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传统建筑修缮技术研究——以汪采白故居修缮为例
2018-01-23张潇胡武晔
张潇 胡武晔
摘要:徽州古民居作为具有地方特色的代表性传统建筑,承载着徽州悠久的历史也是徽文化的载体,饱含先人的智慧。古民居的修缮包括大木构架、屋面、墙体等方面。汪采白故居作为清乾隆时期的徽州古民居,其建筑形制和大木構架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Abstract: As a representative traditional building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Huizhou ancient dwellings bear the long history of Huizhou and the carrier of Huizhou culture, full of the wisdom of ancestors. The restoration of ancient houses includes large timber frames, roofs, walls and so on. Wang Caibai's former residence, as an ancient residence in Huizhou during the Qianlong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has a certain representativeness in its architectural form and large wooden frame, and has a high research value.
关键词:徽州古民居;修缮;大木构架
Key words: ancient dwelling house of Huizhou;repair technology;gallows timber
中图分类号:TU36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34-0148-03
0 引言
黄山地区是徽州文化的发源地,而徽州民居又是徽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古徽州辖一府六县,徽州府所在地即为今天的歙县。汪采白故居作为黄山市歙县世行新农村建设示范项目之一,它的修复对延续徽州古村落风貌,保护传统建筑具有重要意义。徽州古民居是徽州人民赖以生存的居住空间环境,对于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的徽州先民来讲,居住空间的营造,建筑细部的处理十分讲究。
1 汪采白民居概况
1.1 地理区位
汪采白①故居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郑村镇,歙县郑村镇位于歙县城西郊,距县城五公里,北邻富埸镇,西、南与徽州区相毗邻,是国家级著名旅游景点棠樾牌坊群、郑氏宗祠所在地。方圆42平方公里,距县城8公里,距黄山机场30公里,下辖11个行政村,11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6057人,全镇地势平坦,村内、村间水泥、柏油路相连接。皖赣铁路、慈张线穿境而过,丰乐河沿埸田、梅村、向杲、郑村、潭渡村顺势而下,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镇内有堨田、稠墅、潭渡、槐塘、郑村、棠樾等文化古村。
1.2 建筑形制与特征
①布局与选址。汪采白故居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座北朝南略偏东,汪采白故居占地面积约977.96m2。整个结构为全封闭式,除具有浓厚的徽派建筑民宅的一般特色外,在造型和用料上还沿用了明清时期祠堂建筑的流派,既高大宏伟,又豪华大方,其气派榜列西溪四大建筑之首。从西至东可分为西列、中列、东列。每列又分为前、中、后多进,中间以巷子互相连接,布局合理,十分壮观。
②建筑单体概述(图1)。西门厅平面五开间,明间面阔4.04m,两次间面阔均1.6m,西梢间面阔1.05m,东梢间面阔3.75m,进深一界1.76m,为敞开空间。二层面阔、进深同底层一样,楼板距地面高4.28m。
天井宽5.94m纵长0.96m,均为石板铺地,与西门厅地面水平,一圈均有阶沿石围合。中、西廊面阔一开间为 1.54m,进深一界为1.05m。二层面阔、进深同底层一样,楼板距地面高4.28m,东边间面阔3.645m,进深一界 1.76m,为敞开空间。
东门厅平面五开间,明间面阔4.04m,两次间面阔均 1.6m,东梢间面阔1.875m,东边间面阔3.645m,进深一界1.76m,为敞开空间。西前堂、西院落原有构架均已缺失,现为后建东、西单层平房。西二堂平面呈“凹”字型,一进一天井,二层楼,按入口顺序依次为天井、东西两廊、厅堂、东西厢房总面阔10m,总进深8.85m。西后堂平面呈“凹”字型,一进一天井,二层楼,按入口顺序依次为天井、东西两廊、厅堂、东西厢房总面阔10m,总进深8.85m。巷内又分上、下巷,阶梯状,地面依次升高,地面均为石板铺地,其中有门相隔。巷两旁高墙上顶,并盖有瓦。下巷有门通轿厅,上巷有门通横巷。此巷除用作通道外,主要用作防火,不会因屋内一处起火而祸及全局。
