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敬修合唱作品的艺术特征

2018-01-23王家迎

黄河之声 2018年14期
关键词:音调作曲家声部

王家迎

(河南大学民生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一、多样性艺术风格追求

艺术风格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中所展现出的总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集中体现在主题的提炼、题材的选择、形象的塑造、体裁的驾驭、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法的运用等方面。朱敬修先生的合唱作品主题鲜明,旋律富于新意、生动流畅,有浓郁的民族色彩与热爱生活、赞美祖国的深厚情感。在探索合唱艺术规律、创造新形式等方面做出了贡献。他的合唱作品题材丰富、风格多样。作曲家的作品艺术风格追求大致分为两部分:民族化与时代风。

(一)民族化

民族风格的合唱作品在我国合唱发展中始终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朱敬修先生与其他作曲家一道,置身于此类作品的创作之中。由于在创编过程中作曲家们的艺术视角和创作手法的不同,以至所改编的合唱作品风格也不同。在早期求学期间,朱先生就多次参与田野采风,民歌收集整理工作。在作品创作中,将民族民间音乐的素材融入合唱作品艺术当中,所以创作民族性的作品始终是作曲家本人的创作追求。在笔者看来,朱先生所创编的此类作品是在保留地方音调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合唱化加工。从作品的创作思维到生动形象的刻画,作曲家极为重视地方特色的运用与发展。如以典型的河南民间音乐语汇为音调基础创作的作品:《月奶奶,黄巴巴》为了表现民谣中的艺术形象,借用了民歌中典型的音级跳进,以及四度框架中五声性的三音列为音调基础。优美的旋律、疏密有致的节奏安排,是一首“中原版”的摇篮曲。

在作品民族风格的追求上,同样还有拟古化的特色。此类作品主要分为拟古风格的旋律音调与古诗词相结合,纯正的作品拟古化,如《醉花阴》、《明月几时有》;另一种是对歌词中采用的古诗词节选或古词改编等古代素材,现代新创的作品形式。

作品《醉花阴》,歌词选自南宋词人李清照的《醉花阴》。诗词以重阳节为背景,词人借景抒情,抒发了思念孤寂之情。朱先生深入理解原词内涵,从音乐的角度入手,将“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孤寂、思念之情用艺术化手段表达出来。作品采用女声领唱与合唱的形式,与词人的女性形象相映衬。旋律舒缓而自由,大量使用临时变音记号,以及不和谐的音程是对古朴风格的音调模仿。作品中合唱部分主要以忧愁吟唱的词人形象塑造为主,钢琴伴奏则是对作品的背景氛围的烘托,民族和声中的四、五度琶音。疏散的歌唱旋律与紧密的钢琴伴奏相互呼应。使作品形式与内容、旋律与情感的真正的做到了风格化的统一。

民族化的创作,不同于普通的创作思维。在作品形成过程中,不单是作曲技法的巧妙运用与旋律美的追求,而关键之处是如何自然的将民族符号融入到作品当中。所以,在汲取传统音乐文化精髓的同时,朱先生又将一朵朵美丽的合唱之花,回献给这片热爱的故土。这是一位音乐家对民族深沉爱意的独特诠释。

(二)时代风

以歌唱当代生活为背景的作品,如混声合唱《今日中国》,以主调手法为主,稍快而又欢快的旋律速度,进行曲式的2/4节拍,使作品演唱时朝气蓬勃,表达了国家走向富强、兴旺的主题精神。作品《春风唱着一支歌》,作曲家以歌唱春风来赞美祖国与幸福的生活。此处的春风不仅指的是自然现象,并且蕴含了“时代发展”的深层寓意。在对民歌、古诗词的创作中,作曲家更是体现了今日的解读。如作品《清明上河图》中的《尾声合唱》部分,歌词选自明代诗人李濂的一首诗词《汴河怀古》,民歌改编作品《姐跟情哥隔个墙》对传统民歌中由相爱到拜堂的主题,经过时代的变迁。当时被认为封建思想的内容,用现代的视角将传统的礼节重新演绎。

作曲技法的运用,同样具有着时代性。作曲家在作品创作中采用了现代作曲技法,如泛调性、双调性、点描手法等。同时对民族传统内容注入现代创作理念。如打击乐、锣鼓、唢呐的人声模拟,黄河号子的喊叫声,拜花堂时司仪主持的拜礼声等都是合唱作品中时代性的具体体现。

音乐作品的时代性追求,要求作曲家具有一定的认识高度,去感受时代的变化与进步,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态度,敢于创新,才能将作品中的时代精神表现出来。

二、丰富的题材,生动的形象描绘

(一)地方音调的多声部演绎

合唱作品中地方性民族音调的运用,在中国合唱作品中的贡献是巨大的,深远的。对于朱敬修先生而言,中原河南这一片故土养育了他、成就了他。大量的民间音乐素材的积累,将地方性的语汇充分的融入,以多声部的形式演绎出作品的思想与情感。

