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不同类型史料常用切入方式
2018-01-23王鑫
王鑫
[摘 要]历史高考的主观题基本以史料分析题为主,这就要求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突出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史料的分析并不是没有规律可循的,教师如果能够针对不同类型的史料进行具体分析,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从容应对。常见的史料有史实性史料、观点评价型史料、图片型史料、对比型史料组等几种类型,根据其不同特点应采用不同的切入策略。
[关键词]史料教学;史论结合;史料分类;切入方式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36-0032-02
史料在现今的历史教学和高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了解史料的类型,剖析史料的分析角度,可以帮助学生读懂、读透史料,提高自我分析史料、独立思考的能力。高考史料解析题提供的史料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史实性史料、观点评价型史料、图片型史料、对比型史料组等。本文就对每种史料类型常用的切入方式进行简要的探讨。
一、史实性史料
史实性史料指的是,以文字形式,对某一具体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具体行为,进行客观阐述的一种史料类型。其最大特点是客观陈述,无主观态度。例如,天津2013年高考第12题:“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樊树志《国史概要》”这段材料仅仅是客观地对西汉初年的政治制度进行史实性的介绍,不含作者的主观评价,是一则史实性史料。
对于史实性史料,可以通过抓取关键词定位考点范围,联系该考点的知识网络,归纳概括材料核心信息。以上则材料为例,首先抓取关键词。材料当中,“刘邦、皇帝、三公九卿、郡、县”等都是关键信息点。其次通过关键词,定位考点。人物“刘邦”说明时间是西汉初年;“皇帝、三公九卿、郡县”指的是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所以迅速定位考点是西汉时期的政治制度。接下来,回忆知识网络,为答题作准备。西汉时期中央的政治制度有哪些,地方的政治制度有哪些,产生背景如何等等,这些知识在脑海里调取好,随时备用。最后概括分析材料。此段材料说明,西汉初年中央實行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地方上存在郡县制。进一步思考,西汉初年的政治制度源于秦朝,汉承秦制。通过这样的切入方式,将材料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便于学生做整体的把握。
二、观点评价型史料
观点评价型史料包括历史人物的言论观点、人物对于历史事件的评价、学者观点性结论等。其最大特点是具有人为的主观判断和态度。例如:“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用其人。——李鸿章”这是李鸿章对当时中国与西方社会的认识,属于观点评价型史料。
对于观点评价型史料,可以通过概括观点内容,定位考点。应结合时代背景、人物阶级属性、主观目的等,分析观点的成因、影响等,并结合不同的历史观,多角度评价该观点。以上则材料为例,首先概括材料观点。李鸿章认为中国的政治军事制度优于西方,但中国火器不如西方,主张只学习西方火器的制造方法。进一步概括,可以看到两个层面。第一层面,要向西方学习;第二层面,只学习西方火器。其次,定位考点。材料提到李鸿章,提到西方技术,可以定位到洋务运动这一考点,并回忆知识网络,此观点就是中体西用。接下来,分析该观点。从时代背景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地主阶级有识之士试图救亡图存,这是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原因。从阶级属性看,李鸿章等人只看到西方技术的先进,没有看到封建制度的落后,说明地主阶级的局限性。从主观目的来看,李鸿章学习西方技术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通过立体的分析,可以对该观点做出评价:洋务派的主张并不顺应历史潮流,仅仅学习西方技术不能实现救亡图存,但从近代史观来看,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三、图片型史料
图片型史料可以分为两种:图画型和数据表格型。历史照片、历史漫画、特定的图标甚至图片广告等,都属于图画型。以数据呈现的各种柱状图、饼状图、表格等,都属于数据表格型。
针对图画型史料,要充分发掘图片信息和图片配文,定位时间以及所涉及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具体分析。我们看一个例子。
右图是一幅题为《日本的泥脚》(1938年)的漫画。导致画中情形的重要因素有( )
①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 ②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 ③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顽强抗战 ④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有力牵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结合漫画配文定位考点,可知所述事件是抗日战争。漫画反映了日本陷入中国的泥潭,说明中国军民的抗战牵制了日军大量军力,使其不能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于其他战场。而中国的抗战主要由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组成。所以正确答案是C。
