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文地理学知识脉络探究
2018-01-24周尚意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100875
●周尚意/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100875)
高中生在学习高中人文地理学课程前,都会迫切地想知道该课程将培养哪些终身受用的学科素养。那么文本开篇给出的答案是,学科素养就是地理学的思维习惯和价值观,而这两者与一些基本概念和这些概念的内在脉络分不开。没有概念体系,就没有地理思维,也无从谈学科素养。
一、人文地理学如何回答地理学基本问题
地理学的基本问题有两个:区域和地方是如何形成的?区域和地方是如何影响其它事物的?这两个问题隐含在许多学者对地理学的定义中。
人文地理学是用分主题的形式,回答地理学的基本问题:区域和地方形成的过程和机制。在系统地理学分类中,人文地理学又可以分为如下分支:经济地理学、聚落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等。各个分支又可细分为三级,例如,经济地理学可以分为工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旅游业地理学、商业地理学、服务业地理学等。服务业地理学可以分为金融地理学、物流地理学等。无论哪一级人文地理学分支,都是讨论区域和地方如何形成,以及对其它事物的影响。在学科日益分化的情况下,人们不再偏重每个分支是否具有独立的思维方法,而是强调地理学者普遍适用的思维方法。
有学者梳理出,1960年代以来地理学有四种思维传统,或称为研究传统。无论是哪种传统,都是回答地理学的基本问题——区域和地方形成的过程和机制。第一种思维传统是地球科学传统,它以地球科学的地质学、气象气候学、土壤学、生物学、水文学等学科的分析作为理论工具和研究的出发点。此传统主要是划分自然地理学的区域,以及各个自然要素组合成的综合自然地理区域,例如,中国青藏高原独特的综合自然地理区域;物质、能量流动构成自然区域分析的基本分析思路。第二种思维传统是人地关系研究传统,它以分析人类活动与自然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探索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区域和地方,例如,中国南方淤泥质海岸潮间地带的采集渔业地区。第三种思维传统是空间分析研究传统,它以数学为基础,分析地理数据之间的空间关系模型,以此发现“规律性”的空间过程。例如,通过分析各种企业的分布,发现哪些类型的企业愿意集中,哪些愿意临近,哪些愿意分散。第四种思维传统是区域研究传统,这种传统强调区域各个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与第二种传统有一致之处,所区别的是第二种传统划分的要素还不够细致,尤其是人类活动的划分。
二、人文地理学的概念树
人文地理学有许多基本概念,按照它们在学科思维中的作用,可分为以下四组。
表1中有两个标为黑体的概念最为基本:边界和流动。例如,一位成都肉类进口商须从贸易流动分析出不同运输方式的区域边界。当得知中欧班列已经开通,就会用客观的空间测度(运输时间和成本)比较用海运和中欧班列运输从欧洲国家进口肉类的成本,从而确定从哪些国家进口肉类制品适合海上运输,哪些国家适合用中欧班列运输。又如,一位中国旅行社的旅游线路设计师了解到,目前“一带一路”上的许多国家可以用双边本币互换结算。因此就要做决策,是否在这些国家推出新的旅游线路。要用主观空间测度比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哪些社会治安比较好、政治动荡少,哪些社会治安比较差、国家政治动荡。从而预测出适合推出新旅行线路的国家及不适合推出新旅行线路的国家。上述两例中,划分出的国家类型即是划分边界,而划分边界与贸易的货物流、旅游的人流又有密切关系。正因为有要素流动,才促使人们重新思考实践中划出的区域。
表1 人文地理学基本概念
三、高中人文地理学的概念
高中人文地理学有别于大学的人文地理学,它并不以介绍表1中的人文地理学基本概念作为核心教学内容,而只是介绍一些常识性的概念。这些概念是公民需要掌握的,对于教师教学,则需要了解支撑这些常识性概念的专业概念。
