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紧抓核心要素 提高核心素养

2018-01-23谢涛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罗丹含义雕刻

谢涛

一、题型预测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结合江苏省实际情况,从2019年起,江苏省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均作为必考内容。相应的本大题18分的分值也会有所变化,而分值变化会导致题型的变化,预测有可能会向全国卷靠拢,变成三个选择题,或回归到江苏卷原来一个选择题两个问答题的旧模式。

二、语料预测

从近五年的江苏卷考查论述类文本阅读所使用的语料来看,都是关于艺术方面的,2014年的《乾坤草亭》讨论中国绘画艺术,2015年的《罗丹的雕刻》论述雕刻艺术,2016年的《成人不自在》从小说主题说开去,2017年的《从脸谱说起》研究中国戏曲舞台艺术,2018年的《中国建筑的希望》探讨中国建筑艺术。江苏卷的语料与全国卷相比,内容较为浅显。全国卷都是学术论文,内容突出时代性和问题性,与中学生的认知有一定的距离,目的是引领同学们了解我国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和世界发展的前沿问题。近两年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在材料选取、文化传承、价值引领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的亮点,凸显了母语教育在国家人才强国战略中的基础性作用。这一点对江苏的同学复习论述类文本来说,不容忽视。

三、考点预测

先浏览一下近五年的考查内容:

2014年的《乾坤草亭》

(1)请简要说明第三段中“个”的含义。(6分)

(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6分)

(3)请结合对文末“不离亭子,不在亭子”的理解,阐释“乾坤草亭”的内涵。(6分)

2015年的《罗丹的雕刻》

(1)请简要概述第一段的论述层次。(6分)

(2)罗丹给雕刻带来的“根本性的变革”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3)请结合文章,阐释文末“开向生命的窗子”的内涵。(6分)

2016年的《成人不自在》

(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6分)

(2)文中“如来佛的掌心”“緊箍咒”“八十一难”分别意味着什么?(6分)

(3)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西天取经”的寓意。(6分)

2017年的《从脸谱说起》

(1)文中“谱”的含义有哪些?(6分)

(2)请简要归纳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6分)

(3)请结合文章,阐释最后一段中“有规律的自由”的内涵。(6分)

2018年的《中国建筑的希望》

(1)分析文中“兼二者之短的‘低能儿”出现的原因。(6分)

(2)文中“‘国际式新建筑”的内涵是什么?(6分)

(3)中国建筑的希望体现在哪些方面?请联系全文,简要概述。(6分)

可以看出,近年来江苏卷论述类文本阅读形成了这样大致稳定的命题格局:一为层次思路分析题,二为概括整合内容题,三为语句含义理解题。三个考查点每年略有变化,有时含义考查多一点,有时内容整合多一点。

从总体上来说,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三道小题,分别考查“理解句意”“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强化对论述方法、论证方式和批判思维等方面的考查,强化“整体阅读”意识,要求同学们在真正读懂的基础上做出选择,这也必将是未来命题的方向。

四、选择题答题备考指导

(一)句意理解

1.第一步,审好题干。是选出“正确”的选项,还是“不正确”的选项。

2.搜索信息区间。即找到题干、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在原文所处的位置。一般来说,四个选项依文本顺序覆盖全文。需要注意的是,有的题干或选项只是针对某一段落(包括一个句子、一个词)而设,有的选项则是针对几个段落甚至全文而设。为了快速找到对应区域,可以选择选项中某些词作为“关键词”,然后按图索骥。关键词一般应选择重要的且出现频率不高的词语。

3.比照分析。就是迅速将选项与锁定的区间内的相关句子进行比照,看转述后意义是否与原文一致。而要判断出意义是否一致,不能纠结于字句的不一致,要根据文章的整体性原则,将上下文勾连在一起,从文章的主旨出发,与表达目的和表达技巧等联系起来,全面审视作者在相关内容中遣词用语的匠心,正确领会含义。

(二)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1.掌握论述类文本相关文体知识。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是论述类文本的三要素。所谓论点,就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一般来说,一个文本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但是,为了论述得更深刻,更有条理,中心论点之下可以有若干分论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而各分论点之间不能互相矛盾、交叉或包含。论据是用来论证论点的材料,它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当列举多个论据论证一个论点时,论据的排列有一定的顺序,同时也分详略。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类比论证、归谬论证等。掌握这些文体知识是解决该考点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2.梳理文章思路层次。我们在阅读论述类文章时,要注意分析它的论证过程,把握它的行文思路,理清它的结构。具体来说,要辨识观点句与支撑句;要辨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要具体分析全文的论证层次,分析分论点之间的层次关系。

