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小题大做”
——基于数学抽象能力培养的例题设计与教学

2018-01-23沈志勇

中学数学杂志 2018年2期
关键词:平方根负数变式

数学抽象包含数学概念、命题、方法和体系的抽象,是重要的数学核心素养,在数学课堂例题教学中合理地设计数学抽象活动,积累数学抽象活动经验,这是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的必然要求,也是追求数学育人的必然要求.但是目前课堂教学“三多三少:学生做得多,思考得少;现成资料多,自主设计少;教师讲得多,提炼得少”的现象较为普遍.一些公开课上培养核心素养的环节被认为是不可复制的.这样的矛盾如何破解?我们不妨“小题大做”,即从课堂例题教学设计的小处入手,在培养核心素养的大处立意.

一、概念性例题“小题大做”,用充分的数学过程完成概念的抽象

“学生做得多,思考得少”在概念教学中尤为突出,概念的形成和同化不是一两句话的问题,更不能用做题来替代,只有在充分的数学经历之后的数学抽象才是有价值的、高质量的概念抽象.在概念教学中,应精心设计例题,带领学生从具体问题出发,抽象出一类数学现象的共同属性或本质属性,从而形成数学概念,并通过表达、判断、应用等多种途径,完成知识迁移、误区矫正,使最关键的“数学抽象”找到强有力的过程支撑,让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在递进问题的探索中得到发展,思维在逐层探究中得以丰富.

案例1:在浙教版七上“3.1平方根”这节课中,在给出已知正方形边长求面积、已知正方形面积求边长的一些实例的基础上,与学生共同概括出平方根定义以后,教师给出:

生1:我认为49的平方根是±7.

师:用规范的格式来叙述.

生1:因为±7的平方等于49,所以49的平方根是±7.

师:0的平方根呢?

生2:0乘以任何数都得0,0乘以0也得0.

师:这个答案不怎么行.

生3:因为±0的平方等于0,所以0的平方根是0.

生4:不对,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师:0的前面不加性质符号.

师:刚才我们从互逆运算的角度,先进行平方运算,再逆过来进行开平方运算.这里我有几个问题:(1)一个正数有几个平方根?它们有怎样的数量关系?(2)0的平方根是什么?(3)负数有几个平方根?

生5: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0的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

生6:我不同意,正数并不一定有平方根,如10,没有一个数的平方是10.

师:如果正方形的面积为10,那么它的边长是多少?这样的边长一定存在啊.

师:你已经预习过课本了,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个符号.

师:那么负数呢?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8:x2=a中,如果x是正数,两个正数相乘得正数a;如果x是负数,两个负数相乘也得正数a,所以负数没有平方根.

生9:一个数的偶次幂均为非负数,举个例子:(±4)2=16,一个数的偶次幂不可能是负数,所以负数没有平方根.

师生共同总结: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0的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

师:刚才生6的问题非常好,我们熟悉的乘法表中没有这样的公式:几几得10,所以必须有个新的符号,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产生、演变的历史……

例1很短小,但是整个例题教学过程很细致.学生表达不规范时,教师耐心包容地解释;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观点时,教师从不同的层次进行解释;学生有思维漏洞时,教师及时从不同的维度打补丁,并且反复强调“平方—开方”是互逆运算,强化新概念的逻辑起点和逻辑顺序,让学生感受学习平方根的必要性和思考的合理性.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以这种“逻辑推理”的姿态影响着学生,让学生一次次纠正自己的漏洞,在行动和思考中变得周全,学生就是这样成长变化的.这些问题看起来很琐碎,但是,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会学生思考,学会学习.

概念课的例题设计和教学应该揭示概念生成的生活背景,了解概念产生的必要性与合理性,让学生经历对概念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通过典型的实例引导学生对概念的属性进行分析、比较,充分讨论、理解后归纳出共同属性.一定要让学生有充分的过程性体验,让学生以“发现者”角色经历概念的发现过程,辅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同化与顺化,促进学生认知水平、抽象能力的发展.

二、相关性例题“小题大做”,用双向聚敛思维完成命题、方法的抽象

“现成资料多,自主设计少”,显然数学命题、模型要比数学题目少,数学思想方法比数学命题、题型要少.课堂中应经常将众多相关、相似的题目,从纵向、横向两个思维方向进行组织,运用聚敛思维直达本质,寻找出一类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法,不断反思和总结,积累抽象活动经验,使学生学会学习,从而大幅度减少“刷题”的数量.

案例2:人教版八上数学P17第9题:如图1,∠1=∠2,∠3=∠4,∠A=100°,求x的值.

图1

在“三角形角平分线的专题复习”这节课中,教师针对此题进行了基于纵、横两个思维方向,指向抽象水平三个层次的设计.

环节1:基于横向思维设计,指向抽象水平一.

课堂上师生充分交流了各种解题方法.学生的解法主要有三种,方法1是将∠ABC+∠ACB看成整体,分步计算.方法2是分别由△ABC、△GBC的内角和列方程组,消元求解.方法3是利用基本图形结论.师生小结后,教师抛出了3个变式.

变式1:如图2,BG平分∠ABC,CG平分∠ACB,探究∠BGC与∠A的数量关系.

变式2:如图3,BO平分∠DBC,CO平分∠BCE,探究∠A与∠O的数量关系.

变式3:如图4,BH平分∠ABC,CH平分∠ACD,探究∠A与∠H的数量关系.

图2

图3

从原题到变式1,从特殊到一般,学生唾手可得.对于变式2、3,三种方法均能迁移.学生用的最多的是方法1,但是渐显颓势,部分学生表达不规范、思路不清晰.而方法3,基本图形只有在长期训练下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被发现.几何问题代数化在几何中探究数量关系时是通法,用方法2始终清晰明了,教师重点引导,优选方法,归纳结论.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情境中,通过从特殊到一般,归纳并形成简单的数学命题,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推理和论证,能够在相似、相关的问题中感悟问题的通性和通法.

