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出导向法”视野下大学英语语言文化类课程的教学设计与课堂示例
2018-01-23张姝
【摘要】本文以“产出导向法”为理论基础,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学现存的核心问题及改进方向。通过展示校本英语语言文化类课程中的一堂完整章节的教学设计和课堂示例,呈现在“产出导向法”视野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改革的前进方向,为改善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产出导向法;大学英语教学;文化
【作者简介】张姝,西华师范大学。
一、引言
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大学英语》是一门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和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于一体的必修基础课程。因此不難看出,大学英语也是一个糅合听、说、读、写、译等各英语语言技能的整合性实践性教学体系。然而多年来,大学英语教学一直面临着这样的困境:教师在课堂中所授内容多、学生需操练的语言技能多,但其教学课时却被一再压缩;“课文至上”、“讲练铺排”式的讲授导致实践教学中的“学用分离”— 课文讲授被误作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目标,却不是培养大学生们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工具。学生在短暂的学习时间内被动累积来的知识输入实为“惰性”,不能自动转化为产出能力或用于日常交际(文秋芳2014)。
二、“产出导向法”之优势
文秋芳教授提出的“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文中简称POA),是经其反复论证并致力于改革英语专业技能课程的理论体系(文秋芳2008)。2007年,文秋芳教授以Swain的“输出假说”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一个名为“输出驱动假设”的理论原型,并于2013年将其拓展到大学英语教学(文秋芳2013),最终在2014年10月的“第七届中国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上被正式命名为POA。本体系包括三个部分:作为总指导思想的“教学理念”、能支撑整个教学流程的“教学假设”、和将前两者具体展现于课堂中的“教学流程”(含“驱动、促成、评价三个阶段),三者关系如下图(图1)所示:
POA的提出与长达8年的尝试性实践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一条更为科学的发展出路。首先,它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出挑战,倡导“双主”原则,即:让教学目标实现与有效学习的促成同时发生。谁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发挥主导作用不再作为重要的考察标准,教师应关注的是学生能从各个教学环节中学到什么。再者,POA主张将教学中每一项活动与运用紧密相连,这种“学”与“用”无边界融合的方式将极大地改善大学生中“哑巴”英语的现象。同时,POA推行:外语课程不仅要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更要以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的“全人教育”为方向。总之,POA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如若能善加利用,会更直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们的英语产出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
三、教学示例
目前,POA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仍处在发展和完善期。作为一线大学英语教师,笔者也希望在本校学生中对其进行实践尝试,以下则是以笔者所在学校的校本课程为例,呈现一则以POA为理论指导的大学英语语言文化类课程的教学设计与课堂示例。
1.课程简述。针对此本科院校中非英语专业大二学生,我们开设了名为Telling Chinese Stories to the World的通识必修课,每学期4学分共68个学时。课程的开设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并帮助学生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建立文化自信。不同于常规的语言文化课程,我们不是单一的用英语呈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而是将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提升与技能学习融入在文化教学之中。我们将Narration,Illustrations,Description, Comparison & Contrast,Argumentation-classification, Cause & Effect, Definition等多种思维方式与写作策略的教学融入在了各章节的每篇课文之中,以“产出导向法”为课堂教学的理论导向,按照其设定的三个教学流程完成各文化版块的学习与语言产出的延伸,充分实现中国文化学习与英语语言能力提高的深度融合。
2.教学设计。为更加清楚地展示POA在本课程中的运用,我们选取本课程第二章节-儒家思想(Chapter2 Confucianism)中题为《中国孝道之美德》(TextB Chinese Filial Duty)的部分。教师计划使用2课时(40分/课时)完成整个教学。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1)驱动(motivating)。
教师首先引用一外国友人的旅游故事向学生呈现一个他们可能会碰到的跨文化交际场景。因被湖南一孝文化广场的标志建筑及其广场的文化含义所震憾(图2),此外国友人对中国孝文化故事及其文化影响产生了兴趣,表示想要了解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孝道”故事, 并从中体会中国文化中“孝”的重要性。第二环节,经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对子活动”讲述各自版本的“黄香扇枕温衾”的故事(中国二十四孝故事之一);接着,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故事范本,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完整讲述这个故事并不简单。至此,教师讲明今日的教学目标:1.掌握用“叙述法”讲述故事的策略、步骤和要点。2.操练运用“叙述法”和英语语言呈现中国孝道小故事,领略中国孝文化精神。
(2)促成(Enabling)。
第一步,教师用讲授的方式呈现“叙述法”的要点,如其包含的五要素、以时间顺序(或倒/插序)组织故事、保持主要人称及时态的一致等。第二步,将全班学生分为两组,分别讨论并指出范本故事中已经得以体现的“叙述法”要点(图3)和未尽之处(图4)。第三步,采用“多组讨论”的方式练习黄香故事的讲述,每一组学生选取一个发言人,自愿在同学们面前讲述此故事。最后,教师在课堂中展示预录好的黄香故事微课视频;观后,与同学们的版本作对比讨论和交流,进而巩固“叙述法”的思维要点。
(3)评价(Assessing)。
在本课中,产出的“评价”可分为两类:教师在各教学环节中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即时评价”,以及教师对学生各练习后所提交的成果进行的延时评价。学生们在学习了“叙述法”并在课堂操练了黄香故事之后,教师呈现一张只有关键词或提示句的幻灯片,所有信息以“乱序”排列,学生们需先理清各词句间的关系,并按“叙述法”要点组织岳飞故事的基本框架,为最后的口头和书面产出打好基础(图5)。
四、结语
综观以本教学示例为典型的这一整套校本英语语言文化课程,教师以POA为核心指导理念,围绕着培养大学生们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传播中国文化能力的人文性目标为中心,对每一章节的“产出任务的话题”以及“为产出任务服务的输入材料”都进行了认真选择和精心设计。当然,这门自主设计的大学英语课程教材和课件才刚刚投入课堂中使用不久,仍然处于实践尝试和改进完善的阶段。随着POA理念的发展和教师们对POA更深入的了解和使用,在对学生们进行足够的课前“导学”前提下,我们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将得到革新,教学成效也会向前大步推进。
参考文献:
[1]Swain.M.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In G.Cook&B.Seidlhofer.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Studies in Honor of H.G.Widdowson[C].Oxford:OUP,1995:125- 144.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邱琳.“产出导向法”语言促成环节过程化设计研究[J].现代外语,2017(3)386-396.
[4]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和问题驱动假设—论述新世纪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的改革[R].首届全国英语专业院系主任高级论坛论文,上海,2007,5.
[5]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与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改革[J].外语界,2008 (2)2-9.
[6]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思考与建议[J].外语界,2013(6)14-22.
[7]夏纪梅.大学英语教师的外语教育观念、知识、能力、科研现状与进修情况调查结果报告[J].外语界,2002(5)3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