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动因及扶持策略探究
2018-01-23王一凡
◎王一凡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相继外出务工,形成了一代又一代的“民工潮”。近些年来,由于城市生活的不尽如人意且受到浓厚的乡土情结的牵引,农村劳动力转移出现了明显回流的迹象,农村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也为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了契机。当前,城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存在着一定的矛盾,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城乡统筹的发展思路,而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就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径之一,作为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达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为当地农民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就近就业机会,且加快了农村的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一、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动因
1.城市融入障碍。城市融入障碍是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直接动因,具体表现在:一是社会融入障碍。新生代农民工无疑希望自己能够在城市里安身立命,但这一群体与市民之间的社会身份鸿沟很难消除,人际交往大多仅限于工友和老乡之间,长期处于城市社会的“边缘化地带”,面临着就医难、上学难和养老难等诸多问题;二是经济融入障碍。城市的就业市场以“分工明确、层次明晰”为主要特征,而新生代农民工受文化层次和教育水平所限大多只能从事底层工作,很多企业和农民工签订的劳动合同也不规范,一旦发生争议则农民工面临着维权难的问题;三是心理融入障碍。城市居民普遍存在排外心理,认为“灰头土脸”的农民工整体素质低下,同时有些新生代农民工有着强烈的自卑情结,即学界称谓的“底层文化意识”,极大地阻碍了自己融入城市主流意识形态的步伐。
2.创业资源丰富。创业资源丰富是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间接动因,具体表现在:一是自然资源。返乡农民工的创业领域和当地的资源禀赋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也是地方政府的通行做法。农民工返乡创业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力量,可以转变传统的手工式、作坊式的地方特色产品经营模式,使之工业化和规模化,并通过品牌塑造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影响力;二是人力资源。目前我国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廉价劳动力已成为一种稀缺资源,而农村劳动力因为可以就近就业,降低了生活成本且可以兼顾家庭,因而可以吸收到大量工资低于城市打工标准的农村劳动力,降低了企业人力成本;三是社会资源。社会资源主要是指可以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带来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的各种社会关系网络,其中自有社会资源指创业者可以动用的个人社会资本,包括提供各种帮助的当地亲朋好友,以及他们进城打工后新拓展的关系网络,而外部社会资源主要是指掌握全社会信息资源的政府部门。
二、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扶持策略
1.开展创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工创业素质。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存在着创业能力不足的问题,体现在:一是管理能力不够。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在城市打工时基本上都是从最底层的工作做起,对管理知识的掌握并不系统,加之受到农村根深蒂固的人情关系的影响,普遍实施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对先进的管理制度体系敏感度较低,这种粗放式的管理思路无法应对严酷的市场竞争;二是思想守旧。尽管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生活、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还是相对保守的,这种消极的观念导致了新生代农民工创业动力不足,不愿意将资金投入到设备更新和扩大生产等方面,企业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三是缺乏技术能力。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时,企业的技术水平比较落后,且缺乏研发和创新能力,容易造成投资失败,加之农村生活条件差、发展机会少,企业技术人才的流失问题也相当严重。
针对返乡农民工创业能力不足的问题,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开展农民工创业技能培训。一是提升管理能力。地方政府应设立专项财政资金以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有计划、有步骤地对返乡创业人员进行先进企业管理制度方面的培训,使之通过管理水平的提升,组织和协调好各类资源,快速识别并处理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类管理问题;二是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观念虽然与老一代农民工有所不同,但其创业心理仍显得不够成熟,稳重有余而创新不足,冒险精神的缺失不利于创业的成功,应转变守旧的思想观念成为一定程度上的风险偏好者,只有这样才能抓住稍纵即逝的创业机遇,与别人积极沟通、取长补短,通过合作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三是提高技术水平。处于创业起步阶段的返乡农民工不仅缺乏相应的文化知识基础,而且在技术能力方面也有一定的欠缺,因而政府有必要组建专家服务团队,实现返乡创业农民工和专业技术人员之间的无缝对接,及时帮助他们解决企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并为企业的技术进步提供重要的指导意见。
