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系统辨证脉学”诊治眩晕病

2018-01-24指导齐向华

中国中医急症 2018年8期
关键词:脉象整体要素

陈 健 滕 晶△ 指导 齐向华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省中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4)

脉诊作为中医诊断四种方法之一,有其独特的诊断原理;“系统辨证脉学”是对传统脉学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它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机体的生理、病理和心理状态,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系统辨证脉学”有其独特的优势,它能追根溯源,辨别疾病的“过程流”,鉴别出疾病的病因、诱因及其发展规律,并结合体质、个性等辨证理论,从而能够准确辨证,指导选方用药,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1 “系统辨证脉学”简介

“系统辨证脉学”是齐向华教授、滕晶教授在继承、发展中医传统脉学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多年的临证实践经验,遵循系统论的基本特性和基本规律,运用中医学和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所构建的全新脉学诊疗体系。“系统辨证脉学”倡导“脉贵中和”观念,遵循“太过、不及”的学术思想,以“系统论”为指导,容纳血管生理学、认知心理学、血流动力学、人体全息规律等现代多学科知识,形成以“形神一体”诊断、疾病过程时空诊断、中西医整合汇通诊断等为主的临床诊疗体系,构建了中药、针灸推拿、经络疏通、心理疏导、西医治疗等身心并治的综合医疗模式。

“系统辨证脉学”充分挖掘人体手指感觉系统,将人体手指开发出13种感觉,按照诊脉时“所需”的原则,分别逐一调用不同的手指感觉,将“寸口”脉诊区域分为轴向、纵向、周向的三维结构,甚至包括时间结构、心理情绪等多维结构[1]。脉搏搏动是脉象形成的基础,而脉搏搏动又可分为血管壁、血管壁周围组织、血流、脉搏波四种形态结构[2]。“系统辨证脉学”依据系统论的理论与方法,将宏观、抽象的脉象系统按照血管壁、血管壁周围组织、血流、脉搏波四种形态结构分化为25对脉象要素,并用现代物理学定义进行描述,使脉象要素具有固有的表征信息,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具有恒定性。临证时重视采集患者的脉象要素,与脑海中形成的情景记忆系统相对比,将表征意义相似的、关联度较高的脉象要素分析、归纳出来,重新组合成新的子系统,子系统是脉象系统直接分化出的脉象层次,可以表征机体不同侧面的生理、病理、心理状态,再按照中医学理论将多个脉象层次或要素再次相互联系、组合构成全面的脉象系统,从而表达出整个人体的形体与心理的生理、病理意义,体现了“系统辨证脉学”在识脉与审脉的过程中特有的系统性、整体性、辨证性、真实客观性的特点[3]。

2 眩晕病因病机

眩晕以神经内科较多见,在第7版《神经病学》中眩晕可见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梗死、前庭神经炎等;其他系统疾病也有以眩晕为主症者,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椎动脉型颈椎病、梅尼埃病等。“眩晕”病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文中称为“眩”“眩冒”“头风眩”,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眼前黑蒙,感觉自身或外界物体、环境旋转,或伴有恶心呕吐,甚时站立不定,行走欲扑。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4]。言明肝风是引起眩晕的重要原因。《伤寒论》云“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阵阵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5]。此条文病机为中焦阳气不足而致痰饮,痰饮阻滞清阳引发眩晕。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云“痰热相感而动风,风心相乱则瞀,故谓之风眩”,认为痰热化风是眩晕发生的重要机制。《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言“夫五脏六腑,阴阳升降,非气不生。神静则宁,情动则