环节2:基于纵向思维设计,指向抽象水平二.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变式1、2、3的共同点,启发学生运用化归思想,寻找新的解题方法.如在变式3中,学生作∠ACB的平分线交HB于点G,这时便将问题化归为变,更快、更简洁地得出结论,变式2亦是如此.为什么利用化归思想能够如此快捷呢?说明彼此之间必然存在内在联系.因此师生把重点放在探寻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上.学生大胆猜测,而后叠合图形(如图5),找出问题的本源是三个变式都是图5的一个部分.师生共同提炼模型并总结:相似的问题、相关的问题可以运用类比、化归思想,并善于用联系的眼光、整体的方法去反思解题.

图5

在此基础上,教师从纵向设问,从角平分线变化到角的n等分线时,结论是否发生改变?学生沿用刚才的方法得出结论.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构建相关问题之间的联系,抽象数学模型,提炼出解决一类问题的数学方法,理解其中的数学思想,将已知数学命题推广到更加一般的情形.

环节3:基于横向思维设计,指向抽象水平三.

教师进一步问学生:你想进一步探究相关的哪些问题?学生们纷纷提出四边形、六边形甚至n边形,并一起合作,模仿环节1、2进行进一步的研究,验证环节2中发现的结论和方法在四边形中是否成立,并根据这些结论和方法快捷地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

例2 如图6,四边形ABCD的内角∠ABC、∠BCD的角平分线交于点N,探索∠A、∠D与∠N之间的数量关系.

变式1:如图7,四边形ABCD的内角∠ABC、∠ADC的角平分线交于点N,探索∠N与∠A、∠C之间的数量关系.

变式2:如图8,凹四边形ABCD的内角∠ABC、∠ADC的角平分线交于点N,求∠N与∠A、∠C之间的数量关系.

变式3:如图9,在六边形ABCDEF中,∠FAB、∠ABC的角平分线交于点N,求∠N与∠C、∠D、∠E、∠F之间的数量关系.

环节3让学生能够在有序多级的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使之更具普适性,针对具体问题运用或创造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并进行高度概括.

这节课以一个课本题为载体,将问题从横、纵两方面加以探究,通过问题间的相关性、相似性,循序渐进将问题迁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进行合情猜想、类比、化归,层层递进,通过“小题大做”,系统有序地设计抽象过程的不同阶段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有序地经历数学抽象过程,通过及时反思和迁移,积累了数学抽象活动经验.

三、领域性例题“小题大做”,借整体性设计完成系统的抽象

“教师讲得多,提炼得少”,教师往往就题讲题,但数学知识系统之间往往是有关联的,对于例题设计和教学,考虑不同的局部知识系统之间的关联,应把已经建立的知识系统及其学习经验应用于新的内容的学习.

案例3:在函数学习中,我们从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到二次函数,应研究研究函数过程的共性,发现研究函数性质的共性,抽象研究函数的思路和方法,类比研究函数的思路和方法,确定函数领域的共同逻辑基础,从系统性的角度抽象学习的过程,并程序化(如图10),为后续的函数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例3,中考数学经常考新定义型函数问题:

图10

(1)若矩形的两边长分别是2和3,当这两边长分别增加x和y后,得到的新矩形的面积为8,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判断这个函数是否为“奇特函数”.

(2)如图1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O为原点,矩形OABC的顶点A、C的坐标分别为(9,0)、(0,3).点D是OA的中点,连接OB、CD交于点E,“奇特函数”y=的图像经过B、E两点.

图11

向上平移_______个单位就可得到①中所得“奇特函数”的图像.过线段BE的中点M的一条直线l与这个“奇特函数”的图像交于P、Q两点,若以B、E、P、Q为顶点组成的四边形的面积为,请直接写出点P的坐标.

学生如果通过与研究函数的思想方法类比,从整体到部分、从粗略到精细、从定性到定量,运用函数问题研究的常用策略:(1)研究函数按图像-性质-应用的途径;(2)先运用特例研究,再归纳一般;(3)画图,归纳对称性、最值、特殊点、增减性等性质,必定可提升宏观的数学视野,不会再对此类问题心存恐惧.

因此,凡是能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提升学习和研究数学的水平,提升数学思维能力,发展核心素养的例题,就有必要“小题大做”.反之,应尽量避免.

在浙教版八上“5.1常量和变量”这节课中,有这样一道习题:

圆周长C与圆的半径r之间的关系式是C=2πr,其中常量是_____,变量是_____.

这里的常量是2π还是2、π呢?要不要在课堂上谈论呢?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为什么要学常量和变量?“5.1常量和变量”为什么是函数的起始课?课标是这样叙述的:“探索简单实例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了解常量和变量的意义.”常量和变量是为函数学习所准备的概念,它服务于函数,离开具体函数谈常量和变量是毫无意义的.因此结合大量的生活中的、数学中的问题,让学生站在函数视角研究常量、变量,即在充分体验现实生活、数学问题、其他学科中各种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和数量关系中,引导学生抽象出变量和常量的概念,才是本节课的重中之重.不能抛开核心素养的培养,纠结于这些细碎的有争议的问题,那真的是小题大做了.

1.吴增生.数学抽象的认知机制及其教学策略[J].中国数学教育,2017(4).

猜你喜欢

平方根负数变式
一道拓广探索题的变式
聚焦正、余弦定理的变式在高考中的应用
“平方根”检测题
“平方根”学习法升级版
平方根易错点警示
学好乘方四注意
问题引路,变式拓展
历经艰辛的“负数”
非负数|a|、a2帮你轻松解题
“平方根”检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