结合应用汗法表现出脉沉弦紧滞凝泣的脉象,辨证施治,开创了汗法治疗眩晕的新思路。李士懋教授认为,欲用发汗剂令其汗,不仅有是证,用是药,且须用之得法,方可汗出,其法包括:1)啜热粥,或多饮暖水;2)温覆;3)连续服药:不能早晚各1煎,而是每隔2、3小时服1次,直至正汗出乃止。但由于条件受限,嘱患者尽量频服。李老将此三法,称之谓“辅汗三法”。运用辅汗三法的最佳标准是正汗出,汗未透着,继续用,正汗出者停后用,过用则大汗亡阳、伤阴,为误用。

猜你喜欢

肝阳清阳葛根
罗伟生教授从肝阳虚论治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学术思想探微
基于“肝阳虚”浅析肝癌发病机制※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ster XIONG Jibo’s medication experience in treating arthralgia syndrome through data mining
汽车发动机机械故障的非接触式检测技术研究
春季养肝发怒别超三分钟
福晋与王爷的爱情轻喜剧
均匀设计法优化葛根半仿生提取工艺
浅谈葛根在《伤寒论》中的“起阴气”作用
葛根复合胶囊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江苏清阳机器有限公司 原江苏清淮船舶机器制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