3.确定选项重点,结合所掌握知识判断正误。

(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1.对文本信息进行深加工,进而分析、推断,形成与文本信息不相悖的独立见解。

2.在掌握基本论证结构和手法的基础上,洞悉背后的动机与目的,最终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判断。

3.逻辑推理判断能力是思维能力的一个主要指标,要具备逻辑推理判断能力。

该题部分选项具有推论的性质,想从原文中找出相关表述是很难的,而且有的推论跳到文本以外,有的推论展示的则是文中已有信息间隐含的逻辑关系,有的推论指向文本深层的含义,当然也有些难度较小的推论只是把信息间已有的逻辑关系做变换角度的转述。我们要学会分析推理论点设置是否合理,推论内容是否正确,推论过程是否合乎逻辑。

总体上来说,论述类文本阅读三道小题,考查点不同,方法也不应一样。

五、主观题答题备考指导

因为2015年江苏卷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点较为全面,下面就以之为例,谈一谈备考意见。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

罗丹的雕刻

文/熊秉明

雕刻的发生源自一种人类的崇拜心理,无论是对神秘力的崇拜,对神的崇拜,或者对英雄的崇拜。把神像放在神盒里,把英雄像放在广场的高伟基座上,都表示这一种瞻仰或膜拜的情操。雕刻家把神与英雄的形象具体化。他的创作是社会交给他的任务。所以雕刻家在工作中,虽然有相当的自由,可以发挥个人才华,但是无论在内容上,在形式上,还要首先服从一个社会群体意识长期约定俗成的要求。有时,我们在庙宇装饰、纪念碑细部也看到日常生活的描写,有趣而抒情,然而那是附带的配曲。

罗丹的出现,把雕刻作了根本性的变革,把雕刻受到的外在约束打破。他不从传统的规格、观众的期待去考虑构思,他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作为创造的出发点。雕刻首先是一座艺术品,有其丰富的内容,有它的自足性,然后取得它的社会意义。所以他的作品呈现的时候,一般观众,乃至保守的雕刻家,都不免惊骇,继之以愤怒、嘲讽,而终于接受、欣赏。他一生的作品,从最早期的《塌鼻的人》《青铜时代》,一直到他最晚年的《克列蒙梭》《教皇伯诺亚第十五》都受到这样的遭遇,只不过引起的波澜大小不同而已。

欣赏罗丹毕生的作品,我们也就鸟瞰了人的生命的全景。从婴孩到青春,从成熟到衰老,人间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爱和欲,哭和笑,奋起和疲惫,信念的苏醒,绝望的呼诉……都写在肉体上。

他说“忠于自然”,而在他的手中,人体已经开始扭曲,破裂;他说“尊重传统”,然而他已经把雕刻从纪念碑功能中游离出来。他所做的不是凯旋门,而是“地狱之门”。这是一大转变。凯旋门歌颂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而“地狱之门”上没有英雄。“地狱之门”其实也可以称作“人间之门”,而罗丹所描述的人间固然有鲜美和酣醉,但也弥漫阴影和苦难,烦忧和悲痛,奋起和陨落。罗丹用雕刻自由抒情,捕捉他想象世界中的诸影,诸相。雕刻是他恣意歌唱的语言。在罗丹手中,塑泥变成听话的工具,从此,在他之后的雕刻家可以更大胆地改造人体,更自由地探索尝试,更痛快地设计想象世界中诡奇的形象。现代雕刻从此可能。

说他的雕刻是最雕刻的雕刻是可以的,因为雕刻本身取得意义;说他的雕刻破坏雕刻的定义,已经不是雕刻,也是可以的,因为雕刻不仅具有坚实的三度实体的造型美,而且侵入诗,侵入哲学。说在他的作品里,我们看见雕刻的源起是可以的;说在他的作品里,我们看到雕刻的消亡也是可以的。因为他的雕刻在生命的波瀾中浮现凝定,生命啄破雕刻的外壳又一次诞生。

他说:“在做艺术家之前,先要做一个人。”每天有那么多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从世界的各个角落来到巴黎罗丹美术馆,在他的雕像之间排徊、沉思,因为那些青铜和大理石不只是雕刻,那是,用他自己的话说,“开向生命的窗子”。

