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后日本历史教科书近代史记述的关键词变化

2018-07-26张煜

山西档案 2018年3期
关键词:官房长官教科书谈话

文 / 张煜

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属于历史认识问题,从1980年代开始逐渐发展成为日本与近邻国家之间的外交问题。日本政府通过修订教科书美化对外殖民侵略的历史,引发日本与战争受害国之间的外交风波。特别是中日之间,近代两国间的战争冲突应当如何记述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其中,近代史记述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便是1982年在国际社会引起轩然大波的历史教科书篡改问题。教科书中的战争叙述体现日本的主流历史观,也预示着日本对于历史教育和他国认识的导向。本文拟通过全面调查战后日本初高中实际使用的历史教科书,从事实出发对问题发生前后教科书中关键词的修订情况进行实证性分析,旨在更客观更深入地分析了解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

一、“官房长官谈话”与日本历史教科书修订

(一)“官房长官谈话”的历史背景

1982年6月25日,日本文部省(现文部科学省)发布对小学和高中用教科书的审定结果。随后,《朝日新闻》《读卖新闻》《每日新闻》等日本主要媒体对审定结果进行了积极的报道和评论。6月26日《朝日新闻》早刊头版用醒目的标题报道:“教科书进一步‘战前’复权”,“文部省 强化高中社会科目”。教科书的记述极力模糊战前日本的“侵略”行为。对比文部省审定前后的教科书表述,可以看出文部省向教科书编纂者提出许多修改要求。例如,要求将“日本军侵略华北”改为“日本军进出华北”,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改为“对中国的全面进攻”等。虽然事发之后,日本政府解释此次教科书问题中存在媒体的误报,并一再声称文部省没有强制要求出版社将“侵略”改为“进出”,但由于日本政府未针对教科书问题进行深入反省并采取相应措施,再加上媒体的不断披露,使得日本教科书问题愈演愈烈,最终发展成为中日之间复杂的外交问题。7月26日,中国外交部向日方提出严正交涉,并要求纠正文部省篡改侵华历史的错误[1]353。围绕此次事件,不仅是中方,韩国、朝鲜、印尼等亚洲其他国家也相继对日本的教科书篡改行为进行强烈抗议。

(二)“官房长官谈话”的核心内容

在国内外舆论的谴责声浪中,日本内阁官房长宫泽喜一于8月26日发表“有关‘历史教科书’的官房长官谈话”(又称“宫泽谈话”,以下简称“谈话”),以谈话的形式表明日本政府的立场:“韩国、中国等国家对于此次有关我国教科书的记述提出了批评。对于我国来说,在推进同亚洲近邻诸国友好、亲善的基础上,要充分听取这些批评,政府有责任予以纠正。”[1]370谈话中还表示:“在处理与亚洲邻国的近现代历史事件时,应当从国际理解与国际协调的观点出发,给予必要的考虑。”这就是被称为日本审定教科书应当遵循的“近邻诸国条款”。该条款承认日本有责任纠正错误,是日本政府在历史认识问题上采取国际理解与国际协调态度的正式表态。

(三)1982年日本历史教科书修订

“谈话”后,日本“教学科目图书审定调查审议会”在《审定历史教科书表述的应有方向》(1982年11月16日)中建议:鉴于日本与中国等亚洲国家曾有过一段不幸的历史,在审定有关历史表述时,必须考虑到这些国家的国民感情。根据该建议,日本文部省修订《义务教育各学校学科图书审定标准》和《高中学校用图书审定标准》,在社会科的说明事项中新增上述“近邻诸国条款”的规定,欲对教科书审定及民间教科书的编写予以规范和约束。此外,文部省于同年12月16日宣布,教科书修订的申请(一般以3年为一周期)将提早一年,于1983年开始受理,以此来推进历史教科书的修订。日本政府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暂时平息了教科书记述引起的政治风波。

二、“进出”与“侵略”:“谈话”前后日本历史教科书近代史记述比较

(一)研究方法

以往的研究大多倾向于对教科书问题发展的综述,而忽略了对历史教科书这一媒介的实证分析。二战后,日本历史教科书对于焦点问题如何记述,如何修订?本文以战后日本各出版社出版的初高中历史教科书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谈话”前后教科书近代史记述中的“进出”“侵略”等关键词的变化,通过教科书的文本分析战后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

(二)考察对象

日本教科书采用的是审定制度,依据文部科学省颁发的《学习指导要领》(法定的国家课程标准),由民间各出版社进行编写,种类较多。为使考察工作具有高信度,本文比较全面地分析了1951年(二战后日本恢复教科书审定制度)以来各时期日本主要教科书出版社出版的初、高中历史教科书。具体的考察对象为,初中:日本书籍、东京书籍、大阪书籍、教育出版、清水书院、帝国书院、中教出版、学校图书;高中:山川出版社、帝国书院、实教出版社、东京书籍、第一学习社、清水书院、自由书房(后改名为“桐原书店”)、三省堂、学校图书。

