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2018-01-23吉科利

新西部下半月 2017年12期
关键词:基本特点考评对分课堂

【摘 要】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师生交流互动,改变教师“独角戏”角色,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大学英语教学应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注重课堂组织、设计和考评,以期有效促进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大学英语;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基本特点;组织;考评

2014年复旦大学教授张学新提出新理论“对分课堂”,希望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心”的课堂教学,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改变教师的“独角戏”模式,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复旦大学已完成了对分课堂的首轮试点教学,其研究結果证明:对分课堂能有效改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有显著作用。“对分课堂”在课堂上可以灵活使用,并且获得了较高的认可度,随后,被推广至全国各高校。

“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教师摆脱满堂灌,只用一部分时间讲授课程,另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分组讨论。在授课和学生内化之间有了桥梁,课堂讨论可以加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师生交流。实施过程的关键是讲授后一周的时间(根据情况调整)再进行讨论学习,学生在这两个过程之中进行自主性学习,完成内化。在大学英语中应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英语教学有极大的改革。在英语课堂上,教师不再从头到尾自导自演,而是留给学生时间和机会,让他们用英语交流探讨,不再只做听众,而是主动参与课堂。对分课堂会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提升学生学习参与度,老师回归到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的正确定位上。学生有机会同老师交流,老师也可以随时参与讨论,师生互动交流的机会增多,对英语语言的学习有重要作用,可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可改善学生“哑巴”英语的状态,可促进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大学英语“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将会改变传统式英语教学,在解决几大难问题方面(学生不做课前预习,课堂不积极参与,课后不认真做作业)会有重大突破。

一、大学英语“对分课堂”的基本特点

1、改变传统式教学—从“独角戏”到“引导者”

由于传统教学理论忽略学生的认知感受和课堂的参与性,过分强调和维护教师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师生之间缺乏沟通,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目前,本校大学英语教学也如出一辙,由于课时量有限,平均每两周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和任务,大部分教师采取“独角戏”式讲授方法。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双方缺乏沟通与交流,教学效果不太理想:一方面,学生被老师 “牵着走” 思维不活跃,时间长了会觉得枯燥乏味,容易疲劳;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得不到学生的回应,课堂气氛沉闷,教师的情绪也会受影响,不利于教学水平得发挥,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校大部分教师所带班级学生人数是64人,采用大班上课的方式,学生在课堂上练习的机会少之又少,学生缺少实践,教师不容易掌握学生学习薄弱的环节。并且学生因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但目前“一刀切”的教育方式很难满足因材施教。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综合能力,实施针对性教学,可以将学生分组,进行引导,因材施教。

在大学英语传统课堂上,教师从头至尾进行详细的讲解,学生只是听众而已,被动接受所教的英语,没有参与的机会。对分课堂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学生分组讨论之前教师留下的难点问题,教师不再唱“独角戏”,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引导帮助各小组,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加深和升华;学生需要为讨论做准备,就会认真做作业和课前预习,这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分出难点,让学生进行课下准备,下次上课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让教学具有针对性,提高教学效果。针对性体现在:教师在巡回课堂讨论时,关注到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难点,可及时有针对性的讲解,使课堂教学效果加强。同时给学生充分实践的机会,英语学习需要不断地练习“听”“说”“读”“写”“译”,学生在对分课堂上互相交流讨论教师布置的作业,很大程度上督促了学生课外实践的完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几个问题是:学生不做课前预习,课堂不积极参与,课后不认真做作业;对分课堂的学生讨论环节,促进了学生必须做课前预习,积极参与课堂,课后按时认真完成作业。并且,对分课堂注重整个学习过程,有相应的考核制度,学生不能仅仅重视期中和期末成绩,而是需要整个学期都积极参与。

3、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大英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目前,大学英语传统教学在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自觉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分课堂可以满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学生为了在讨论环节展示自己的观点,他们会课后自主查阅资料,独立思考问题,小组内成员相互交换各自发现的知识点,逐渐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意识。在自主学习环节,学生为了完成内化,会主动思考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加强。