1.请简要概述第一段的论述层次。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除2018年外,近五年中有四年对此考点进行了考查。其中,2016年是对整篇文章思路的考查。其余三年则是对文章中某个段落内部思路的考查。那么,如何解答此题呢?首先,要分层。《罗丹的雕刻》第一段总共有六句话,一、二两句讲“崇拜”“膜拜”应该是一层,三、四、五句通过关联词语“所以”“虽然”“但是”可以判断是一层,最后一句通过“有时”“然而”可以认定是另一层。然后,分析每一层所论述的对象,也就是找主语。第一层主要讲雕刻的起源或目的,第二层讲雕刻家的任务,第三层讲特殊情况。弄懂了这两项之后,用通顺的语言组织一下答案就行了。

参考答案:首先,指出雕刻的发生源自人类的崇拜心理。接着,论述雕刻家的创作要服从于约定俗成的社会要求。最后,补充说明雕刻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只是配曲。

方法指津:分析概括论述思路题有两种题型。一是分析概括全文思路题。对于这种题型,首先要从全文出发,由标题入手,抓住全文的文眼句、中心句、总结句和能标志思路、层次的关键词句,大体把握全文思路。论述类文本全文思路大致由引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构成。在分析概括引论时,注意区分提出论点与提出论题的区别。最易失分的是本论部分,一定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做到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本论部分层意概括不准与未把握全文的论述重点有很大关系。有些同学会抓住文中某个重点进行放大,以致脱离了全文论述重点。比如2016年高考江苏卷《成人不自在》中概括论述思路题,有不少同学根据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自在”概括为“借孙悟空分别从社会关系、生存空间及生命更替角度阐明自在”,好像中间文字在阐释“自在”这一核心概念似的。其实,他们并没有扣住全文重心“成人不自在”及其寓意,弄偏了重心。因此,概括中间层次的层意,不能仅仅把中心句或其他关键句摘出来,还要把它们纳入、整合到全文的论述中心(重点)中去。二是分析概括局部段落的论述思路。对于这种题型,最好先标出句数,拎出中心句、过渡句或总结句,再细致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找出每一层论述的对象及内容,最后归纳层次和层意。其实,无论哪种题型,最主要的是认真仔细地阅读原文,尤其要善于从论点、论证和论据的核心要素角度把握文本。答题除了要使用好序数词外,还要注意用语不要太空泛,诸如“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之类,最好把关键词语写进答案中。有的层次思路题还要注意论证方法术语的使用,如“然后举××例子”“将××与××对比,证明××(论点)”等。

2.罗丹给雕刻带来的“根本性的变革”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试题解析:首先找到“根本性的变革”在文中的位置,然后判断答案所在区域。这一句出现在第二段段首。按常理,答案应该在这句话之后。问题是“之后”应该“后”到哪里?这就要我们对文章的层次进行划分。通过层次划分,确定答案所在区域是2~4段。接下来在每一段中找相应的答案,如果没有明显的观点句、概括句、评价句、总结句等,就要结合中心和不同句式的不同作用来整合答案。比如第2段,首先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可分为两层:“所以他的作品”句之前为议论,之后为描述。需要概括的内容应该在议论部分。而该议论部分有一句否定句“他不从”,这一句可以排除;还有一句讲的是“雕刻首先”怎么样,而不是罗丹怎么样,也可排除。剩下的只有“把雕刻受到的外在约束打破”和“他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作为创造的出发点”,比较这两句,前一句较为抽象,读者不易理解,经过权衡,我们应该选择第二句作为答案。第3段的中心句比较明显,但需要整合。“欣赏罗丹毕生的作品,我们也就鸟瞰了人的生命的全景”,我们能鸟瞰全景,也就说明罗丹的作品包含着人生的全景。最难概括的是第四段。这一段有一些比喻句和形象化的句子,比如“纪念碑”“凯旋门”“地狱之门”以及“鲜美和酣醉”“恣意歌唱”“听话”等,这些句子可以先忽略不计。如此,直接评价罗丹雕刻的句子只有“自由抒情”了。实际上,这一句是可以作为答案的。但命题者所给答案是从“在他之后的雕刻家可以更大胆地改造人体,更自由地探索尝试,更痛快地设计想象世界中诡奇的形象”中推理出来的,因为这句话的主语不是罗丹或罗丹的雕刻,同学们很容易忽略。但反过来想想,罗丹之后的雕刻家可以大胆地这样做,原因在哪里?是向谁学的?这样一想,答案不言而喻。这一题最大的问题是在题干中“方面”这个上位词。所谓的上位词,就是把一些散见的信息放在一起,用一个能涵盖这些信息的词语,这个词语叫“上位词”。如何确定上位词呢?一是从文中找,文中有时会出现这个词;二是靠自己思考、推敲来确定。