乱。故有喜、怒、忧、思、悲、恐、惊”。此论强调七情内伤致眩。历代先贤对眩晕病因病机各有不同体会,但不离内外虚实,且多从八纲、脏腑辨证[6]。

3 眩晕辨证分型

3.1 传统辨证 1)脾气亏虚证。临床表现:眩晕,周身乏力,气短,劳累后加重,或伴有腹胀、时轻时重、喜按,纳呆,大便不成形或泄泻,小便频数,舌淡,舌体胖大,边齿痕,苔薄白。“系统辨证脉学”脉象要素:整体“浮”“弱”“散”“薄”;局部右关部“软”“弱”“凸”或“凹”“浮”或“沉”[7]。方选四君子汤加减,常用药物人参、党参、黄芪、仙鹤草、炒白术、茯苓、炙甘草;若整体脉“下”“薄”“散”“弱”;局部:寸部“细”。 尺部“粗”[7],表示脾气亏虚,中气下陷,方选升陷汤加减,常用药物黄芪、人参、党参、升麻、桔梗、柴胡、知母、山茱萸肉。2)肾精不足证。临床表现:眩晕,经久不愈,腰膝酸软,面色白,精神萎靡,小便清长,舌质瘦嫩而淡,舌苔少[7]。“系统辨证脉学”脉象要素:整体“稀”“细”“弱”。局部:尺部“弱”“薄”“细”“刚”[7];方药:方选左归丸加减,常用药物熟地黄、炒山药、山茱萸肉、菟丝子、枸杞子、鹿角胶、杜仲。3)肝阳上亢证。临床表现:眩晕,头痛头胀,耳鸣,口苦咽干,双目发红,心烦易怒,小便短赤,大便干,舌红苔黄。 “系统辨证脉学”脉象要素:“上”“动”“热”“粗”“浮”“疾”“进多退少”“来驶去怠”[7]。 方选天麻钩藤饮加减,常用药物天麻、钩藤、石决明、龙骨、牡蛎、栀子、黄芩、川牛膝、夜交藤、杜仲、桑寄生、益母草;如果“系统辨证脉学”脉象要素:整体“上”“动”“来驶去怠”“进多退少”;局部寸部“粗”“热”“强”“动”;尺部:“细”“枯”“弱”“寒”[7]。 方选镇肝熄风汤加减;常用药物生龙骨、生牡蛎、代赭石、醋龟甲、怀牛膝、白芍、玄参、麦冬、茵陈、川楝子、生麦芽。4)痰湿中阻证。临床表现:眩晕,头昏,头沉,纳呆,周身沉重,或伴有肌肉酸痛,小便少,大便黏腻挂湓或不成形,舌淡红,苔白腻。“系统辨证脉学”脉象要素:整体“滑”“稠”“短”“粗”“强”“缓”、血管壁与周围组织界限模糊;局部右关部 “凸”“稠”“滑”“短”“缓”;寸部“沉”“涩”“稠”“强”“进少退多”[7];方选二陈汤加减,常用药物半夏、陈皮、茯苓、白术、砂仁、藿香、薏苡仁、天麻。5)瘀血阻窍证。临床表现:眩晕,头痛,头痛部位固定,呈针刺感,夜间为甚,或有耳鸣、耳聋,口唇紫暗,舌暗红,或有瘀点、瘀斑。“系统辨证脉学”脉象要素:整体“涩”“沉”“短”“缓”。 局部寸部“涩”“凸”“强”“短”[7]; 方选通窍活血汤加减, 常用药物:桃仁、红花、川芎、麝香、赤芍、老葱、生姜、大枣、白芷、当归。

3.2 “系统辨证脉学”辨证 1)思虑过度证。临床表现:眩晕,头痛,呈紧锢感,头部按压疼痛、有硬结、条索状物,面色萎黄,关节活动不利,舌边、尖嫩红,舌体两边有白色涎线。“系统辨证脉学”脉象要素:整体思“动”“短”“涩”。若“系统辨证脉学”脉象要素:整体思“动”“短”“涩”“细”“敛”,表示患者在思虑过度的基础上出现过度关注。若“系统辨证脉学”脉象要素:整体思“动”“短”“涩”“细”“怠”“弱”“缓”“稀”,表示思虑过度,耗伤心气,暗耗阴血[9]。方用半夏厚朴汤加减,常用药物半夏、厚朴、紫苏叶、茯苓、生姜、大枣、茯神、远志、防风、党参、黄芪、白术、木香、酸枣仁、龙眼肉、当归、白芍。2)郁闷不舒证。临床表现:眩晕,心情抑郁,对周围事物兴趣减低,胁肋部胀痛,呈走窜感,部位不定,腹部胀满,喜太息,舌淡红,苔白腻。“系统辨证脉学”脉象要素:整体郁“动”“短”“高不及”“滑”“缓”[10]。方用栝楼薤白半夏汤加减,常用药物瓜蒌、薤白、半夏、白芍、砂仁、檀香、苏梗、防风、甘草、丹参、川芎、红花。3)烦躁焦虑证。临床表现:眩晕,头痛,心悸,呼吸短促,性情急躁易怒,心烦不安,担心恐惧,心神不定,身热汗出,坐立不安,肢体躁扰,舌红,苔薄黄。“系统辨证脉学”脉象要素:整体躁“动”,给诊者一种高尖、高频、不协调的麻涩感,让诊着感到烦乱不安,“数”“短”“高”“来疾去疾”[11]。 方选天麻钩藤饮加减,常用药物天麻、钩藤、石决明、栀子、黄芩、羚羊角粉、朱砂、牛膝、杜仲、茯神、远志、桑寄生、益母草。4)惊悸不安证。临床表现:眩晕,心悸,胸闷,多梦,眠浅易醒,紧张恐惧,胆小,不敢独处,周身拘谨,肢体僵硬甚则颤抖,舌红,舌体颤动,舌体瘦小。“系统辨证脉学”脉象要素:整体“动”,谐振波杂乱、骤起骤落、动摇不定,给诊者一种惶恐不安感,“来疾去疾”“疾”“数”“驶”[12]。 方选朱砂安神丸加减,常用药物生地黄、朱砂、黄连、甘草、白芍、当归、琥珀、菖蒲、远志。

