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学习环境下高职学生有效学习问题研究

2018-01-23吴峰

校园英语·上旬 2018年13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有效学习高职

【摘要】学生如何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下进行有效学习是近年来高校教学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为促进高职学生有效学习,以公共英语课程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学生英语有效学习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了信息化学习环境下高职学生有效学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高职;有效学习

【作者简介】吴峰(1981.04-),男,汉族,安徽长丰人,硕士,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

一、前言

2012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提出要“大力推进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的意识与能力”。此后,高职院校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其结果对学校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深刻影响。学习方式的变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如获取信息的便捷和碎片化时间的利用,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过度依赖网络环境和电子产品,学习的工具已变成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如何发挥信息化学习环境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已成为高校教学关注的重点。本文以H学院公共英语课程为例,分析在当前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有效学习出现的问题及成因,并尝试找出解决办法。

二、概念界定

1.信息化学习环境。信息化学习环境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相结合后对学习环境产生影响的产物。信息化学习环境是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工具,从而有效促进学习者发展的学习环境。

2.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有效学习。在本文中,“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有效学习”是指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围绕学习内容或问题,积极地通过探究、协作或自主的方式,充分利用学习环境中的资源和工具对信息进行批判性、创新性的加工,最终提升知识与技能水平,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信息化学习环境下学生有效学习问题及成因

本文以H学院大一学生为调查对象,针对公共英语课程学习情况进行问卷调查。H学院系皖北五线城市一所文理兼收高职院校。参与调查学生涵盖6个系部12个班级,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男生328人,女生272人,涉及文科268份、理工科332份。问卷发放和填写由任课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完成。其中有效问卷586份,有效回收率为97.7%。

1.存在问题。

(1) 学习动机不足。学习动机是维持、推动学习向前发展的动力来源。对高职学生而言,他们的英语学习动机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与异化现象,表现为:1)对学习内容无兴趣。公共英语教学内容沿袭高中英语基础知识。73%学生认为其内容无论在知识性、趣味性还是针对性上均无法与网络上的学习视频相比,而且认为无用。2)对学习过程无兴趣。课堂上教师大多采用传统授课方式,有些所谓的信息化教学就是把黑板板书变成PPT,而且很少组织实践性教学活动;课下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自主学习时,又容易产生学习的孤独感,从而难以坚持学习。3)学习心态不端正。由于受虚假广告宣传的影响,“图快求易”的学习心态滋生,即“既想快速的掌握,又想容易的获得”。一旦有了这种学习心理,轻则产生急躁心理,重则自我怀疑,自我否定。

(2)信息化学习策略意识淡薄。调查显示68%学生缺乏信息化学习策略意识和方法。受先前学习经验的影响,24%的学生仍然单纯依靠死记硬背进行机械学习,来自农村的学生表现尤为明显。同时,信息环境下的学习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要求,如信息的搜寻和甄别,以及计算机、智能手机等工具的操作和应用。但是很多学生在此方面表现薄弱,无法在海量的信息中鉴别有价值的信息,妨碍了对信息的深加工,影响最终的学习效果。

(3)学习管理的缺失与不足。高职学生学习的显著特点就是学习管理的缺失。表现为:1)缺乏学习的主体精神。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开放性和交互性,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许多学生仍旧紧随课本和教师,难以达到学习的广度和深度。2)缺失学习计划。丰富多彩的信息化环境使一些学生眼花缭乱。在学习之前就没有针对自身制定合理的计划,学习过程中也不能有效地执行。3)学习过程中自我监控不足。自我监控不足最明显的表现莫过于手机成瘾。根据调查顯示,99.9%学生拥有智能手机,89%学生承认上课使用过手机,但仅有17%学生是为了学习需要使用手机。校园内的“低头族”随处可见,自习课上来自手机社交软件的铃声络绎不绝,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4)作业与考试的抄袭。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使共享资源愈发丰富。网络拓宽了学生的知识来源和范围,不仅使知识的获取更加便捷,也使学生的作业和考试更加“轻松”。问卷调查显示,4%的学生完成作业全靠网络搜索,29%的学生在完成作业时需要网络支持。而且网络上充斥大量的搜题软件,经笔者亲测,课本上90%的作业都可以找得到。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性时期,学习的“自觉”仍需规范,滥用信息搜索,会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会给学习带来严重障碍。考试过程中,也不乏一些学生使用手机作弊,并呈逐年上升态势。搜索代替了思考,大脑让步于网盘,学习变成了搬运,这是非常可悲和可怕的事情。

2.问题产生的原因。

(1)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高职学生基础差,存在着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心理,再加上自我约束不足,学习困难是普遍现象。这种非有效学习状态主要归因于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即学习信心的不足和信息素养的缺失。1)学习信心的不足。一部分学生过去曾有过不成功的学习体验,因而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害怕学习方式的改变会给他们带来再次失败,因此对信息化学习环境产生畏惧、退缩的情感;另一部分学生在心理上还没有完全融入信息化环境,对信息化学习缺乏参与的热情。2)信息化学习策略的缺失。在信息化环境下,学生关注信息的能力、获取信息的方式和处理信息的行为将影响着其学习的方方面面。调查显示96%学生具有信息意识,体会到了信息化学习的优势,但只有58%学生自认能熟练实用信息化学习策略。

