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官亭名称与职能初探

2018-01-23蔡宛平

山西档案 2018年3期
关键词:亭子名称职能

文 / 蔡宛平

官亭一词散见于两汉以来不少文献古籍中。官亭,即官家之亭,引申有公修之亭、官署、官宿之处等多种含义。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官家之亭的叫法及含义,较少注意到隋唐以后官亭在名称和职能上向官亭子转化的现象。另外,因为语音和字面上的相近,也让人们容易将官亭与官亭子、官亭与官厅相混淆。但亭与亭子在名称与职能上皆有所区别。官亭与官厅混用则是官亭行政职能转嫁的表现。

一、官亭名称溯源

(一)官亭名称释义

官亭约出现于商周时期,意指官修之亭、公家之亭或者官宿之处。“官,吏事君者也。”[1]730这里将官解释为官吏。然而,官字也有其他含义。《汉书》援引《韩氏易传》云:“五帝官天下。”[2]3247“官犹公也,谓不私也。”[3]415等,其官均指公家或公有之意。官取名词之意,则意不可取。“亭,民所安定也”[1]227,这里的亭有建筑之意。宋代李诫《营造法式》云:“亭,亦平也;民有讼诤,吏留辨处,勿失其正也。”[4]5知亭可指官吏判事之官署。《风俗通》曰:“亭,留也。盖行旅宿会之所。”[5]294可见亭还指停宿之所,喻官宿之所。

(二)官亭名称演化——官亭子名称释义

魏晋以后,出现一个与官亭极易混淆之词——官亭子。官亭子不同于官亭,指官后所接之亭子。此词约现于魏晋,曾指亭长类小吏。《晋书·刘卞传》云:“少为县小吏……以他事补亭子。”[6]1077-1078此亭子指官亭中的小吏。因此可能在其时已有将官亭中小吏称官亭子。

从建筑角度而言,亭子泛指有顶无墙的建筑。这种亭子也有官私之分。《册府元龟》云:“御冷泉亭子……举酒作乐。”[7]1196此亭子为建于皇家宫殿群中的官修亭子。由于亭子有官私之分,故部分官修的亭子被人们称为官亭子。

起初官亭子一词,并未特指亭子这种单体建筑。据考,官亭子一词最早见于宋初的《太平广记》:“唐贞元中,万年县捕贼官李公,春月与所知街西官亭子置鲙……官亭子仰泥土坏,方数尺,坠落。”[8]1096此官亭子为官家修建街边之亭,从土墙来看,知非亭子。唐代白居易《白萍洲五亭记》所述五亭在功能、形制等方面已与后世亭子无异。南宋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溪亭指溪边的亭子,可见当时亭子已发展至因地分类了。但宋以后,亭子大量取代旧式亭。元明后,在北方地区有直接将官亭子与官亭混用的现象。明初《宛平县图经志书》载:“宛平县京西乡、玉河乡、斋堂乡皆各设有一个申明亭,即官亭子。”[9]此处官亭子应是与官亭混用。《(嘉靖)东乡县志》载:“国朝颁降定式:厅屋一间,中虚四柱,环堵,前启门,左右闼,于前扁‘申明亭’三字。”[10]48按此说法,申明亭非亭子式建筑,可见两词混用较普遍,也说明亭子这种建筑渐渐普及。

(三)官亭名称混用——官厅名称释义

官厅一词,大约出现于宋代,意指官署。宋代孔平仲《冬晓》载:“城上犹吹角,官厅已罢更。”[11]37此为今见最早单独用官厅指代官署之例。官厅一词,从官、厅两字分别取意。官释义承上文。厅字出现较晚,古作听,喻治官处事。魏晋以后上加广,取堂屋之意,《集韵·青韵》载:“厅,古者治官处谓之‘听事’。后语省,直曰‘听’,故加广。”[12]243-244故厅字可引申为治官处事之所,官厅则为官员听事之所。元以后,官厅仍指官署。《明史·兵志》云:“武宗即位……立两官厅。”[13]2178-2179意指军队衙署。此后,官厅指衙署大厅的用法越来越多。《清实录》记:“一员在官厅检查米档。”[14]22清末民初,官厅的使用上至政府部门,中至知识分子文章用词,下至平民百姓,随口可出,均已普遍。民国《国语辞典》收官厅释义:处理国家事务以官吏组织之机关;旧制长官衙署中所设属员参谒时候见之所;旧日营汛之驻所。官厅与官亭语音和释义上相近,为后来产生混用提供名称上的契机。

二、官亭职能演变

(一)官亭职能简述

官亭最早大约出现于商周时期,起初是以高大台楼的形式出现。周代在边疆有亭戍、亭候等亭障建筑,官亭又指具有军事作用的建筑。秦汉时期,亭被立为一级行政单位。《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2]742官亭不但供官员宿馆,还有官署职能,为秦汉统治地方的一个行政机构。官亭中设厩、厨、仓和传舍等设施,为过往官员提供生活所需,传递文书。