东正堂平面呈“回”字型,一~二层建筑,平面依次有门厅、天井及两廊、正堂部分,总面阔7.76m,总进深11.16m。倒厅平面呈“凹”字型,一进一天井,二层楼,按入口顺序依次为天井、南北两廊、厅堂、南北厢房,总面阔11.16m,总进深4.77m。东二堂平面呈“凹”字型,一进一天井,二层楼,按入口顺序依次为天井、东西两廊、厅堂、东西厢房总面阔10.64m,总进深8.3m。前偏厅平面呈“凹”字型,一进一天井,二层楼,按入口顺序依次为天井、东西两廊、厅堂总面阔8.185m,总进深2.06m。东三堂平面呈“凹”字型,一进一天井,二层楼,按入口顺序依次为天井、东西两廊、厅堂、东西厢房总面阔10.64m,总进深8.27m。后偏厅平面呈“凹”字型,一进一天井,二层楼,按入口顺序依次为天井、东西两廊、厅堂总面阔8.27m,总进深2.06m。
2 汪采白故居修缮实施方案
2.1 大木构架
①柱子。10mm≤劈裂裂缝≤30mm时,用干燥旧木條嵌补,用结构胶(改性环氧树脂)粘牢;劈裂裂缝>30mm时,除粘补外还须加铁箍1~2道,宽80~100mm,厚3~4mm;铁箍应嵌入柱内,使其处铁皮与柱外皮平齐;柱根表皮糟朽,深度不超过1/4D②时,防腐烂处理和剔补;柱根糟朽严重,高度不超过1/5H②时,用干燥旧木料墩接,并加铁箍2~3道,宽80~100mm,厚3mm。
②梁、枋。10mm≤劈裂裂缝宽度≤20mm,长不超过1/2L(长度),用干燥旧木条嵌补,用结构胶粘牢,视具体情况确定是否加铁箍;结构胶为改性环氧树脂,根据使用调整配比,区别室内环境及木材的要求:劈裂裂缝宽度>20mm,长、深均深不超过1/4B(宽度),除嵌补外,须加铁箍1~2道,宽50~100mm,厚3~4mm;糟朽深度<30mm时,现场进行防腐处理;糟朽深度>30mm时,视具体情况剔补拼接或更换;拔榫,扁铁连接,厚度4~5mm,长度300~400mm;部分梁枋挠度超标,视具体情况更换或支顶。
③檩。劈裂,同梁枋修缮;拔榫,扁铁连接,厚度4~5mm,长度300~400mm;糟朽深度<30mm时,现场进行防腐处理;糟朽深度>30mm时,视现场情况剔补拼接或更换。
2.2 屋面瓦、屋面木基层
因所有屋面瓦、墙顶盖瓦及立瓦均有破损缺失情况,所以修复施工时需将所有屋面瓦件下卸后添瓦重砌、重摊、重盖。屋面铺瓦时需横向、纵向弹线,从中间往两侧均分,铺摊时可从右侧向左侧一边摊瓦,每垅瓦由檐口向屋脊铺筑。正脊瓦当沟按传统做法以白灰:沙土=4:6的泥灰浆经行砌筑、平实,并将板瓦卧铺垫平后再续做竖瓦正脊,竖脊时必须力求将青瓦置竖直,达到95~100片/m标准要求。望砖屋面做法:木桁条上架铺杉木椽条,椽规格50×60mm,中距200mm。屋面望砖厚20mm,顺屋面横铺于椽条上,再在望砖上铺盖中号青瓦。
2.3 墙体砌筑方法
墙体为空斗墙,砌法:内外两边砌筑双开砖(规格330×150×75mm),铺砖不出头,中灌红泥,两面带线砌筑,砌筑用浆为:刀泥浆。砌筑时应及时撑柱,撑枋带木叶。撑柱:1m至1.2m,撑材:见材满撑。砌筑空斗墙时,砌筑前应先试摆(砖),斗砖顺砌不够整砖时,可加丁砖侧砌。墙高不应有竖向通(同)缝,空斗墙应用整砖砌筑,不得砍凿斗砖。空斗墙砌完后,严禁在墙体上凿砖打洞,墙体上所有大小洞口,应在砌筑时及时留出(设)。空斗墙尺寸和位置偏差超过规范要求时,应拆除重砌或采取补救措施。
2.4 墙体内外粉刷
用过糠筛后的纯石灰粉用水浸泡7-10天,直接粉在墙面上,不找平,不掺纸筋、麻刀。工艺:先将墙淋湿,湿度90%,然后直接用浸透的石灰膏粉墙,外墙工序:一底、二面、三修、四抹、五光、六上蜡,俗称磨光灰;内墙可一底、一面、扫水、刷白即可。墙面清洗:对长以青苔、小草的墙面,人工小心清除小草及青苔,用净水抹布擦拭,最后用干抹布吸湿,保证墙面干燥,不留水渍。
3 结语
徽州古民居的修缮由于其独特的地域性,拥有自己的特点。在我国传统建筑的修缮中北方官式建筑较为系统详尽,而别具一格的徽州传统民居的修缮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该项目的勘察和修复设计,笔者希望能抛砖引玉,为徽州传统建筑修缮略尽薄力。
注释:
①汪采白(1887-1940),名孔祁,字采伯,号澹庵,别号洗桐居士。汪采白其祖父汪宗沂为光绪六年进士。被誉为“生渐师之乡,传渐师之艺”的著名画家汪采白,是西溪汪氏的骄傲,亦是名城歙县的骄傲。
②D为柱径,H为柱高。
注:文中插图均由大木古建设计公司提供.
参考文献:
[1]马经.古建筑木作工程修缮技术分析[J].江西建材,2018 (03):61-65.
[2]祁伟成.中国古代建筑的修缮原则及技术传承[J].建筑, 2011,58(11):27-28.
[3]欧志光.关于古建筑文物修缮与保护问题的几点思考[J].文艺生活,2017(6).
[4]胡振楠.徽州地区古民居建筑形态解析[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9.
[5]徐其文,汤小平,索安勇.中国古典建筑木结构特性的分析研宄[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4):64-67.
[6]柴王斌,赵敏,周绍云.关于古建筑修缮原则的理解与把握[J].价值工程,2010,29(34):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