2.加大创业扶持力度,理性选择创业项目。成功企业的发展历史已经多次证明,“做什么”远比“怎么做”更重要,因为创业目标决定了创业目的、创业领域和创业行为。项目选择是否具有长远眼光直接关系到创业的成败,很多返乡农民工在看到亲朋好友或者街坊邻里的成功创业案例时,迫不及待地盲目跟风,觉得别人能够成功自己也没理由会失败,对创业风险缺乏科学的、客观的评估,因而往往会作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决策,最终导致自己的企业生存艰难甚至倒闭。同时,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如果缺乏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对市场运行机制也把握不清,那么即使有较好发展前景的创业项目放在眼前,也往往会显得犹豫不决、瞻前顾后,最终错失立项的良机。
因此,对于创业项目的选择,一是要发挥所长且客观冷静。保持积极的创业动机并不意味着冲动莽撞,应周密计划而非随心所欲,当别人成功时应结合自己的优势和短处进行比较,要始终保持冷静的头脑和客观的态度,一定要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把经营企业作为一种人生计划来看待。同时,必须结合自身所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业项目,最终明确自己的投资方向,避免过度竞争导致经营失败;二是将农民工返乡创业项目纳入当地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地方政府应加强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并鉴于返乡农民工自身能力和精力均有限的现状,设立专门的机构、配备专业的人员,在项目的技术选择、投资规模、融资方式、创业团队、组织形式、商业模式和创业计划等方面提供指导,帮助他们做好项目规划,提升他们的创业积极性和成功率。
3.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农民工返乡创业一般选择的是充分竞争性行业,且大多从事现代农业,农业是一种弱质性产业,承受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威胁,且生产周期相对较长、投资回报率较低,因而农业收益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很多企业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力,所以涉农信贷往往潜伏着高风险。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出于自身的利益和经营安全的考虑,对涉农产业大都保持谨慎和观望的态度,因而农村金融信贷产品呈现出与农民工返乡创业需求极不协调的现象,金融机构贷款的高利率、高担保与农业的低收益也不相匹配,资金需求远远超出资金供给这一状况制约着返乡农民工的创业进程。
因此,面对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难的问题,应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质量。一是推出多种质押和抵押融资服务。设计信贷额度较大、回收周期较长的农民工创业项目专项信贷产品,并将林地、耕地、农田水利用地和养殖水面等纳入抵押品的范围;二是建立和完善贷款风险管理机制。大力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坚持信用体系建设与农民联合贷款制度并行的原则,建立信用档案、评级制度和失信惩戒制度,提供高质高效的免费金融咨询服务;三是提高金融服务覆盖面。一方面要建立项目拓展专员制度,努力扩大区域金融服务空间,另一方面要建立客户经理服务队伍,切实加强服务管理,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和效率。
4.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创业环境。目前很多地方政府不太重视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既缺乏积极引导又缺乏政策优惠。比如用地问题是制约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厂房属于临时租赁性质的,有的甚至把自己的住房“改造”成临时工厂,虽然暂时解决了场地问题,但终究影响了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因而解决用地问题刻不容缓。同时,由于企业资金有限且大多涉农,导致返乡农民工创办的企业或者位于农村,或者处于城乡结合部,电、水、气、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普遍落后,物流配送网络也不发达,员工流动性较强,导致企业投资附加成本过高,影响了发展潜力、弱化了市场竞争力。
针对创业环境存在的问题,一是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简化农民工创业审批程序,并放宽对进入领域、准入条件和经营场所等的限制,在此基础上努力推进“一站式”服务模式;二是整合农村创业资源。加大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区的建设力度,主动对接返乡农民工的创业项目以解决企业的用地问题,并加强周围硬件配套设施的建设,包括道路、供水、供电、医疗和通讯等;三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将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纳入到城镇社保、医疗和教育等公共服务体系,切实解除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后顾之忧;四是建立农民工创业风险保障机制。保障企业在发生意外事件时能够及时地得到保险援助,有效降低农民工的创业风险,使他们不会因为创业项目的失败而使自己的生活陷入困顿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