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应用技术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2018-01-23沈宪文

中国市场 2018年2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互联网+互联网

沈宪文

[摘 要]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呈现出了课程设置单一、师资团队单薄、教学资源局促等问题,建议通过设计筛选式课程体系、跨专业组建教师团队、设置模块化教学体系、构建创业信息共享平台等方式进行完善。

[关键词]“互联网+”;应用技术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

[DOI]10.13939/j.cnki.zgsc.2018.02.217

2010年5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该意见中明确指出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国家进步的教学理念,对于提升国人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随后,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鼓励高校借助大数据平台推行创新创业教育,这一系列动作意味着创业型经济体系的到来。

1 “互联网+”与创新创业教育

“互联网+”是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将传统行业与互联网平台进行连接,打造新兴经济形态,促进创业型经济体系的发展。目前,业内不少学者对于 “互联网+”有着过于片面的理解,将“互联网+”等同为“+互联网”,认为所谓的“互联网+”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发展传统行业。而实际上,“互联网+”更应该被理解为一种思维方式,它是一种建立在大数据平台上的资源整合思维。当“互联网+”思维融入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时,体现出的是一种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模式。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不同,它涉及大量专业知识的融合和交叉。所以,在设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及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必须采用融合性思维,不拘泥于高校内部的教育资源,将视角延展到整个社会中的企业、科研机构、政府等各个领域,通过社会资源的整合,保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应用技术型大学与综合型大学及科研型大学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其人才培养的目标更倾向于学生创新能力、操作能力、应用能力的沉淀与提升。因此,“互联网+”的时代为应用技术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无限曙光。

2 “互联网+”背景下应用技术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由于创新创业认识的模糊和关键信息的不对称等原因也存在课程体系不合理、师资队伍质量不高、教学联盟形式化等诸多问题。

2.1 课程体系略显单薄

目前,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在建设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仍然处于被动状态,很多课程的开设,甚至基地的建设和导师的引入均是在教育部的指挥和命令之下推行,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缺乏主动的思考。现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主要是由以“创业基础”为代表的公共基础课程和毕业前集中式的创业实训组成。

2.2 师资团队良莠不齐

教育部和人社部曾多次组织高校相关教师进行学习,但教师的学习质量差距较大,同样一门课不同教学效果的情况相对普遍。教师团队的良莠不齐也直接影响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连续性和实际效果。

2.3 教学联盟流于形式

很多大学的创新创业教学联盟表面上非常完整,甚至近乎“完美”,但实际上校外联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很多校外教学伙伴,如工商行政管理局或税务局对于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贡献仅限于一学年一次的讲座,且部分高校创新创业合作企业只是完成了教育合作的“挂牌”仪式,而无实质性的工作,教学联盟流于形式的问题比较突出。

2.4 创业氛围不够成熟

应用技术型大学可以定位为社会人才的订制工厂,其人才培养的要求是适用性、实用性和时效性。而创新创业能力本身就是一种操作性技能,正是应用技术型大学人才培养的重点之一。但是,目前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整体的创业氛围并不明显,从领导到专业教师再到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甚至校外的各类教育合作伙伴,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都存在各种的疑惑,以至于很多工作浮于表面,很多政策虽然制定但未落地。學校领导的担忧,专业教师的疑惑,创投组织的猜忌,使得整个创业氛围呈现出“虚假的繁荣”。归根结底,应用技术型大学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这种尴尬是因为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不清晰和关键信息的不对称。

3 “互联网+”背景下应用技术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完善建议

根据目前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家经济、社会、政治、科技等环境的具体情况,对创新创业教育提出如下完善建议。

3.1 设置筛选式课程体系

针对应用技术型大学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过于单一的问题,建议尝试设计阶段式、推进式、筛选式课程体系,具体结构如下图所示。