人口地理部分的基本概念:人口分布、人口迁移、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该部分的难点是计算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因为划定计算承载力的区域边界比较难。以北京为例,计算一个城区的人口承载力无太大意义,因为城区的开放性,使人口在白天、晚上、节假日的数量变化很大,提供给城市的基本资源保障也来自城区之外,如自来水厂、电厂、垃圾处理厂等。那么以何种区域作为人口合理容量的计算单元为宜,需要由要素的“流动性”来判断计算承载力或合理容量的区域边界。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是多元的,如果可以找到一个自然要素和人口基本不太流动的区域单元,就可以计算自然资源承载力或人口合理容量,例如,人口国际迁移比较少的国家,可以作为一个分析单元;在一个内流区内,河流的上下游之间有水的流动,但是在流域内,径流量基本可以视为稳定。如果这个内流区域人口进出比较少,则可以计算该区域的人口容量。
聚落地理部分的基本概念:城镇和乡村、聚落内部空间结构。该部分的难点是划分城镇或乡村内部的区域边界。城镇内部空间有多种划分方式。按照土地利用类型可分为居住区、商业区、制造业区、中心商务区、公共设施和公共空间使用区、交通枢纽区等。按照城镇土地利用的强度,可分为中心区、近郊区、远郊区。按照城镇的形态可以分为核心区、卫星城。按照建成时间,可分为老城和新城。乡村内部空间也有多种划分方式。按照土地利用类型可以分为居住区、农业生产区、公共设施和公共空间使用区等。按照建筑的历史年代,可分为老街坊和新街坊。刻画聚落内部空间差异,可以用客观的测度,例如,城市扩展区若“叠加”在河道泄洪区,那么就会加大水患风险。又如,工业区与交通干线和港口“紧邻”,就可以减少物流成本、居住区与工业区之间交通“连通性”好,会减少工人的通勤时间;再如,“形状”紧实的城市可以减少交通量,进而减少交通碳排,但是也可能不利于污染气体的扩散。认识城镇和乡村内部空间特征的目的是评价空间特征。在上述三例中,隐含着三种空间评价。第一,“叠加”的判断旨在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否绿色或可持续的人地关系;第二,判断工业区与交通干线的“紧邻”度,旨在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否为人类高效率提供生活福祉;第三,判断工业区与居住区的交通连通性,可以帮助判断城市通勤的公平性。
文化地理部分的基本概念:地域文化、景观。地域文化指在一个地区长期形成生产生活、社会制度组织、精神活动体现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如哈尼梯田地区流传下来的古代分水制度体现和谐发展的价值观。景观指相对固定在地表的实体要素。自然地理景观,如土壤、植被、地貌等;人文地理景观,如农田、矿山、道路、实用性建筑、纪念及艺术类雕塑或建筑物等。该部分的难点是对景观的主观测度。景观的解释分三步,第一步刻画景观的客观物质特征,例如,天安门颜色是红基座、金碧顶、面阔九间,进深五间;第二步说明景观客观物质特征对应的文化意义,例如,天安门的红墙和黄瓦是皇家才能使用的建筑颜色,面阔九间、进深五间,表明皇权的“九五之尊”;第三步确定哪些人提出的景观意义,哪些人认同或接受这样的景观意义,可以通过认同景观意义的人群分布,确定地域文化的范围。分析这三步才能判断是否要保护这些景观,以及景观代表的地方文化。当景观意义折射的善与美被更多人认同后,这种地域文化会深入人心,代代相传。而今天安门不再是明清皇城的正门,人们赋予其新的景观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重大政治集会的重要建筑,是国家的政治象征。
经济地理部分的基本概念:农业、工业、服务业、区位因素。该部分的难点是区位因素分析。区位因素既与一个区域或一个地点的客观存在有关,也与人们对这些区域客观存在的价值判断有关。例如,德国鲁尔区有煤矿,临近内河的主要港口,这两点是区域固有的客观要素,它们曾是鲁尔区发展重工业的区位因素,但当德国在欧盟整体经济框架中需要放弃重工业时,这两个因子就不再是鲁尔区发展重工业的区位因素,而产业升级的政策作为人们的价值观,则是影响鲁尔区发展新产业的区位因素。一般区位分析的步骤分三步:第一步将所有可能的区位因素都列出。其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对地理标志性产品、产量、环境容量等的影响)、劳动力因素(一地劳动力数量、质量会影响企业的成本)、产品市场因素(包括最终产品市场和中间产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因素(主要包括土地、资本、原有基础设施条件)、交通因素、科技因素、政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等。第二步分析上述因子对生产活动的成本或收益的可能影响。每个因子都可能有双面性,例如,一个地区对某个行业提高环保标准,一方面加大该行业的环保成本,另一方面也促进行业的技术升级。第三步针对特定生产活动,假设某些区位因素相同,比较若干地点的区位条件优劣。无论是哪种产业或行业,都可以从这几步分析区域条件。高中人文地理学旨在培养学生思维路径,而非一定要计算出一个地区某个行业的具体布局结果。因为在没有充足的数据支持下,所做的布局分析结果可能与现实相差甚远。
