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的大小之辨
2018-01-23郑文婷
郑文婷
千古名篇《逍遥游》中有一个寓言故事:有鸟焉,其名为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却遭到斥鷃的嘲笑:“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斥鷃飞不过数丈,自以为是极好的飞行,不能想象翱翔万里,更想不到鹏要飞到哪里去。庄子称之为“小大之辨”,内中蕴含大与小的辨识与选择,千百年来引人深思。许多管理者十分推崇老子的“无为而治”,何为可为,何为不可为,才是考验管理者的大智慧。无为而治并不等于毫无作为,而是实现“抓大放小”,做到“抽身大计”。此外,优秀的管理者要懂得适当给自己留出一片清静无为的思考空间。
大事有为,小事无为
老子说过:“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管理者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需要做到大事有为,小事无为。只有善于在小事上“无为”,才能在大事上更好地“有为”。何为大事?何为小事?但凡关系到发展方向、基础条件、重要决策、核心资源、关键流程等内容,具有雪中送炭功效的事情,就是管理者应该重视的大事;而涉及细枝末节,仅仅起锦上添花效果的事情,则是可以不予考虑或暂且搁置一边的小事。
毛泽东同志曾说,“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一切谋划、决议、命令、批示等等,都属于‘出主意一类。使这一切主意之实行,必须团结干部,推动他们去做,属于‘用干部一类。”
聪明的管理者是不会因为琐事干扰而分心的。对于任何一个组织而言,关键问题永远都是少数,而如何在一大堆的问题中找出关键问题或问题的核心节点,是管理者的必备素质。学会抓大放小,工作效率就高,工作效果就好;而不会抓大放小,则只有苦劳,而没有功劳。
通用电气前CEO杰克·韦尔奇总结出这样的管理经验:“我整天没有做几件事,但有一件事是做不完的,那就是规划未来。”他甚至明确地提出:“管得少,就是管得好。”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之后,管理者应清楚自己的定位,你们是教练员,而不是运动员,应该致力于出谋划策,而不是冲锋陷阵;你们是导演,而不是演员,要让不同的员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而不是要事事亲力亲为。
日本管理学者占部都美把拘泥于小事的管理者分成五种类型,其一,身为领导岗位却喜欢插手秘书职责的事务员型;其二,沉迷于各种会议、认为开会能解决一切问题的会议型;其三,喜好参加各种盛大的场面、热衷于迎来送往的礼仪型;其四,热衷于权力之争、派系斗争的政治斗争型;其五,逢人便提当年勇、沉溺于过去之辉煌的回顾型。
某咨询公司在对2000名员工的调查中显示,有75%的管理者像保姆一样,兢兢业业地“守护”着自己的下属。在这些公司中都存在一个共性问题,最敬业的员工是领导。网卡了,领导马上联系维修公司;新员工要接受培训了,领导马上去会场给员工打气;业务员要谈业务了,领导马上帮助业务员编写话述。弄得自己的员工永远没有机会成长。领导自己也是分身乏术,精力和体力每况愈下。
相关研究表明,在一家典型的公司中,高层管理者平均每个月用于讨论战略问题的时间只有3个小时,即使如此,这3个小时的时间也难以得到充分运用,讨论漫无边际,无法形成有效的决策。
但这并不意味着,管理者每天的日子过得很悠闲,许多人每天都在超负荷地工作,片刻不得空闲。但正所谓“当局者迷”,超负荷工作的管理者反而容易迷失方向。因此,柳传志反复強调要“站出画外看画”。
大事清楚,小事糊涂
资源稀缺是人类必须面对的现实,如何使资源尤其是优秀的资源达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是值得思考的。经济学关注的是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管理学关注的是一个组织的资源配置问题。管理者应该建立有效的甄别机制,基于资源稀缺的客观事实,确定哪些事情值得做并且应该做。企业战略方向的确定和坚持,意味着企业在抓住机会的同时,抵御住了诱惑;管理者不去做某些事情,是因为他希望把另外一些事情做得更好。忙与乱经常是相伴而生的,忙得过头了,往往容易出乱了。只有在大事面前思路清晰,小事面前难得糊涂,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守住理智。
北宋名臣吕端,在太宗、真宗两朝为相,后人对他的评价是:“吕端大事不糊涂。”据《宋史》记载,在立吕端为相前,太宗赵光义曾与当时的宰相吕蒙正商议,吕蒙正认为吕端为人糊涂,不能任用为相。原来,吕端曾任蔡州知州,虽然将一个经历旱灾、水灾和蝗祸的百业凋敝之地治理成远近闻名的粮仓,但却传说他在蔡州常饮“状元红”,因不胜酒力,往往伏案酣睡,鼾声不绝。太宗的回答是“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心用其为相。
