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图像导学探析(湘教版)
2018-01-24邢莹莹陕西省西安中学710018
●邢莹莹/陕西省西安中学(710018)
一、课程标准要求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学会运用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有见识、有胸怀、有责任感、有行动力的公民奠定基础。如何在日常教学中贯彻核心素养的培养理念?图像导学就是一种很好的实践方式。地理图表的阅读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图表的分析过程最能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以及区域认知能力。
以湘教版“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为例,本节课课标要求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结合课标要求可知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为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是一定历史时期下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同一区域不同历史时期城市化发展存在时间差异,同一时期不同区域城市化的发展又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城市化的动态变化以及时空差异会让学生的学习存在一定的认知障碍,如何突破?图像导学是极其有效的一种途径。
二、教材图像分析
纵观湘教版教材,从第36~40页分为城市化、城市化动力机制、城市化特点三个模块,主题内容都是以文字形式呈现,图表偏少,共计5幅图,现以5幅图做简单分析(见表1)。
三、图像突破城市化学习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可根据课标要求细化为如下几点(见表2),现就每一模块图表进行解析。
表1 湘教版“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图像系统分析
表2 考纲要求细化分解
★城市化内涵
1.城市化定义
问题引导:
(1)阅读伦郭城市地域扩展(见图1),请思考1801—1981年伦敦发生了什么变化?
图1
(2)阅读图2,思考该区域发生了哪些变化?
图2
设计意图:图1以伦敦市为例让学生读图分析自1801—1981年城市发生的变化,图2以某区域图引导学生分析该区域城市发展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意在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城市化的现象,即对某城市而言意味着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大,对某区域而言意味着城市数量增多、城市等级提升、城市规模大扩大、基础设施完善等,从而借此现象分析变化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口的增多、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产业结构的变化,进而归纳总结城市化的内涵。这样的导入比文字叙述更加直观,伦敦作为城市化起步最早的城市具有非常典型的代表性,而图2则可以示意任意区域的城市化发展过程,具有广泛示意的作用。当然教师也可以将这两幅图换成同类型的学生所在区域的城市发展变化过程图,如上海地区可换成上海市城市发展过程示意图,效果会更好,既可培养学生的图表分析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2.城市化动力机制
问题引导:
图3
(1)分析图3中不同时期各国城市化与人均GDP之间的相关性。
(2)分析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
设计意图:由图可知,人均GDP较高的国家城市化水平也高,由此不难推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推动城市化的根本动力。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村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而城市的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则需要大量劳动力,从而拉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此图表可以分析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图中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导致城市化水平的差异,又为第二部分城市化空间差异埋下伏笔。
★城市化进程时间差异
1.世界城市化进程
图4
问题引导:
(1)据图4分析世界城市化进程一般分为几个阶段?
(2)每个阶段的标志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世界城市化的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城市化刚刚起步,发展速度慢、水平低,该时期一般城市化水平低于30%;中期阶段又称加速发展阶段,该阶段人口和产业活动向城市快速集中,城市化快速发展,但往往由于过度集中出现劳动力过剩、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从而产生郊区城市化现象;当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超过70%,就认为进入到城市化的后期阶段,该时期城市化水平高,但增长速度趋缓,甚至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导致中心城区衰落,之后又会经历再城市化的过程。
2.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
图5
问题引导:
(1)观察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示意图(见图5),有何差异?
(2)这两个阶段城市化水平有何差异?
设计意图:城市化随着时间的变化可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三个阶段又会依次出现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现象,对于学生而言,最容易混淆、最难理解的是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因此,通过上述示意图的对比和问题引导,让学生找出两者的根本区别,即郊区城市化是指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地价上涨,城市病逐渐出现,部分产业活动和人口迁往郊区的现象,此现象依然伴随着农村人口继续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因此,该阶段城市化水平在不断提高。逆城市化是在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由于“城市病”的加重,伴随着周边小城镇以及乡村地区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部分人口和产业活动选择离开城市迁往农村地区的现象,此阶段城市化水平下降。此图的分析一方面攻破难点问题,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意识到,城市化的发展必须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即人地关系的问题。
★城市化进程空间差异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
图6
问题引导:
(1)观察世界城市化水平趋势图(见图6),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有何差异?
(2)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两类国家分别面临什么样的问题?
设计意图:此折线图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城市化水平,直观形象地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差异展现出来。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可知,发达国家由于工业革命早,社会经济水平高,故城市化起步早,目前城市化水平高,发展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现象。发展中国家独立晚,工业革命晚,故城市化起步晚,发展水平低,但目前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出现郊区城市化的现象。通过该折线图,能直观形象地分析城市化的空间发展差异,并深层次分析其原因。
2.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
图7
问题引导:
(1)读图7,分析美国城市化目前处于哪个阶段?
(2)可能会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设计意图:该折线图是在上一图表分析的基础上,具体以美国为例,分析其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及存在问题,并让学生各抒己见,提出应对措施。主要目的是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学会判断在哪个区域,出现了什么问题,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区域认知能力。
3.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
问题引导:
(1)读表3,观察拉美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有何特点?存在什么问题?该如何解决?
表3 世界部分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
(2)观察印度的城市化水平有何特点?存在什么问题?该如何解决?
设计意图:表3通过拉美地区极高的城市化水平与其落后的经济发展形成鲜明对比,从而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为何拉美落后地区城市化水平会如此之高?进而引入拉美地区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虚假城市化问题。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印度出现城市化滞后的原因及其解决措施,培养学生区域认知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中国城市化特点
图8
图9
问题引导:
(1)读图8、图9,分析我国城市化发展有何特点?
(2)我国不同经济地带城市化发展有何差异?
(3)中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是否应该优先发展大城市?
设计意图:这两幅图的解析是作为课堂理论学习的巩固与应用。图8是引导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理论分析我国城市化的特点,即我国城市化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图9是希望通过学生辩论得出,在区域开发过程中应优先发展大城市。
四、小结
本节课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分析以上图表,最终让学生理解城市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城市化的发展过程既有时间差异,又存在空间差异,而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这是对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另一方面,这些图表既有泛式的示意图,又有各类典型的国家和区域城市化示意图,对比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各类国家城市化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则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中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培养的既是学习者又是未来真正参与城市化的建设者,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如何减少“城市病”的出现?都是本节课要渗透的理念,而这恰恰就是地理核心素养中的人地协调。
[1]詹传菊.浅谈高中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举措[J].考试周刊,2017(97):158.
[2]王芳.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初探[J].考试周刊,2017(95):124+140.
[3]徐时强,李颍.运用图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J].考试周刊,2017(9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