农业的区位因素分析中有大宗农产品生产的区位分析以及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区位分析。在市场和技术条件相对稳定时,前者的分布范围变化不大。后者的区位则需要充分了解区域自然条件。当人们清楚某个地方具有哪些自然地理的独特性时,便可开发具有独特性的农业产品,从而形成农业专业化地区,如特殊药材产地、葡萄酒产地等。自然地理条件不但影响到作物的品种,还影响到作物的品质。以江西 “金溪黄栀子”为例,它为中药材,被国家质检总局审核确定为地理标志产品。金溪县黄栀子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其地形、土壤酸碱度、气候条件的组合使果实饱满度优于其它地区。金溪原来野生的黄栀子面积不大,经研究发现,金溪县还有许多地方的自然条件也适合种植黄栀子,因此种植面积得以扩大,加之水利设施的修建,也保证了黄栀子面积的扩大。
工业区位因素分析较农业区位因素更为复杂。对采矿业而言,因为矿藏位置不能变,人们可以选择矿山开发的时间顺序。以前苏联的煤炭开采业为例,在劳动力工资水平、运费率、开采技术水平等都一致情况下,靠近市场则成为区位分析的重要指标。由于乌拉尔地区的煤田较北极圈内的伯朝拉煤田更靠近市场,后者未被大规模开采。但二战爆发,其经济中心区被德军入侵,为抵抗法西斯,军工就需要搬到较为安全的后方,因此伯朝拉煤田则被大规模开采。制造业的区位分析常被简化为若干种“布局指向”。如果一类企业的成本中某种成本与区位的关联较大,这类企业就被划定为“X种布局指向”型产业。如原料地指向型产业是指这类企业距离原料产地的远近,会明显影响企业成本的大小;劳动力指向型产业是指企业距离某种劳动力的远近,会明显影响企业成本的大小;市场指向型企业是指企业与市场的远近,会明显影响企业成本的大小。靠近工业市场,既可以理解为靠近最终产品市场,也可以理解为靠近中间产品市场。不同企业集中在一起,可以彼此带来规模经济效益、范围经济效益、知识溢出效益等。
服务业分布的区位因素分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服务业是直接提供服务到用户所在地点,如家政服务、工业设备维护等。企业离用户越近,越可以节省劳动力成本;另一类服务是用户到服务企业提供的地点购买,如商店、电影院、旅游景地、批发市场等。在后一类中,旅游景区比较特殊,因为旅游资源的地理位置决定该项服务提供的空间位置。这类企业虽然不计算消费者的交通成本,但是越靠近用户来源地,经济收入越多。
交通运输地理部分的基本概念: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该部分的难点是分析交通流的影响和影响范围。交通运输方式的改变可以使区域之间联系速度加快,进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例如,医疗救助、灾害物资储备点可以相对减少;环城游憩带范围扩大,可选旅游地增加。但除积极影响外,还有一些消极影响,例如,有些地区成为旅游竞争的阴影区,有些地区的劳动力被吸引到其它地区。哪些地区会受到积极的影响?哪些地区会受到消极的影响?这又是一个划分边界的问题。
四、高中人文地理学的知识脉络
图1 高中人文地理学的知识脉络
图1左侧为高中人文地理学涉及的主要分支,右侧是高中人文地理的基本思维。无论是解释资源环境承载力问题,还是分析产业区位,评价聚落内部结构和地域文化景观特征,都需要具备三种思维能力:第一掌握区域要素“客观”测量或描述;第二掌握区域要素的主观评价;第三了解区域要素的测量特征如何影响 “人口流动意愿”、“资源环境承载力”、“企业经济效益”、“企业社会效益”、“企业环境效益”、景观文化意义承载功能。例如,北上广深是吸纳外来务工人员最多的一线城市,这些城市吸引外来务工人员的客观条件是就业市场、生活成本、城市社会文化环境、城市自然环境等与外来务工人员来源地的条件差异,不同省份外来务工人员对北上广深客观条件的主观感受不同,因此这四个城市吸引劳动力的区域也不同,其作用机制就是推拉理论。又如,在比较各省旅游发展趋势时,人们首先掌握各省景区类型、数量、距离游客来源地的距离(区域要素客观测量);其次调查潜在游客对这些景区的偏好(区域要素主观评价);最后了解区域要素作用机制,有些旅游资源可以吸引多数游客较高的消费支出,因此其旅游产业收入就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