汉代官亭规模,今已无准确记载,但据《汉书》云:“凡灌四郡三十二县,水居地十五万余顷,深者三丈,坏败官亭室庐且四万所。”[2]1688可见官亭数量和密度并不小。

由于官署和官宿的职能,秦汉时官亭多修建于边境重地、大道两旁甚至部分乡间里坊,其粮、酒、肉等大多由朝廷供应,官亭人员配置和日常开销均要做详细的记录,比如汉简有云:“临泉亭:吏二人,译二人,用谷一月卅六石。正月甲辰。卒二人,马三匹。”[15]Ⅱ92DXT0214②:56另外,汉代官亭的部分物资供应来源于自行收纳的税物,居延汉简有云:“畜产诣近所亭、隧、鄣、辟收葆,止行囗。”[16]539有时其财物甚至直接受汉廷下诏支配。《汉书·循吏传》载:“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寡贫穷者。”[2]3629汉代时非官家人员一般不能在官亭留宿。《后汉书》载:“建初元年正月,诏三州郡国:‘……流人欲归本者……听过止官亭,无雇舍宿。’”[17]132当时遇流民甚多时,为安抚百姓,朝廷才下恩诏令地方官亭优待接纳百姓,在平时普通百姓是不能到官亭投宿的。一般的官员非公务也不能轻易在官亭投宿,因为接纳的亭长等人会仔细记下其花销、投宿原因和人数等信息以供查检。出土汉简上有明确记载:“出粟一斗二升,以食敦煌亭长孙建逐杀人犯赵弘,从者一人,凡二人,人再食三升。”[15]Ⅴ92DXT1611③:117因此,非官人员和部分非公务官员须另寻休息停留之所。另外,就算有公务的人员,官亭也不能完全满足其需求。但对官亭的严格管理是建立在朝廷对地方控制力强大的时期。随着中央权威下降,东汉末年,对投宿“官亭”的人员身份要求已出现松动。《后汉书·独行列传》载:“奂曰:‘行路仓卒,非陈契阔之所,可共到前亭宿息,以叙分隔。’”[17]2689王奂轻易相邀同去官亭“宿息”之人范冉乃一介平民,可见当时“官亭”已可随意接纳平民。

魏晋时期,亭渐为驿制取代,官亭变为官驿,至明代被彻底取代。唐颜师古注《汉书》“邮亭”作:“邮行书舍,谓传送文书所止处,亦如今之驿馆矣。”[2]3630可见唐时官立邮亭已多为驿馆取代。不过亭制虽被取消,但宋后几代官亭仍然存在,且部分保留接纳官员、传递政书政治职能。明《牡丹亭》载:“现今亲自各乡劝农,不免官亭伺候。”[18]40《明史》有云:“复具鼓乐送诏于官亭。”[13]1416可知明官亭仍部分发挥传递文书的作用。

(二)官亭向官亭子职能演变

亭子在古代泛指有顶无墙的单体建筑,其形制使其没有歇宿职能。因而其职能主要为接送行人、停留休息、园林游赏、赏景、宴饮、察敌等。但在唐宋时,亭和亭子职能区分不十分明显。唐代杜甫《题郑县亭子》云:“郑县亭子涧之滨,户牖凭高发兴新。”[19]2419其中“户牖”在古代即指门窗,有门窗自然有墙。韩愈《燕喜亭记》云:“合而名之以屋曰‘燕喜之亭’。”[20]367以亭为屋名,可见当时两者无大差别。宋时,也有将亭子与亭馆式建筑相混的现象。宋人言:“大风吹倒亭子,却似天公会事发,彼洛阳亭馆,又何足深羡也。”[21]831此亭子与亭馆同,为有墙室、带歇宿的驿亭式组群建筑。亭的留宿职能在元明以后日渐减少。明代计成《园冶》载:“亭者,停也,所以停憩游行也。”[22]83可见明中后期对亭的定义已多遵照亭子。故,在许多官道沿途供行人临时休息、送往迎来的亭子也愈增。明清时许多亭遗留至今,多是名为亭,实为亭子式单体建筑,可见彼时亭子已大量取代旧有带歇宿职能的亭。

(三)官亭与官厅职能转嫁

官亭在秦汉时期是有行政级别的官署。顾炎武《日知录》载:“秦制,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以今度之,盖必有居舍,如今之公署。”[23]785魏晋以后,官亭官署职能逐渐消亡。同时,厅渐可引申为治官处事之所,常与公署结合。唐代白居易《许昌县令新厅壁记》记:“公署吏所宁,命次图厅事。”[24]6901。唐代官厅官署地位迅速上升,至唐后期不少朝廷格令直书官厅壁上。《唐会要》载:“当司格令,并书于厅事之壁。”[25]706宋时官亭与官厅在行政职能上共同点渐多。明时官厅已有不少官亭职能。《(嘉靖)隆庆志》云:“察院……按部至州则居此,正厅三间,扁曰:栢台,后厅五间……官亭三间。”[26]3a此既为“正厅”,又涉官亭。可见,两者拥有相近职能。

至清,朝廷在府下设厅,与州、县同为地方基层行政机构。厅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单位之一。在民间人们仍习惯将官道上驿亭,称官亭。但原官亭行政职能仍在下降,人们为强调其行政职能,寻找可用以替代词汇,官厅便成为可供转换的词语。

猜你喜欢

亭子名称职能
大树亭子
超级头脑训练营(1)
职能与功能
把“亭子”随身携带
价格认定:职能转变在路上
去菜市口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