针对数据表格型史料,要注意观察概括数据的变化趋势、不同数据之间的数学关系,然后进一步挖掘数据信息,分析某种变化趋势或者某种数量关系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影响等。我们看一个例子。
下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全面抗战运输物资的需要
B.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该表格反映从1928~1935年期间中国轮船数目的变化。从变化趋势来看,中国的船只数目、船只吨位不断增加。从年份与船只的数量、吨位的数学关系来看,船只数量与吨位逐年增加,并且增速平稳。进一步分析原因,从时间看,1928~1935年属于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提出“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A是抗战时期,时间不符;B属于国民政府初年,时间不符;D是抗战结束后,时间不符。此题为选择题,难度下降,若设置为主观题,学生要能通过上述分析,就可得出此阶段经济发展的原因。endprint
四、对比型史料组
所谓对比型史料组,是以上类型史料,以对比的形式出现,比如同一历史事件不同观点的对比、图表数据对比等等。对于这种对比,核心思路是寻找异同,并且概括总结形成异同的原因。对比型史料组可以分为横向对比与纵向对比。我们来看一则例子。
材料一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朱熹
材料二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李贽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朱熹和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李贽的思想说明什么问题?
纵向对比常常是不同时期的人物,对同一历史对象有不同的认识。这则例子,是朱熹与李贽对于孔子思想地位与作用的对比,属于纵向对比。在这类对比之中,要关注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在上述材料当中,朱熹认为“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李贽认为“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具有很明显的区别。朱熹主张应当尊崇圣人之言,不能改变;李贽认为,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在这里要注意的是,分析观点的不同,最好将两者观点是什么分别说出来,不要概括起来回答。比如本题有学生回答“朱熹与李贽對待孔子的态度不同”。对于这样的答案,肯定是不能拿到全分的,因为不够具体,没有将各自的态度说清楚。接下来进一步思考,李贽是明末清初人,当时经济上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政治上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封建制度趋于衰弱,思想上的控制也逐渐加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李贽的思想是反正统的。而当时的正统思想,正是宋明理学,所以我们可以说,李贽的思想是对宋明理学的挑战和怀疑。
我们再来看一则例子。
从1640年到1840年,在200年中,西方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与此相比,同一时间里的中国却景物依旧:成千上万胼手胝足、辗转沟壑的小农背负着一代一代歌讴唐虞盛世、高谈名物考据或性心理义的士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在鸦片战争前的两个多世纪里,中西文明发展的本质差异是什么。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横向对比通常是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历史对象之间的对比。这则例子,对比鸦片战争前200年的中国与西方,是对比同一时期两个不同地区,属于横向对比。横向对比常常需要重视的是不同历史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在上述材料中,“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说明的是工业革命开展之后,西方的社会状况。而反观中国,“成千上万胼手胝足、辗转沟壑的小农……”仍然是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所以,对比很明显,两者的本质差异是,西方正向工业文明迈进,而中国仍处于落后的封建农耕文明。进一步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要结合当时两国不同的社会环境来看。西方,政治上,已经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经济上,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生产力也迅速发展;思想上,由重商主义逐渐发展到自由主义,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中国,政治上,封建专制统治强化;经济上,小农经济占主导,并且推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这样,通过分析两国的社会环境,便能得出造成两国之间差异的原因。
总之,高考当中,史料的类型众多,本文就几种常见的史料作简单的探讨,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些分析史料的思路,减少遇到史料时,一头雾水、无从下笔的尴尬。对于史料充分的理解分析,还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当中,多思考,多总结。
(责任编辑 袁 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