参考答案:在雕刻观念上,罗丹是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为出发点进行创作;在雕刻内容上,罗丹的雕刻体现人的生命全景;在雕刻形式上,突破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段,大胆改造人体,恣意表现生命,自由表达想象中的诡奇形象。

方法指津:最基本的方法是提取关键词句,就是根据题目指向,在一定的范围内,找出相应的词或短语,稍加整合,给出答案。此法的关键是筛选准确、不漏要点。一个文段中的关键词句往往在段落的开头,或段落的起始句或终结句。有时也比较分散,需要我们对照题干要求,找出重要的文字信息,如内涵丰富的词语、中心句、过渡句、有指代性含义的代词、提示性词语等。在此基础上认真思考,整合答案时保持概念的一致性,有时还需要保持段落之间逻辑关系的一致性。其次是准确切分层次。此法运用广泛,且能保证概括准确,不漏要点,前提是对所给文段细读,要依据论述对象准确切分层次,切分好层次后再运用提取关键词句、祛除修饰语等方法来进行概括。再者要学会转换。从文中摘录出来的词句有时不能直接拿来答题,需要转换。比如要把形象性词语转换成陈述性词语。原文是被动式,答题时可能需要轉换为主动式,或者相反;原文的否定说法和假设语气要变为正面、肯定说法和肯定语气。

3.请结合文章,阐释文末“开向生命的窗子”的内涵。

试题解析:解答此题,先要弄清什么是“内涵”。这个词与“概念”有关。概念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就是指这个概念的含义,换句话说这道试题考查的就是句子的含义。“开向生命的窗子”是一个形象化的语句(比喻句),联系上下文完整表述应为:“‘那些青铜和大理石是‘开向生命的窗子。”“那些青铜和大理石”代指罗丹的雕刻作品,“窗子”比喻观察外界的通道;同时这一“窗子”是开向“生命”的,说明我们观察的对象是“生命”。这样,问题指向就明朗了:是在问“为什么说罗丹雕刻作品是人们观察‘生命这一对象的‘窗子?”依据题目中“结合文章”的要求,这些启示又不能脱离文本内容,实际就是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依据第5段中“说在他的作品里,我们看见雕刻的源起是可以的”这句话和第1段、第3段内容,可以得出第一点;依据第5段“说在他的作品里,我们看到雕刻的消亡也是可以的。因为他的雕刻在生命的波澜中浮现凝定,生命啄破雕刻的外壳又一次诞生”和第6段中“那些青铜和大理石不只是雕刻”这两句话,可得出第二点;依据第5段“说他的雕刻破坏雕刻的定义,已经不是雕刻,也是可以的,因为雕刻不仅具有坚实的三度实体的造型美,而且侵入诗,侵入哲学”和第6段“他说:‘在做艺术家之前,先要做一个人”,可以得出第三点;依据第6段内容,可以得出第四点。

参考答案:雕刻开启了以生命为表现内容的历史;雕刻成为人们思考生命的载体;雕刻呈现了罗丹对生命的思考与想象;雕刻带给艺术家们以创作的启示。

方法指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一般多指言语的隐含信息,而不是字面的意思,命题者常常选取的重要语句包括:短小但含义丰富的语句,与文章中心、作者思想感情有极大关系的语句,在文章结构上有着重要作用的语句。正确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要能根据词语、句子的具体语境、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来综合概括。我们在答题过程中有时会出现照抄原文、望文生义、概括片面等失误,就是因为不能结合语境从整体上去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并加以准确概括。或者没有明白文章的主旨或作者的情感而望文生义。对词句含义的考查,主要是对词句在特定语境中的特定含义的理解。而理解词句的基本意,是理解词句特殊语境意的基础。要准确无误地理解词语、句子的含义,就必须要记住“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篇不离旨”的原则。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就是说在理解词语含义时,不能离开具体的句子和语段去理解。因为词句除了有基本意外,还有特定的语境意,做题时要根据语境来理解。某一重要句子的意思可能在它前面或后面的句子中便可以找到充分的解释,如对这些句子进行重点分析,就很容易得到答案。有的重要语句仅靠上下文难以理解其含义,还需要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加以理解。

猜你喜欢

罗丹含义雕刻
《四居室平面图》
雕刻树叶
罗丹手稿
雕刻时光
每个袋子里总有坏土豆
Significance of Conflict Talk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e Analysis of Silence in Conflict Talk with Face Theory
雕刻时光
鼹鼠牌游乐场
汉代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