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公平思想探讨
2018-01-23左柏州
【摘 要】 文章分析了马克思公平思想的基本内容,认为,从经济公平角度出发,就是要消除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的公平分配,要在行为主体与对象间构建起平等关系,从道德公平角度出发,其最终落脚点在于人类自由与解放。并阐述了马克思对蒲鲁东永恒公平观、拉萨尔公平分配观的批判。
【关键词】 马克思;公平思想;批判性思考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演变历史中,公平是亘古不变的追求目标,受到了思想家与政治家的关注。阅读马克思的著作文本,可以发现马克思将毕生心血用于探索共产主义理论研究,公平是其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按需分配”原则实际上是对公平主义的最好诠释。在新时代,对马克思公平思想的内涵进行分析,对于全面构建和谐社会来说,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一、马克思公平思想的基本内容
公平是一种主观性的评价尺度,是对现实经济关系与评价主体利益之间关系的反映,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反映,马克思公平思想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要基于公平差别之上,借助于一定的尺度将差别控制在最低限度。但由于个体条件、意志观念等不尽相同,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别,因而,要保证尺度与标准的一致,以相同的视角衡量问题。第二,公平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直接受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影响。上层建筑建立于经济基础之上,离开了历史与经济基础,公平关系的构建则无从谈起。但在人类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社会背景、社会性质、经济状况等情况都存在较大差别,公平思想的内涵也随之发生变化。
马克思认为,公平是对现实经济关系与评价主体利益之间关系的反映,公平理念已融入到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也会对社会发展起到一定的反作用。基于这种理念之上,马克思的公平思想包括经济公平、道德公平两个方面。从经济公平角度出发,就是要消除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的公平分配,要在行为主体与对象间构建起平等关系,将公平理论渗透到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从内涵来看,马克思经济公平思想的精髓就是公平分配,他明确表示,这一目标的实现必将充满了荆棘与坎坷,现在人们倡导的公平只是一种表象,生产资料私有制存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就无从谈起,按劳分配只是有效过度。
马克思大胆地提出了共产主义设想,他义正辞严地强调,要想早日实现共产主义,就要立足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分配制度,并通过实践加以完善。简言之,彻底消除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实现经济公平的核心与根本,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按需分配才可能实现。
从道德公平角度出发,其最终落脚点在于人类自由与解放。从内涵来看,公平隶属于伦理与政治学范畴,尽管当前道德公平学说并没有深入人心,但这却是马克思公平思想中的精髓,具有较高的研究意义。发展道德公平,要基于生产方式发展之上,强调了解放与自由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追求目标。所谓道德公平,實质上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权利与义务的平等,充分体现出对人格的尊重。追求人格尊严,于人类个体、于社会来说,都具有深远的意义。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为自然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物质保证;其次要构建起和谐人际关系,每个人都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要以公平之心对待他人。
综上所述,马克思公平思想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完美诠释,经济公平、社会公平、道德公平是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就是自由与解放,对这一理论进行深入探究,与现阶段我国所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共享发展理念相匹配,将发挥出重要的启示作用。
二、马克思的公平思想的批判性思考
马克思在批判“永恒公平观”、“公平分配观”等观点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真知灼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公平价值追求。
1、永恒公平观
“永恒公平观”是由法国经济学家蒲鲁东提出的,强调了要将正义视作一切事物的原则,马克思对这种观点进行反驳时,先明确强调了公平观并非唯物主义范畴,是辩证发展的,能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人类的主要观念,会因为社会变迁、历史进步而产生变化。在马克思看来,不同的社会背景会产生不同的公平观,但每种公平观在其所处的环境中,都具有较强的合理性,但这种合理性并非一成不变,与生产关系间的联系较为密切。以此为前提,马克思又对蒲鲁东“平等是唯一准绳”的观念进行了批判,认为这种观点存在着主观唯心主义之嫌,过于抽象。马克思认为,社会上所有不公平、不平等现象的存在,都可以找到其根源,抽象的永恒平等不能作为衡量社会进步与否的唯一标准,而应该从生产力发展程度、经济建设情况、政治文化领域的成就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判。
2、公平分配观
“不折不扣的公平分配观”是由德国机会主义代表人拉萨尔提出的,马克思在对这种观点进行批判过程中,明确指出不能用“不折不扣”这一词语来对社会总产品进行解释,先要扣除一部分,将剩余部分用于消费,还要从中抽取调整基金。对于拉萨尔的“公平分配”,马克思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不同阶级与个人都会立足于个人感受来选择公平的标准,都片面地认为自己选择的标准最具公平性,因此,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制定出截然不同的公平标准。以此为前提,马克思提出了“按劳分配”、“按需分配”的概念,认为在实现共产主义过程中,先要遵循“按劳分配”的原则,以劳动量作为分配标准,这种分配方法并没有真正体现出完全公平,会受到劳动者能力、态度的影响,只是体现出形式平等,却没有实现内容平等。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公正公平,只能生存于共产主义社会背景下。
在对其他观点进行批判过程中,马克思理论日臻成熟,他立场鲜明地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明确指出消除剥削才能实现人类真正的公平与平等,这是人类社会建设的最终落脚点。因此,马克思公平思想具有明显的批判性特征,是以揭示人类发展规律为前提,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症结与主要矛盾,详细阐述了社会发展规律,强调了共产主义是社会变迁、历史发展的必然。
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最主要的精神内涵,公平正义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是每个社会成员以积极稳定的状态投入到生产劳动活动中的先决条件,唯有如此,才会有效提升劳动效率。反之,当个体收入的差距过于悬殊,劳动与收入不成正比例,劳动者心理预期无法实现,势必会引起强烈的心理落差,无法发挥出个人潜能,劳动效率无法提升。深入探究社会公平正义,对促进社会稳定繁荣、维护人格尊严、完善保障体系来说,意义深远而重大。
【参考文献】
[1] 丁颖.马克思的公平观及其当代价值[D].扬州大学,2015.
[2] 赵海洋.马克思正义思想及其当代观照[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4.
[3] 危微.马克思恩格斯公平思想及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D].东北林业大学,2014.
[4] 江胜珍.论马克思的公平思想[D].中南大学,2012.
[5] 江胜珍.马克思公平思想研究[M].中南大学出版社,2012.
[6] 陈传胜.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正义观研究[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7] 汪盛玉.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论[M].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左柏州(1982.02-)男,贵州贵阳人,法学硕士,贵州理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