4 病案举例

4.1 病案1 患某,男性,66岁,离休人员,于2016年7月22日初诊。主诉:头晕伴视物旋转20余天,加重1 d。现病史:患者自述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伴视物旋转,甚时站立不稳,时有头痛,听力下降,眠纳可,小便频数,大便不成形,每日2~3行,舌淡,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苔薄白。“系统辨证脉学”脉象要素:整体为“下”“浮”“薄”“散”“弱”“进少退多”“来怠去驶”; 局部为寸部“沉”“细”“弱”,右关部“浮”“弱”“粗”“散”,尺部“浮”“粗”“稀”“滑”。中医诊断:眩晕,脾气亏虚、中气下陷、清阳不升。治法:补气健脾、升清祛湿。处方:黄芪30 g,桔梗 9 g,升麻 15 g,柴胡 9 g,知母 15 g,葛根12 g,川芎 20 g,党参 15 g,白术 15 g,防风 15 g,泽泻12 g。水煎服,7剂,日1剂。

按:在《系统辨证脉学培训教程》中,患者整体脉“薄”“弱”表示患者体弱质薄,脾胃虚弱,运化水谷功能薄弱,生化气血不足,精微气血亏虚[7],如果脉象出现“寒”,表示患者气虚不能温煦;患者整体脉“进少退多”“来怠去驶”,表示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如果脉象出现“涩”,表示气虚血瘀;整体脉“下”,双寸脉“沉”“细”“弱”,表示脾气亏虚,清阳不升,气机下陷,不能散精于上,濡养脑窍,故而头晕、头痛、听力下降;右关部“浮”“弱”“粗”“散”,表示脾气亏虚不敛,浮越于肌表,气虚无力盈脉道充,统摄脉道无力;整体脉“下”,尺脉“浮”“粗”“稀”“滑”,表示脾运化水液功能差,不能布散水精,化生痰湿,脾之清阳不升,湿浊下注,积聚于下;方中升麻、柴胡,《本草纲目》载“升麻引阳明清气上行,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此乃禀赋素弱、元气虚馁及劳役饥饱、生冷内伤,脾胃引经要药也”。葛根升举脾胃之清气;黄芪、党参与白术专入脾胃而补气健脾除湿,又能升提气机;配知母以凉润,以防辛燥,相辅相成;川芎行气上行清利头目;防风辛散轻清,促进肺气的宣发,以调气机;桔梗为药中之舟楫,能载诸药以上行;泽泻利水而不伤阴。诸药合用,四诊合参,理法方药俱全,以达“脉-证-方相应”。

4.2 病案2 患某,男性,18岁,学生,2017年4月10日初诊。主诉:头晕伴视物旋转3 d。现病史:患者自述因高考压力大引起头晕,甚时伴有视物旋转,用手按摩头部后头痛症状减轻,每思考问题时加重,纳呆,眠可,二便调,舌红,少苔。“系统辨证脉学”脉象要素,整体脉内“短”“细”“敛”“涩”“枯”“动”“稀”“弱”,左寸脉“细”“怠”“缓”,关部脉“动”“凸”“滑”,尺脉“敛”“细”“来缓去急”。中医诊断:眩晕,情志郁结、伤阴耗血。治法:行气开郁、滋阴养血。处方:半夏9 g,厚朴15 g,紫苏叶9 g,茯苓 20 g,生姜 12 g,川芎 15 g,知母 12 g,百合15 g,酸枣仁20 g。水煎服,7剂,每日1剂。

