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现状与对策分析

2018-01-23邵捷寇建新仲崇利

新西部下半月 2017年12期
关键词:培养现状改进对策高校

邵捷+寇建新+仲崇利

【摘 要】 针对目前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现状,改进对策主要是:构建分级培养格局,不断扩大培训规模;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真正贯彻马克思主义精神;不断拓宽培养载体,实行全面育人培养模式;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实际生活中应当发挥模范和带头作用

【关键词】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现状;改进对策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作为中国第一个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就招收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支持者和骨干力量,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中央积极招收有志青年,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上的启蒙教育,毛泽东同志特别重视青年学生正确的政治观点的形成,要求青年要做到“又红又专”,邓小平同志提出,要把广大的青年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江泽明同志强调,青年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风尚教育、法纪教育各个方面,胡锦涛同志提出,希望在广大的青年中培养一大批坚定地马克思主义者。习近平同志强调,增强青年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不断增进对党的信赖、信念、信心。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党从始至终,一直在坚定地推进对青年人的马克思主义培养。

一、目前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现状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是应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考验的需要,是共青团履行自身根本职责的需要,是引导广大青年健康成长的需要。当前,是团中央“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启动的第十年,“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的重点培养对象包括三部分群体,即:大学生骨干,共青团员和青年知识分子;并且有针对性的对各个群体度身定做了合适的培养方案和模式,目的在于在廣大青年中着力培养造就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的马克思主义者,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各级各地的共青团组织大力贯彻党中央的相关精神,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目前,大学生中的优秀干部培养已经有条不紊的在进行,根据实际情况将其分为三个级别来进行,即:全国、省、高校;形成了系统、专业、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还能够对大学生起到影响作用,大范围的辐射了整个大学校园,引导更多的大学生要求进步追求自我的实现和超越。大学生党员的人数在稳健增长,大学生骨干的培养在各个高校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各国经济的节节攀升,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做到坚持本心,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者需要思索的问题,对于高校来说,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也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应当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培养出来的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的新青年必须适应社会对人才提出的高要求,即:基础知识过硬、扎实,能力突出,素质高;因此,青年马克思主义的培养也应该因时而动,顺势而为,在培养人才方面做出相应的创新和变动。

二、加强对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的对策

1、构建分级培养格局,不断扩大培训规模

在现有的基础上,构建分级培养格局,不断扩大培训规模。在大学校园内,将学生中,也包括大一的新生,挑选出思想端正,信仰坚定,坚信中国共产党的并且在学习方面,个人的性方面,个人技能方面有出色表现的,要求进步的学生,吸纳进入青年马克思主义的培养模式中来,不断地扩大培训的规模和影响力度。并且建立合理长期的“人才梯队” 制度,避免了优秀生源的流失和促使梯度的形成,保证青年马克思主义的培养成果源源不断,越来越好,成为更加合理完善的体系。

2、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真正贯彻马克思主义精神

把马克思主义精神贯彻到是实际生活中,让马克思主义指导工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中,要不断地引导青年深入实际,深入社会,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展现理论对实际生活的重要指导意义,进一步加深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同,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在不断的工作和学习中,更深层次的加深其对我国的历史和国庆的了解,认识到我们党筚路蓝缕的光辉征程,从而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的紧密结合,早日成为一位知行合一的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

3、不断拓宽培养载体,实行全面育人培养模式

在当前的科学技术下,青年马克思主义的培养不应当再拘泥于既有的宣传方式,更应该运用新的媒介走出去,让更多的新青年了解到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作用和意义,当然,我们应当做好每一次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作,保证培养计划的科学性、长期性、实效性和计划性。

4、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实际生活中应当发挥模范和带头作用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实际生活中应当发挥模范和带头作用,对于大学生能起到正面的、正确的示范作用和先锋带头人作用,让马克思主义在大学校园中的学习蔚然成风。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并不能够一蹴而就,它需要不断地坚持与完善,这就意味着我们要为之付出更多的心血和辛劳,才能让高校对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蒸蒸日上,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输送更多的有用人才,同时也引导着更多的大学生学习先进,摆正自己的态度,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正确的价值取向,通过不断地坚持,成为社会主义可靠的接班人,高校也应当不断加强自身的建设,,切实做好党员的监督和培训工作,不断的创新工作方法,发掘更多的优秀青年加入到马克思主义学习的阵营中来,团结一心为了社会主义建设,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十几亿人的中国梦而不断努力,奉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延龄,李娟.新形势下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意义之我见[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3.

[2] 辛立章,周国桥,邓雪梅.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效途径——以项目化运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J].成人教育,2010.01.

[3] 黄力之.马克思主义文化价值对现代性危机的回应[A].马克思主义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9.

[4] 陈慧珠,杨文强.创业教育:培养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创业人才[A];“职业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研讨会暨第十三次职业教育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

[5] 范大水.邓小平同志是新时期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N].黄山日报,2007.

[6] 黄志鹏.“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在高职院校中的实施现状和创新发展路径探析——基于广东部分高职院校的问卷调查.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

[7] 黄馥丽.高职院校推进“青马工程”深化和创新的路径研究——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探索,2016.

【作者简介】

邵 捷(1983-)男,汉族,吉林长春人,长春工业大学法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

猜你喜欢

培养现状改进对策高校
浅谈初中英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财会人才培养的现存问题及改革建议
法庭速录技能的培养现状及前景研究
我国城市社区服务存在的问题与改进
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学生班委干部管理及培养研究
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与改进对策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