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巴西”图像教学解析

2018-01-24王庆玲山西省晋中市榆次第一中学校030600

地理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亚马孙热带雨林巴西

●王庆玲/山西省晋中市榆次第一中学校(030600)

“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个要素。地图是地理学科特有的“语言”,蕴含着丰富的地理信息,是地理教材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媒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开发图像资源,发挥地图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功能和价值。笔者以七年级《地理》(湘教版下册)“巴西”教学为例,例谈如何利用和开发图像资源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一、以图知地,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1.运用不同尺度的位置图,明确地理位置

区域地理位置决定区域内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进而决定这个区域的人文地理概况。不同的区域地理位置,会使区域内各组成要素的组合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区域地理特征。所以,认识一个大洲、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是区域认知的基础。

对于巴西的地理位置,可先提供给学生三幅地图(见图1、图2、图3)进行观察,要求完成下列问题:①观察图1说出巴西的海陆位置。②在图2中描画出赤道和南回归线,观察巴西所跨的经纬度范围,判断巴西所在的半球位置,说出巴西的纬度位置特点和主要的温度带。③在图3中找出巴西主要的邻国。

图1 巴西在世界中的位置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学生不仅可学会描述国家地理位置的思路和方法,而且认识不同尺度下的巴西,完整地构建巴西的空间位置概念,为分析区域特征奠定基础。此过程也是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和地理视角养成的关键。

图2 巴西地形分布

图3 南美洲国家和地区分布

2.利用多种图表,归纳自然地理特征

不同的区域自然、人文要素也不相同,人地关系的形式和问题也不相同。引导学生比较区域差异,概括区域地理环境特征,是区域地理教学的重点,也是促进学生地理“区域认知”素养养成的重要途径。

巴西的自然地理环境可以分为亚马孙平原和巴西高原两大地理单元,教学中展示图2、图4、图5以及亚马孙平原和巴西高原景观图(图略),让学生比较亚马孙平原和巴西高原的区域差异,思考归纳巴西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见表1)。

图4 巴西气候类型分布

图5 马瑙斯和巴西利亚多年平均气温和降水

学生通过观察图像资料,比较亚马孙平原和巴西高原主要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差异,归纳区域特征,加深了对巴西自然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认识,掌握了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思路和方法,区域认知能力得以提升。

二、以图明理,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1.观察地理分布图,分析地理成因

认知区域,不仅要归纳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还要对其成因进行分析,理清某一区域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在分析过程中引导学生先分析各影响因素对区域某一特征产生的具体影响,然后综合各种因素的影响以理解区域的总体特征,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区域的认知。

例如,在利用图像比较、归纳得出亚马孙平原和巴西高原的差异后,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图2、图4,思考以下问题:①为什么亚马孙平原植被是热带雨林,而巴西高原却是热带草原?②亚马孙河为什么是世界上径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学生通过观察巴西地形、气候分布图,分析得出植被与气候、地形之间的关系,河流与气候、地形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到自然地理要素并非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逐步形成全面、系统地认识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思维品质和能力。

又如,学习“发展迅速的经济”时,要求学生观察教材图8-56“巴西矿产及工农业分布”、图8-59“巴西人口和城市分布”、图2、图4思考以下问题:①在图中找出咖啡与可可的主要分布地区,想一想该地区种植咖啡、可可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是什么?②巴西矿产资源有哪些?有哪些工业部门?巴西工业部门与矿产资源、农产品有何关系?③巴西有哪些工业中心?分布有何特点?为什么?通过以上问题,学生分析巴西工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到巴西工农业生产是发挥区域优势,因地制宜的结果。学生在此过程中也学会了从自然、社会、经济等全面的视角来分析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的成因,从而提升综合思维,加深人地协调观念的理解和认识。

2.借助知识结构图,突出环境整体性

初中生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弱,构建知识网络结构图,可以有效地防止知识的支离破碎,使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能使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更清晰,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本质特征,形成综合思维能力。

表1 亚马孙平原和巴西高原区域差异

本节教材包括 “亚马孙平原与亚马孙河”、“发展迅速的经济”、“人口与城市”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河流、气候等属于自然地理环境,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内容属于人文地理。“亚马孙平原与亚马孙河”是“发展迅速的经济”的基础,它们影响着“人口与城市”的分布。在“巴西”一课教学时,边学边构建知识框架体系(见图6),将原本不可见的思维方法和路径呈现出来,这一可视化过程也是综合思维素养形成的过程。

图6 巴西知识结构

三、以图育德,培养人地协调观

关于“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这一课题,教材以阅读材料呈现,以图文结合方式介绍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生态效益,热带雨林遭到破坏的问题以及巴西政府已采取措施保护热带雨林。可先让学生观察图7、图8,并结合教材阅读材料思考以下问题:①亚马孙热带雨林具有哪些生态效益?②亚马孙热带雨林遭到破坏的原因有哪些?③亚马孙热带雨林遭到破坏后,会给巴西本国及全球带来哪些恶果?

教材中只简单介绍了亚马孙热带雨林的 “地球之肺”功能,没有提及其它生态功能和破坏的原因,如果让学生凭空思考问题难度较大,而且也体会不到目前亚马孙平原的破坏状况。如果先呈现一组图(见图7),让学生观察后思考,不但能启发思维,而且能深刻认识到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巨大生态功能,从而认识到保护热带雨林的重要性,再呈现一组图(见图8),学生通过观察一幅幅触目惊心的图片,深刻地认识到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破坏的原因,也为后面保护热带雨林的措施提供了思路。然后再利用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生态功能启发学生思考雨林破坏会产生的恶果,从而认识到保护热带雨林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空洞地说教,而是利用一组组图像资料冲击学生的视觉,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其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人地协调观念和可持续发展思想。

四、以图激趣,培养地理实践力

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中学地理课程的重要目标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与技能,感悟、分析、理解人地关系的状况。教材图8-61中通过卡通人物之间的对话表达对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不同观点,蕴含着人地协调观,如果对图8-61加以开发和利用,还会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在学生认识到巴西热带雨林的生态功能、破坏后产生的恶果以及原因后,呈现地理卡通图(图略),让学生扮演巴西政府官员、木材公司老板、当地印第安人、沿海低地国家官员、世界环保组织官员、旅行爱好者谈各自的看法,激活学生思维,进而引导学生讨论开发和保护热带雨林的措施。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学生认识到既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也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放弃经济发展,从而辩证地看待经济发展和雨林保护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探讨开发和保护热带雨林的措施,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地理实践力。

图7 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生态功能

图8 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破坏

猜你喜欢

亚马孙热带雨林巴西
热带雨林“斑秃”之谜
Rock paintings in rainforest
亚马孙大火可能加速全球变暖并对生物多样性的发源地造成持久危害
为什么要保护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之虎
巴西战舞
亚马孙雨林探险
走进巴西热带雨林
2014巴西世界杯赛程
何处得清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