如作品《卖翠花》,打破民歌的单一性,采用多声部的方式丰富简单的民歌旋律,还运用女声部的特性音色来塑造作品的艺术形象。作品不再是一个人的自述,而是融入了旁观者的角度,从侧面对一位十七八岁卖花女人物多方位的扩大描述。结合复调的织体,快速的音符进行,表现了络绎不绝的旁边者的议论声,盛赞声。刻画了卖花女巧舌如簧的叫卖小调与围观者的议论观看场景。

(二)艺术形象的鲜明刻画

“音乐不同于其他的形式,它不是通过视觉来感知形象的存在,而是通过音乐创作者巧妙的安排音符,再利用听众的听觉和听众的共鸣与联想,然后在脑海里形成具体的形象。它所塑造的形象可是人,也可以是物,同样可以是一个画面,一个场景,甚至是一种情绪或一种气氛。”①

作品《晨雾》的开头部分自由的音乐是对如梦似幻的晨雾的描写。舒缓而又连贯的旋律,以及衬词“M”闭口音的轻声哼唱,让听众感到茫茫的雾海的飘渺感,“如梦似幻”。此乐段以八分音符的律动与休止符结合的节奏形式,一字一音。通过“穿”以及“传”来刻画雾中的空间感。老人孩子欢乐愉快的嬉笑音是穿过了浓浓晨雾传递出来的,突显了即使浓浓的雾气,也遮不住人们的欢乐的美好心情。

(三)生动题材的唯美阐述

一个追求完美主义的艺术家。创作中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对每首合唱作品中的任何一丝细节,都要经过精心的设计与反复的推敲。正是因为如此的追求艺术的完美品质,才能使听众聆听作品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外在的炽热,并且体会内在的深切。

如作品《啊,秋天的云》中,歌词体现的意境之美。歌词是以金秋色彩斑斓的云起兴,意在赞美秋天的丰收场景。所以出现了“绛紫”“金黄”“澄红”“雪白”色彩性的词语,将天上的云朵与丰收的土地之间形成了颜色性的映衬,“绛紫”喻高粱、“金黄”喻谷穗、“澄红”喻果林、“雪白”喻棉海。言简意赅的词语对云朵与秋天丰收果实的相互映衬,色彩纷呈的词语给人以意境之美。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聆听者所把握的不仅是作品的节奏、力度、旋律的展开、和声的进行以及声部的交替等技术方面深入了解,同时更直观的感受到作品音响中的色彩纷呈唯美阐述,产生的情感上的心理反应。

(四)深邃内涵的挖掘

合唱作品是诗乐合璧、词曲交辉的综合音乐体裁,它既有别于单旋律的歌曲,亦不同于纯音乐的器乐,具有音乐与文学融合的艺术价值,能给人以新的美感。笔者认为在构建诗乐结合的作品中,主要以明确的歌词情感与作曲技法有机结合,寻求作品的深层内涵挖掘。在朱先生的合唱作品中,娴熟的作曲技法不是复杂难懂的作曲技法的堆砌,而是与情感相融合,以情感的抒发为目的。

作品《醉花阴》,词中以重阳佳节,把酒赏菊作为背景,表达了女词人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作曲家运用音乐的语汇,将诗词中的情感更加深入的呈现出来。如作品中“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深邃内涵的诠释。乐句中“帘卷西风”,利用多声部的音色,以强力度、突快的节奏,连续十二拍由上而下,声部间的错落交织,犹如一阵劲风吹来,被卷动起的窗帘,呈现出“帘卷西风”动态。在“人比黄花瘦”句中,将人拟作黄花,重在解读心灰意冷,毫无生气的孤寂形象。旋律采用慢速、低音区的同音重复,以吟诵诗词的语调,描绘诗人的怅惘之情。最后的“瘦”字以长尾音来表达无奈、失落之感。

朱敬修先生的合唱作品创作,是在八十年代后期中国合唱发展的多元化历史阶段。在作品的选材上,朱先生把河南作为创作的肥沃土壤,作为中华华夏文明的发源之地,从民间音调中汲取养分,因而作品既洋溢着浓郁的河南地方风情,又饱含着黄河文化的神韵,对河南音乐文化的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

注释:

① 黄智敏.陆在易合唱作品分析及其演唱、指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

猜你喜欢

音调作曲家声部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多声部视唱训练
蒙古国作曲家联盟访问团在内蒙古交流访问
长大可当作曲家
小学中低段合唱中声部配合的有效教学
程诺:我想成为钢琴作曲家
合唱的音响效果之我见
听力障碍幼儿音调异常矫治的实施建议
你可以相信电话那头的人吗?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