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祖诒的“高尚教育”理念新论
2018-01-23张毅
张毅
【摘 要】 本文认为我国著名教育家丁祖诒提出的“高尚教育”理念是一种信仰,这是教育理想的核心问题。高尚教育是一种实践,这是教育路线的关键问题。高尚教育是一种美好的感情,这是教育价值的终极问题。高尚教育是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创东方哈佛梦想、复兴中国儒家传统民学精神三种信仰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 丁祖诒;民办教育;高尚教育
2011年,中国著名民办教育家丁祖诒提出了“高尚教育”理念,在当下中国教育特别是民办教育的实践中高尚教育理念的意义重大,是关乎教育理想与信仰、教育路线与实践、教育感情与价值的本质问题。
一、高尚教育理念与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事业本质是高尚的。“高尚”天然是教育事业者的信仰。这种信仰的内涵在不同时代、国家、民族、办学者那里表现出不同形式。在践行“中国梦”的历史时期,高尚教育是社会主义办学者毫不动摇的信仰。
1、丁祖诒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办学之路就是践行高尚教育理念者的信仰
高尚教育正是这一信仰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当代教育界对于教育理想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毛泽东1957年提出“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和目标,[1] 1982年的《宪法》规定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2]
但是,在改革开放形势下,教育改革过程中高层次的定位不够明晰。高等教育出现管理方式行政化,学科设置同质化,办学思路功利化。这导致举办教育的终极目的在功利、庸俗、直接利益化的一端和高尚无私、具有远大理想的终极关怀精神一端之间游离。丁祖诒提出“高尚教育”的理念,给当今教育注释了一种崇高的信仰。有许多办学者从理念上就偏离了社会主义办学宗旨,追求短期利益,把教育庸俗化、产业化,甚至一些政策导向也存在这种倾向。丁祖诒认为高尚教育首先是政策的高尚,包括宏观教育政策和学校办学具体政策的上下统一。作为国民的公益性事业,教育过度产业化扭曲了教育观,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产业化更令人担忧。丁祖诒把握教育理想的核心问题,呼吁教育回归高尚,回归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2、高尚教育理念注重实践,体现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中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贯注重实践,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更是强调实践。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观的实质和核心。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更是充分地体现了重视实践的社会主义教育观。高尚教育的理念一面引领民办教育事业往精神的最高处走,一面又从“最高处”与“最低处”环形般地衔接起来,走到最基层的教职员工、学生群众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来,将信仰与实践高度统一起来。丁祖诒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实践,就是一部践行高尚教育理念的历史。丁祖诒率先在全国的民办高校中建立起正式的党委组织。党从政治上指导民办教育事业实践,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践行高尚教育的创新模式。
3、高尚教育理念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上表现出一种大爱情怀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直接体现为能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就代表了广大学生和教职工的利益,服务于广大师生群众。丁祖诒创办的学校无私地为国家和人民积累起十多亿校产,不以盈利为目的,就是对祖国、对广大学子的深深的爱。丁祖诒,25年里把数十万高考落榜生潜在的学习力、生产力解放出来,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和家庭的顶梁柱、半边天,体现的正是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的本质和优越性,正是社会主义大关爱的体现。
二、 高尚教育理念与创东方哈佛理想
高尚教育理念的路线很注重实干。高尚教育理念在未提出之前,丁祖怡就已经义无反顾地、自觉地走在高尚教育之路上。實践出真知,在实践过程中经过了理论化地自觉提炼,形成了高尚教育理念。这一理念的实践就履行在追梦“东方哈佛”的路上。
1、丁祖诒提出“创东方哈佛”的远大目标
高尚教育就是“创东方哈佛”的追梦者们坚定的信仰。上世纪80年代末期,“创东方哈佛”的宏伟目标提出后,遭到各类人等的嘲笑、质疑。然而,正是这种嘲笑、质疑却恰恰反证了这一口号提出者的智慧。当国人在世界面前妄自菲薄、缺乏自信的年代,丁祖诒在高等教育领域高喊出令人热血沸腾、大长志气的豪情,使人感到敬佩、感到舒畅。这是中国人不认输、不服输的骨气,是崇高的精神灯塔。哈佛大学是美国高等教育的精神灯塔,该校代表的是美利坚文明中最高尚的文化制度。创建东方的哈佛,也必然包含建立高尚的精神之所,倡导中国高等教育走向高尚,回归高尚。“创东方哈佛”,赢得了有识之士的认可和称赞。这个伟大的目标,不断鞭策着人们一往无前,逼近梦想。