二、大学英语“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1、大学英语“对分课堂”组织的方法

先把班级学生分组,按照笔者之前两学期的实践经验,按照学生所在宿舍分组比较合理,同宿舍的学生分在一组,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讨论交流。如64人的班级可以分到8-10组,选出组长组织协调课下学习。

每次上完课,教师留出作业(按照笔者前2学期的实践经验,一般留2-3个问题),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第二次上课时,教师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讨论,不局限在组内,可进行全班范围内讨论,每组有代表发言阐述观点(发言的学生在组内轮流进行)。经过一系列的学习:教师讲授重点,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查阅资料,课堂再次讨论,这些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真正完成了内化。

2、研究思路

以大学英语阅读教程第3册第1单元Changes in the Way we live和第2单元Civil-Rights Heroes为例阐述研究思路、方法和时间安排。二年级英语阅读的课时量为:3课时阅读/周+2课时听力/2周。按照大纲要求,每2周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endprint

第一周 第1节:教师讲授课程概论

第2节:教师讲授Unit 1 Text A重点词汇,句子结构,语法等

学生课后阅读Text A,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

第3节:学生分组讨论上节所学重点(教师给出具体讨论问题)

第4节:教师继续讲授Unit 1 Text A,在讨论基础上补充内容

学生课后完成Text A课后作业

第二周 第1节:学生分组讨论作业中难点

第2节:教师讲授课后作业,总结Unit 1所有内容, 学生课后完成下一单元的预习及背景查阅作业

第三周 第1节:学生分组讨论展示所查阅背景资料

第2节:教师讲授Unit 2 Text A重点词汇,句子结构,语法等

学生课后阅读Text A,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

第3节:学生分组讨论上节所学重点(教师给出具体讨论问题)

第4节:教师继續讲授Unit 2 Text A,在讨论基础上补充内容

学生课后完成Text A课后作业

第四周 第1节:学生分组讨论作业中难点

第2节:教师讲授课后作业,总结Unit 2所有内容

学生课后完成下一单元的预习及背景查阅作业

………………………………………………………………………………………

依次类推,每周第一节学生讨论,第二节教师讲授,师生对分课堂时间。

注:教师根据当堂效果,可适当调整讨论时间,讲授和讨论不一定5:5,也可以是6:4或者8:2。刚开始实施时,如若效果欠佳,可回归讲授课程模式,鼓励学生大胆积极参与;如若当堂讨论效果好,学生积极性很高,也可适当延长讨论时间。

3、考评方法

目前,大学英语对学生的考核分为三部分: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本校的考核比例基本是20%,20%和60%。很多学生平时不积极上课,或不按时完成作业,但只参加期中和期末考试,考试前突击复习,总评成绩勉强过关。实施对分课堂,可以让学生注重长期学习过程,避免临时抱佛脚现象。对分课堂可以把考核分为三个部分:平时成绩(强调每节课学生的参与)25%,Report25%,和期末50%。强调平时成绩,给学生学习公平性,同时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每一学期学习6个单元,做五次Report,用PPT展示,每次5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期末成绩比例减少,可避免单一的成绩定论。

三、结语

大学英语“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传统式英语教学有新的启示,在解决几大难问题方面(学生不做课前预习,课堂不积极参与,课后不认真做作业)会有重大突破,在促进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提高方面有重要意义。对分课堂虽然可操作性很强,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会有一些难以忽略的问题,比如难于预测和监督学生的作业实际完成情况。总之,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 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5-10.

[2] 杨淑萍,王德伟,张丽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师生角色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8(5)653-658.

【作者简介】

吉科利(1982-)女,陕西咸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文化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基本特点考评对分课堂
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抗战时期我军军事法制建设的基本特点
陈洪绶木刻版画中的“文人画”研究
浅谈信息化平台背景下“对分课堂”的教学意义及思考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电影史课程中的应用
人力资源绩效考评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谈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电力企业效能监察作用发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