(2)学校信息化教学水平的薄弱。“十二五”以来,虽然我国教育信息化取得丰硕成果,但在应用、融合与创新上仍需加强,信息化与教育教学“两张皮”现象仍然存在,广大师生和教育管理者的信息化应用动力有待进一步激发。调查访谈中可以看出,老教师使用多媒体或相关在线课堂的频率要明显低于年青教师;一些教师标榜信息化教学,其实只是用多媒体课件取代粉笔板书,谈何融合;同时,通过教学检查中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使用情况可以看出,教师在创新意识和手段上都需要极大提高。

(3)智能手机和网络游戏的负面影响。智能手机已成为信息化环境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大学生通过手机学习和娱乐已成为普遍现象。调查显示,除了基本的通讯功能,大约89%的学生主要使用手机的娱乐功能,仅有9%的学生利用手机进行学习。通讯功能中,微信、QQ等即时通讯工具开机即在线。娱乐功能中,玩网游占比34%,看视频占比36%,看新闻和小说占比19%。学生手机平均下载38个APP,但80%学生的学习APP不超过2个。网络游戏在大学生中非常流行。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网游本身的趣味性和大学生在网络与现实世界中的心理错位,另一方面则是网游与学习的对比差距。在游戏中,时间的积累和操作的熟练度都可以用数据的形式表现,而在学习中,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则显得尤为漫长且无法明确表现。长时间玩网游导致学生的学习心理变得致急躁、焦虑,乃至回避、放弃学习。

四、对策

1.整合信息化资源,提供学习支持服务。信息化基础设施、学习系统和学习资源是学生有效学习的物质基础。高职院校不必重复建设而转向租用。一方面降低资金投入和维护成本,专心教育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可以灵活按需付费,更有针对性。学习是人的活动,要遵循教育的规律,尊重人的特性,紧紧把握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技术为中心的原则。设备、资源是硬環境,支持服务是软环境,二者缺一不可。学校应打破传统工作职能划分,加强院系和管理机构之间的业务整合,组建信息化教学及学习支持服务团队,提供在线的学习指导、技术指导。支持服务做到实处,学习资源真正得到利用,学生有效学习也就实现了。

2.创新信息化教学模式,促进与课程的深度融合。《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坚持“融合创新、深化应用”的工作原则,广大教师应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学的结合,尤其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创建不受时空限制、交互良好的且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是当前高职信息化教学发展的主要任务。理想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是在信息化技术基础上的资源利用、主题探究和合作学习,做到了与课程的深度融合。近年来流行的微课、慕课等学习方式就是这种“资源利用—主题探究—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典型代表。

3.提升师生信息素养,促进学生自我管理。提高师生信息素养,首先要建设信息素养的培养环境。一方面对教师和教管人员进行包括信息意识的培养、信息技术的运用在内的信息素养培训;另一方面提高教育教学与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并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应用技能。其次要通过开展多种方式的信息交流,为信息素养培养创建了良好的环境氛围。学习管理包括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学习计划的制定,学习策略的选择,学习时间管理和学习质量管理等。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下,学生要充分发挥主体精神,建立完善的自我管理系统,促进有效学习。

4.规范信息化学习工具的使用,创建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文化。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信息化学习工具如果不能规范使用,在必将成为学习的阻碍。课堂禁止使用手机的做法虽然有一定效果,但是割裂了课堂与信息化环境的关系,也未能凸显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和体现教学管理的人文关怀。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也要体现在工具的融合上。例如,H学院与超星公司合作建设网络课程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教师通过手机APP创建课程,组建班级,投放资源,布置作业以及进行点名、考核、评分等教学活动;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都可以使用手机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任务以及进行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又较好的解决了学生滥用手机的问题,同时也形成了初具规模、各有特色的信息化学习文化。学生为了学习的需要组成了学习小组。在小组学习中,积极性提升,合作与竞争交织,分享与反思争鸣,真正而持久的学习就产生了。在信息化的大时代,这种学习文化对学生的终身化学习必将会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OL].http://www.edu.cn/zong_he_870/20120330/t201201330_760603.Shtml,2012-03-30.

[2]吴琼,张养力.云计算视野下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建构[J].继续教育研究,2014(6).

[3]郭绍青.促进教师网络环境下有效学习的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 2010(10):49

[4]陈伟.成人网络学习障碍及其对策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 2008.

[5]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OL].http://www.edu.cn/xxh/focus/zc/201606/t20160621_1417428.shtml,2016-6-21.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环境有效学习高职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文综学科学习方法的中学生视角分析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
小学数学课堂中小组有效学习的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活动效益的方法与策略探讨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科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改革
信息技术环境下审计风险预警方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