吕端担任宰相之后,果然不负重托,屡屡在大是大非面前表现得非常有己见。为相之后,吕端担心具有同样声望的名臣寇准心中不平,便奏请太宗,让身居参知政事的寇准与他同到政事堂议事,得到太宗的应允,理性地处理了同事之间的关系。
另外一件不糊涂的事,叛军李继迁的母亲被宋朝军队抓获,太宗想杀掉她,以示惩戒。吕端立即上奏太宗:如果杀了李继迁的母亲,将更加坚定了他的反叛之心,不如将他的母亲妥善安置赡养,以便招降李继迁;即使他不降,其母的生死系于官军之手,也好牵制他。太宗听罢连声称好。后来,李继迁的母亲病死在延州,李继迁不顾性命前来奔丧,被俘后其子纳款请命,一场暴乱就此得以平息。
管理者应该向吕端学习,对原则性的问题要有准则,当仁不让,而对不关乎原则的小事情,则不必太过较真。但可惜的是,许多管理者就是因为太精明,眼里揉不得一粒沙子,结果,过于斤斤计较的脾性不仅破坏了整个企业的氛围,而且让管理者自身也疲惫不堪。当然,并不是说管理者要对小事放任不管,而是要判断事情的轻重缓急程度而定,做好时间管理。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管理者一方面受到时间、精力、资源的限制,应该抽身谋大计;另一方面,细节决定成败,可能因为一个小小的疏忽而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endprint
张瑞敏说过,什么叫做不简单?能够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叫做不容易?大家公认的非常容易的事情,非常认真地做好它,叫做不容易。成功的企业与失败的企业之间的差距,往往是从一个小小的分野开始的。而海尔集团的崛起,正是从“不许在车间内大小便”这样最基本、最简单的细节开始,经由6S管理、OEC管理这样的细节管理而逐渐得以实现的。
以英国糖果和饮料业巨头——吉百利史威士公司为例,公司只是对高层会议做了两项很小的改动:第一,要求所有的会议材料至少在开会前5天分发给所有的与会人员,让他们能尽早熟悉相关会议的内容;第二,在会议材料上加了一个标准的封面,注明会议的目的是分享信息还是实施决策,从而为标明需要决策的议题留出更多的时间,大大提高了决策的质量和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人、一些企业不关注细节,致使执行力非常弱的同时,另一些人、一些企业却陷入了对细节关注过度的怪圈。过度关注细节,很容易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因此管理者要对细节有效地区分。那么,什么才是构成企业的关键性细节呢?从丙吉问牛的典故中,管理者可以很好地体会到关键性细节的真正内涵。
《汉书》中记载,汉宣帝时期,丙吉担任丞相。一次寻访时看见有人聚众打架,他头都不抬,匆匆走过,当看到路上拉车的牛在吐舌头喘粗气,却急忙走过去查看。随从非常不解,就问丙吉,为什么有人聚众打架这样的大事你不过问,一头牛异样你却这么关心呢?丙吉回答:“有人打架看似大事,但是有巡城的专人会去处理,不会有更大的危害,而牲畜异常,往往预示着两个潜伏在小问题背后的大问题:牛生病了,动物生病可能意味着有大的瘟疫要流行;牛喘粗气,可能也意味着他们感知到了未来的天气,今年可能会大旱。几个人打架和瘟疫肆虐、粮食减产绝收,你说哪个是大事呢?”
不愧为一代名相,他分得清楚什么是看似重要却并不重要的大事,什么是看似不重要却非常重要的小事。在如今的企业管理工作中,每天纷繁复杂的事物太多,如果我们不能有效辨别过滤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大事小事,又怎么有更多的精力去做好该做的事呢?
德鲁克说过,战略家要在所获信息的广度和深度之间做出某种权衡。他就像一只在捉兔子的鹰,鹰必须飞得足够高,才能以广阔的视野发现猎物,同时它又必须飞得足够低,以便看清细节,瞄准目标并进行攻击。
找准关键性细节,战略和细节之间就不再相互割裂。在企业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那些重要性很高、绩效却反而很糟糕的细节就构成关键性细点,应该成为管理者关注的重点。在管理者的工作日历中,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不畏浮云遮望眼,不为蝇头小利羁绊,不为小恩小惠纠结,不为一时名利阻滞,当是管理者应有的小大之“辨”。不謀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成就大我,才有大作为。身为管理者,不可不摈弃“小”,不可不涵养“大”。 责编/齐向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