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冀晋日报版《戎冠秀》研究

2018-07-26于红李雪梅

山西档案 2018年3期
关键词:子弟兵木刻附件

文 / 于红 李雪梅

在抗日战争中做出巨大贡献并被誉为“子弟兵母亲”的戎冠秀,深深打动着抗日军民的心。关于戎冠秀的事迹,最早流传在民众的口传中。随着田间《戎冠秀》诗集出版,戎冠秀的故事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田间《戎冠秀》诗集是最早将戎冠秀的故事变成具有战斗力和影响力文字的作品,被翻印成多种版本。在诸多版本中,辨别传播脉络,理清传播次序,找到最源头的传播母版,对于战争文学、英雄文学的传播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最近,在山西北部五台县进行抗日战争文献档案资料普查中,在一户老农家中发现一册纸张变黄的《戎冠秀》,封面标明出版社是“晋冀日报出版社”。这册《戎冠秀》系田间诗、娄霜木刻画铅印本,单面印刷,出版时间是1946年1月。这本书是目前发现的所有《戎冠秀》版本中最早的。

一、冀晋日报版《戎冠秀》概述

冀晋日报版《戎冠秀》为26cm×19cm(16开横排)本,木刻插画(位于页面左)和诗句(位于页面右)同放一页并单面印刷,封面和封二则是单页纸双面印刷。封面中右部上方有“戎冠秀”三个黑体大字,下方有“娄霜木刻、田间诗”宋体小字,靠近封面边角处有“冀晋日报社出版”仿宋小字。冀晋日报版《戎冠秀》内部有诗句25页,配木刻插画25幅,内容分六部分,分别为题像、第一章“穷光景”、第二章“翻身”、第三章“好老人”、第四章“参加群英会”、第五章“大生产”。

这本书收录了两个附件。《附件一》是由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晋察冀军区、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晋察冀边区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一起下发的《关于赠予戎冠秀同志以“北岳区拥军模范——子弟兵母亲”称号的决定》,时间是1942年;《附件二》是由中共冀晋区党委下发的《关于开展戎冠秀运动的决定》,时间是1946年1月。《附件一》《附件二》对于戎冠秀故事传播、戎冠秀模范形象塑造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此后1946年9月出版、1948年10月再版的东北画报社《戎冠秀》,1950年6月出版的知识书店《戎冠秀》,1953年6月初版、1954年1月再版的平民出版社《戎冠秀》,都没有将其收入。

《附件一》是决定授予戎冠秀光荣称号的文件,是后期开展“戎冠秀运动”的直接动因。《附件一》指出:“戎冠秀同志在1941年三个月反‘扫荡’中间,对过往部队多方关心,解决困难,保证部队顺利执行任务。曾经几次救护伤员,不避危险,服侍安慰,无微不至,发生情况则亲自安置伤员,亲自放哨瞭望。这种伟大的母爱精神,实是边区人民拥护子弟兵意志的集中表现。因此,特赠予戎冠秀同志以‘北岳区拥军模范——子弟兵的母亲’的称号,并号召边区全体女同胞、全体人民向戎冠秀同志看齐,广泛开展戎冠秀拥军运动。”[1]1《附件一》在之后诸多《戎冠秀》版本中均没有再出现。直到1990年新华出版社出版的《戎冠秀(纪念文集)》才收入了这个文件。但这个文件与冀晋日报版《戎冠秀》中的《附件一》比较,不仅标点符号多处不同,一些字也被改动,如原先“豆腐脑儿”改成“豆腐脑”“母爱”改成“母亲”等。

《附件二》是冀晋日报版《戎冠秀》出版发行的直接原因和目的。《附件二》指出:“一、二年来我区的拥爱拥优运动收到不少成绩,而且涌现了些英雄模范,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同志,便是其中出色的拥军模范,但是这一运动,直至今天尚未成为全面的群众运动(四分区较好)。为了克服这一缺点,使之真正具有群众性,展开戎冠秀运动是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的。”[1]1此文下发后,轰轰烈烈的“戎冠秀运动”展开,但是此文件在之后诸多版本中,没有再出现过。

《附件一》和《附件二》是冀晋日报版《戎冠秀》的创作原因和创作目的。冀晋日报版《戎冠秀》根据1944年晋察冀边区群英大会上采访戎冠秀为党和八路军所做出的模范事迹改编,采用叙事长诗形式,结合表现相应场景的木刻插画。其叙事丰富,内容涉及戎冠秀的出身、出嫁、被地主压迫、参加共产党、扶助伤员、用实际行动支持抗日、被授予“子弟兵母亲”等具体情节,细致描绘了戎冠秀所经历的苦难日子和为共产党、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群众所做的贡献。戎冠秀所说的话、所做的事,正代表了热爱共产党、爱护子弟兵的抗日根据地老百姓在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日子里对战争胜利的坚定信念。

戎冠秀有坚定的革命信念,堪称模范的共产党员。在党的拥军政策出台前,她已经做出显著的模范事迹。她受到表扬后,更加激发革命热情,成为一面光荣的拥军旗帜。她对贫苦群众非常关心,解决群众困难,领导群众生产、学习和工作,把群众的事看成是自己的事。她刻苦勤劳,不怕困难,有优良的领导作风。