2、创东方哈佛的梦想是一条必须注重实践的路
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是中华民族近现代以来最伟大的中国梦。丁祖诒也有一个中国梦,为中华民族创办一所自己的“哈佛大学”,在教育领域中走到世界的前列。中国梦必然是在踏实的步履中一步一步实现的。他率领西译人从一开始就埋头苦干,务实进取。民办教育事业初创时无人赞助、投资,更无人拨款。丁祖诒将冷眼化为务实进取的最大动力,开源节流,艰苦奋斗,不欠一分外债,仅靠学生学费的滚动,一步步为国家积累了十数亿的资产。为了心中的东方哈佛,在高尚教育理念的指引下,他和西安翻译学院健步前行时的每一次落脚都重重地震响大地,来不得半点虚假轻浮。
3、高尚教育理念是“创东方哈佛”的豪情壮志催生出的一份美好感情
这份感情凝结为一个“爱”字。怀有远大的教育理想的“东方哈佛”更要以大爱的情怀关照莘莘学子;要把教育事业不断地提升到理想之境。营造爱的环境,传递爱的真情,是任何一所大学最基本的立校之德。丁祖诒情系学子,视生如子,爱校如家。为了维护学生的利益和身体健康,丁祖诒自掏腰包、亲自品尝食堂饭菜的好坏,超市的缺斤短两,严厉处罚不法业者;学校的严格管理开始不为多数学生理解,丁祖诒语重心长地说,严格管理是我们的另一种爱,到了这里就要好好学习,要知道父辈的艰辛。一位名叫左右的聋哑学生,以顽强的毅力取得高考的优异成绩,然而却因政策被阻挡在大学校门之外,丁祖诒特招他入学,圆了这位聋哑人的大学梦。高尚教育理念的这份“让无助者有助,让有志者成才,让奋进者辉煌”的大爱情怀鼓舞了太多青年学子。endprint
三、高尚教育理念与儒家教育理念
高尚教育理念具有极高的情感价值。它是一份充满爱的美好感情,散发着源自儒家传统理想的仁者之爱。
1、丁祖诒在上世纪80年代重开中国传统民办教育之路,上追孔门先贤的教育理想和模式
“高尚教育”理念与儒家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君子的教育目的高度契合。孔子说,君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3]应当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尚教育理念注重从教与学两方面提升道德情操的终极追求。朱熹“明人伦”,王阳明“致良知”,都强调高尚的教育者培养高尚的人才,其教育者首先当有君子之风,其心怀天下的责任感与义务感要统一在高尚的德行之中。尤其在义利问题上,针对当时民办教育界“怀利忘义”的现象,丁祖诒高尚教育理念坚持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性办学方向与此如出一辙,犹如穿越时空的历史回响。
2、注重实践是复兴中国儒家传统民学事业的必然要求,更是儒家本身倡导的力行意识与实践品格
高尚教育理念承传了儒家良好的传统。贪图安逸,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是“士”之耻辱,就不配为君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通往理想之路是艰难的,然而为士者,既知其难,就要迎难而上,甚而成就“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大义精神。对于高尚教育的追求也是“重任”、“远道”。丁祖诒和他的民办教育事业以儒家志士的坚韧品格践行着这一理想,始终“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高尚教育理念注重实践的精神,还反映在“读书、做人”的校训中,读书的目的是做人。儒家的君子与士要“修身”以“内圣”,强调通过学习、读书、思考来提高修养。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荀子说“学,不可以已”,通过不断地学习、思考和实践,自省其身,以挺立“内圣”的道德人格,做一名堂堂正正的人,这也正是高尚教育实践所追求的人才观。
3、止于至善,就是一种大爱的情怀
儒家经典《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就是一种大爱的情怀。培养人才的最高境界即在于此。没有大爱,则没有坚韧的毅力、无限的勇气去一直求索到至善、至高之处。孔子办学坚持“有教无类”。孔子招收学生不分出身阶层、善恶智愚。“有教无类”就是要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满足广大平民受教育的愿望,扩大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密切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当年的公办大学把一大批有志青年挡在求知的大门之外时,丁祖诒提出让数万学子感动不已的“第二个希望工程”。他深情地说到,高考落榜生就像烧了七八十度的水,如果给他们添上一把柴,让他们在民办高校里继续深造,他们就有希望成为有用之才。这一理念直追孔子打破官府之学、有教无类、教育平等的思想,正是儒家心怀天下苍生的责任感与“民本”思想的再现。
四、结语
高尚教育是一种信仰,高尚教育理念是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创东方哈佛梦想、复兴中国儒家传统民学精神三种信仰的有机统一。高尚教育是一种实践,高尚教育的注重实践的精神内涵,高度把握了社会主义实践观和创东方哈佛梦想的实践性要求,并且直追儒家教育注重實践的精神。高尚教育是一种美好的感情,高尚教育理念以爱的方式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创东方哈佛梦想、复兴儒家民学传统三种信仰中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
[2] 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
[3] 论语·述而.
【作者简介】
张 毅(1983-)男,山西翼城人,文学硕士,西安翻译学院文学院文学系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西文化与文学比较、影视文学、终南文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