按:患者整体脉“短”“涩”“动”,表示患者为思虑过度状态,这种“动”是与思相对应的谐振波增多,是脉势的涩滞感,此为古人所说的脉“结滞”[13];再结合“细”“敛”脉象要素,则为过度关注脉,表示患者对学习这件事过度关注,每天沉浸于苦苦冥想的学习状态之中,自身注意力狭窄,对周围其他事情不感兴趣[14],心无旁骛的状态;整体脉“枯”“涩”“稀”“弱”表示患者思虑过度,暗耗伤及机体的阴血津液,“思则气结”,气机郁滞,血行不畅而产生血瘀,气血不能上荣头目[15];患者尺部脉“敛”“细”表示患者平素谨慎小心,做事认真、仔细的性格,做事拘束放不开,与其童年生活父母管教比较严厉有关;关脉“动”“凸”表示患者“思则气结”,气机郁结,留而不行,郁聚于关部,形成圆包样凸起,同时出现思“动”的谐振波增多;关脉“滑”表示患者因思虑过度影响脾胃的运化水液功能,不能布散水精,化生痰湿;左寸脉“细”“怠”“缓”表示患者思虑过度伤阴血、耗心气,则寸脉脉道不充,血脉鼓动无力,出现血液运行迟缓。方中半夏、生姜辛温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厚朴苦辛性温,下气除满;紫苏叶芳香行气,理肺疏肝,宣通郁结之气;茯苓渗湿健脾化痰;川芎行气活血,知母甘寒生津润燥,百合、酸枣仁滋养心肝阴血亏虚;诸药合用,辛以散结开郁,苦以降逆化痰,辛开苦降,配合滋阴养血,则气郁痰结阴亏之证可解。

5 体 会

“系统辨证脉学”具有全面性、系统性、辨证性、客观性、脉诊心理过程等特色,不仅能够有效地指导临床辨证治疗和预防调护,而且还包括了症状脉、病因脉、病机脉、心理紊乱状态脉等信息多源化特征,对疾病进行辨证求因和审因论治。传统认为,眩晕的病变脏腑与肝、脾、肾相关,其基本病机分为虚实两端,包括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肝阳上亢证等证型;在眩晕的病变过程中,由于症候之间相互兼夹,病机之间相互转化,再者因时、因地和因人的不同,实难用几个固定证型就概括出整个眩晕疾病的发展过程;齐向华教授、滕晶教授在临证时特别强调疾病的“过程流”,认为疾病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不应只关注此刻就诊时患者呈现出的症状、体征,应该从整个疾病发病的始动病因、潜在病因、显性病因和持续病因等方面入手,遵循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中医诊疗特点,做到病因、病机、治法和方药之间丝丝入扣,用药时才能效如桴鼓。因此,“系统辨证脉学”团队在学习继承古代先贤总结出的眩晕辨证分型后,创新性地增加了思虑过度证、郁闷不舒证、烦躁焦虑证和惊悸不安证,使辨证分型更贴近于临证诊治。上述2则病案虽然都为眩晕,主诉相似,但其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大相径庭,在“系统辨证脉学”理论的指导下,都取得了显著地临床疗效。《难经·六十一难》云“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为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16]。四诊各有其功能特长,不应偏废,临证时应当四诊合参,但脉诊是四诊之中唯一与患者机体直接接触的诊法[17],最能为疾病的诊断提供客观、真实和全面的依据;医者通过诊察患者脉象,提取、组合脉象要素,总结脉象特征,并加以分析,最后总结出疾病发生、发展、演变和转归的细节性变化及其内在的机理,从而更好地把握整个疾病发展的脉络及其主导病因、病机,按照“证从脉出”“法随症立”的原则,并遵循“理法方药”的基本规律,灵活选用方剂和调整方剂内部结构,进行系统辨证治疗,这样才能使治疗有的放矢,令药力直达宅窟,从而提高中医中药的疗效。

猜你喜欢

脉象整体要素
基于时间序列和时序卷积网络的脉象信号识别研究
探索脉学的学习方法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及创新路径分析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也谈做人的要素
改革需要整体推进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