在构思应用技术型大学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授课对象的成长特点和信息接收特性进行阶段性、推进性设计。大一阶段应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创新思维训练”之类的课程,对学生进行头脑的“预热”。同时聘请企业界代表或大学生创业典型进行经验的分享和信息的传递,保证学生对于创业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大二阶段应面向学生开设“创业基础”课程,同时组建创业论坛,维持学生对于创业的热情和信息的持续性。大三阶段需开设“创业管理”“商业模式”“项目价值”“市场营销”“路演技巧”等创新创业类选修课程,同时,鼓励学生参加“互联网+”“双创”“三创”等创新创业类竞赛,增长见识,拓展视野。大四阶段主要任务是创业模拟和项目孵化,而且此时针对的已经不再是全体学生,而是经历过层层筛选的创业苗子。创新创业课程的整体结构应该呈现阶梯状,前期以公选为主,讲座为辅,后期以专修为主,模拟为辅,不做大众化培养,只做精英化塑造。

3.2 跨领域培养创业导师

目前,应用技术型大学创新创业教师团队主要是以经济管理专业教师、思想政治辅导员、就业指导部门教师和校外导师为主,这样的团队看似合理,但是在实际教学操作中是存在问题的。这种团队的专业性是以经济管理为主,缺少非商科专业的支撑,从创业项目的挖掘和落地的角度讲是存在欠缺的。所以,应用技术型大学应该尝试跨专业组建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在学校经济管理以外的各个专业抽选1~2名具有创新意识的专业教师填充到创新创业教师团队之中,构建包含商科专业教师、非商科专业教师、就业指导教师、学生管理人员、政府部门职员、企业代表、创业代表等多元素的更为饱满的创业导师团队。endprint

3.3 推行创业模块化教学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其效果不可能在短期之内得以展现。所以,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者必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即在推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目标,而后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模块化课程,再根据课程的内容选择方法和教师,最后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后续跟踪指导。总之,应用技术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整个流程应该包括前期学习调查与设计,中期学习指导和后期学习跟进三个环节。在整个过程中,要集结教育战略联盟,结合联盟伙伴的资源优势进行教育任务的分工,保证每个单位向学生传递的都是他们最擅长的内容。例如,创业认知的环节直接交给大学生创业典型,让大学生创业者以经验分享的方式明确学生创业认知;创业项目评估的环节交给创投组织,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接收最实际的内容;企业登记注册则交给地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税务局,保证学生学习到最“新鲜”的政策和制度。虽然这种模块化教学的落地难度很大,但却是可以在根本上解决创新创业教育实效不足的问题的方法,值得应用技术型大学进行尝试。

3.4 打造理智化创业环境

目前,社会各界对于创新创业的认识存在严重的两级分化现象,有的学者认为一味地鼓励大学生创业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另有一些学者则认为创新创业是给学生开启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学生可以通过这样一种尝试发现自己生命里更多种的可能。社会各界人士之所以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截然不同的两种看法,主要是因为我国还没有构建出一个客观、理性、智能的创业环境。社会各界人士、各类组织接收到的有关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信息非常有限,自然就会根据各自的理解进行猜测,甚至妄下定论。所以,应用技术型大学可以尝试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信息共享平台,平台中可包括“创业课程”“创客风采”“创业资讯”“创业政策”“竞赛信息”“创投要闻”等多类信息,平台信息要及时更新,保证大学生、专业教师、校外导师等各类人群均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创业资讯,只有做到了信息对称化才能避免认知上的偏差。

4 结 论

大学生创新创业是一种社会发展趋势,也是构建创业型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应用技术型大学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务必以人才培养目标为起点,以培养目标确定教学内容,以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导师,切忌操之过急。大学生创新创业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生活状态,对于高校而言,选择合适的方法和途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才是努力的方面和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史进玲.“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 [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3).

[2] 贾晶.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模式研究——基于美国创业教育的启示 [J].当代经济,2015(28).

[3] 兰晓晟.应用技术型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途径研究 [J].赤峰学院学报,2016(2).

[4] 徐葳.应用技术型高校创业教育的策略探究 [J].教育教學,2014(11).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教育互联网+互联网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