《附件二》中指出“在当前继续深入开展学习戎冠秀的群众运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1。冀晋日报版《戎冠秀》正是响应这个号召,将戎冠秀人物形象和人物故事推到更广的空间中去,大大拓展了戎冠秀的“子弟兵母亲”形象。

二、冀晋日报版《戎冠秀》版次传播变化

田间这样描述《戎冠秀》多次翻版改版情况:“这一本小书,一共印刷四次,连这一次,算是五次了。1945年初稿时,插图是木刻,现在改成画,我的诗也改成现在这样子。娄霜和我,我们两个人都会这样想的,这本小书之所以还有一些读者爱护,主要原因当然是由于斗争的事件,英雄的故事,其次诗和画的互相配合也有关系。”[2]9冀晋日报版《戎冠秀》第二页末有“1945年11月初稿”字样。[1]2这个版本应是田间长篇叙事诗初稿和娄霜木刻作品完成的最早时间。正因为群众的认可和当时社会环境的需要,这本书被不断地翻版改版。每次翻版、改版,《戎冠秀》版式、内容也都有改动,见表1。

表1 《戎冠秀》版本版次

(一)田间诗歌文字语言形式结构和内涵的变化

冀晋日报版《戎冠秀》原先的诗歌文字形式是俄罗斯(原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自由体”诗体,知识书店版《戎冠秀》则改成了“四句一组、每句五字的整齐诗歌体”。例如冀晋日报版《戎冠秀》第一部分“题像”中有一段话“要是它红上加红,咱们就千年红,万年红;要是它一黑,山水也要暗淡。山呀,水呀,永远挂上这一盏灯”[1]3,在“知识书店版《戎冠秀》”第一部分 “题像”中有了变化:“要是灯常红,光景就上升,要是灯一黑,山水照旧阴沉。好山呵好水,红灯常挂上!好山呵好水,红灯万年明!”[3]1虽然两者内容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但文字语言句式结构的变化,使得原先发自肺腑的充满激情的仿佛每一个字每一句都像是跳动着的音符在自由歌唱的“诗体”,变成了仿佛被束缚被拘谨的五言绝句体诗歌,难免呈现出一种干涩、古板、缺乏感情色彩的状态。由“战士”般热情昂扬的自由体式变成了追求典雅句式、音韵结构的工整体式。田间《戎冠秀》长篇叙事诗歌的改动,与1945年革命时期和1950年共和国建立初期的社会环境、民众心态紧密相关。

(二)娄霜木刻作品的变化

冀晋日报版《戎冠秀》木刻画在知识书店、平民出版社版《戎冠秀》中,除《题像》的戎冠秀木刻像仍保留外,其余全部被被改成了绘画作品。这些绘画作品不是娄霜一个人完成的,而是他与裘伯浒合作完成的绘画作品,绘画篇幅仍然是24幅,绘画内容没有改变。木刻作品和绘画作品两者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木刻作品整体画风犀利,充满了战斗性和勃勃生气。知识书店、平民出版社版中的绘画作品完成在社会逐渐恢复平静、准备大规模建设的1950年代,其蕴含和平时期特有的政治稳定、颂扬英雄、歌唱时代的特征。此绘画作品虽是适应当时社会环境的需要而生,但无论诗歌文字还是绘画作品,均失去了冀晋日报版《戎冠秀》作品的“本来面目”和“创作初心”。

三、冀晋日报版《戎冠秀》的当代价值

冀晋日报版《戎冠秀》保留了田间诗、娄霜画的最原始版本,从版本信息、内容、叙事手法等方面,彰显着解放初期的时代特色。为后续多个版本的继承和改编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母版,且后期每一版本的刊刻主旨基本上延续着这个版本,改变的只是在时代影响之下的一些形式。戎冠秀这位“子弟兵母亲”的形象,被更加生动地呈现在文字中。

冀晋日报版《戎冠秀》除保留着具有时代特色的长篇自由体叙事诗歌和24幅木刻作品外,还收入了相关“戎冠秀运动”起源的两份重要文件。这两份文件在“戎冠秀”此后的数次翻版、改版出版中均删除了,且数次翻版改版过程中,将田间诗歌文字语言结构形式和内容都进行了大的改动,且把娄霜木刻作品改为了绘画作品。这样的变动,使得我们看不到《戎冠秀》初始时期的本来面目。而冀晋日报版的发现,为研究《戎冠秀》的传播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文献资料。

冀晋日报版《戎冠秀》及时适应了党宣传政策的需要。戎冠秀高大的“子弟兵母亲”形象鼓舞了边区全体女同胞。从此,全体人民向她看齐,广泛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戎冠秀小组”拥军运动。在共和国建立的日子里,戎冠秀又积极地投入到了家乡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当中。她把自己的儿子、孙子亲自送去参军,她的小儿子光荣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2]1戎冠秀代表着一位“子弟兵的母亲”对共产党、对人民、对解放军战士、对养育她的祖国的爱。这也正是冀晋日报版《戎冠秀》在今天仍具有的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子弟兵木刻附件
大型外浮顶储罐安全附件常见问题
附件三:拟制定的标准汇总表
木刻年画
桌上盆景(外一幅)
关于TSG 07——2019附件M与TSG Z0004——2007内容的对照
李富贵木刻作品
人民子弟兵
新型武器及附件展呈
我是你的子弟兵
爱心献给子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