(三)比较分析

日本从二战结束,GHQ(盟军驻日占领军总司令部)占领期的新编教科书开始,就已经将日本对中国的军事侵略行为描述成对中国的“进出”行为。1950年代,日本恢复教科书审定制度以后,审定教科书依旧继承了占领期教科书中的历史记述,将日本在东北及华北发动的军事“侵略”描述为“进出”。教科书编写的依据为《学习指导要领》,早在战后初期,1947年版的《学习指导要领 东洋史篇》[2]中就开始使用“日本的满州进出”这一标题,1955年中学《学习指导要领 社会篇》[3]中的表述也是“军部的政治介入与日本的大陆进出”,不见日本的“侵略”。以此为据编写而成的战后初中历史教科书,如1957年度使用的中教出版《近代世界与日本》[4]121中,有关侵华战争的描述如下:“日本想从中国满州进出华北,国民政府便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欲与日本的进出抗衡。”这样的记述一直被沿袭到1980年。其他出版社,包括日本书籍、教育出版、清水书院、学校图书等,也都一致使用“进出”一词描述日本的军事侵略,且从战后初期一直持续使用到1982年教科书问题发生,长达近30年。1982年教科书问题浮出水面,日本迫于国内外压力,修改教科书审定标准。在新标准指导下,各出版社的修订教科书于1984年陆续出版,其中,在1981年修订中未修改“进出”一词的出版社(大阪书籍、中教出版)也将“进出”更改为“侵略”“侵入”,详见表1、表2。

表1 日本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进出”与“侵略”

从表1、表2可知,初中的教科书在“谈话”前就有将“进出”一词改为“侵略”或“侵出”的变动倾向。原因在于1977年初中《学习指导要领》的大幅度修订。之后,以1982年教科书问题为契机,所有出版社统一表述为“日本对华侵略”,但从“进出”到“侵略”这一文字上的机械修改只是冲淡政治问题的缓冲手段,教科书中有关侵略亚洲的事实记述并没有任何改变。如何在历史教育中让学生理解“侵略”行为的本质含义才是问题所在及真正的重点。另外,以“谈话”为分水岭,谈话发表后,出版高中的教科书的绝大部分出版社集体转向,将教科书中的“进出”修订为“侵略”。而日本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常年保持最高使用率的山川出版社在1982年问题发生前后,一直使用“日本的大陆进出”作为单元标题,没有对近代史的叙述进行任何修改。山川出版社在战后初期的历史叙述中虽然有“中国侵略”的用语出现,但在1970年代以后被“进出”一词替代,一直使用至今。

三、实证结论及其反映的日本关于近现代史认识问题

日本在1982年“官房长官谈话”后对教科书的记述进行了大幅度修订,有关侵略责任的叙述有很大改善。但通过对各时期历史教科书中“关键词”的全面调查可见,1982年教科书问题之后,出版社将教科书文本中的“进出”一词只是个别修改成了“侵略”或是“侵出”,未作全面修改,有关战争历史的记述没有任何变动,关于日本侵略行为的叙述也只是轻描淡写,未进行任何的历史评价与责任反省。

在这里,“侵略”二字代表着日本政府对战争的重新审视。日本历史教育虽然在二战后开始实行民主化、提倡和平教育,但实际上并没有直视战争犯下的历史错误,从战后初期开始的很长一段时间使用毫无价值观评价的“进出”一词,模糊战争责任。教科书是通过语言这一媒介承载历史知识,传递历史认识、历史观念。历史教科书问题的实质,是日本能否正确对待过去那段侵略历史,“进出”或是“侵略”的字眼是关乎近代中日战争性质定位的重要问题。这方面的关注不能仅仅停留在表层。表面上,日本的教科书是根据1982年的“官房长官谈话”的指示,经过深刻的反省之后对教科书进行大幅修正。实际上,各家出版社只是单纯地在文字上进行了所谓的改善,在历史叙述以及历史认识上并没有进行深刻分析与重新审视。在实际教学中,这样的叙述使学生难以真正认识“战争”为何物、理解“侵略”之含义。现今日本青少年对战争的感性认识大多是广岛长崎的原子弹爆炸、东京空袭、冲绳战役等,他们对于日本作为加害国侵略其他国家的战争责任认识相对淡薄。教科书中对战争的轻描淡写只会使中学生对历史保持不客观的记忆,而缺乏价值观和历史镜鉴方面的理解。

中日两国的历史教育问题是影响青少年历史认识、价值观的重要课题。日本历史教科书的内容并没有对过去的战争具体化,青少年很难通过历史教科书来真正理解近现代中日关系与战争问题。历史事实告诉我们,日本教科书问题长期影响着两国关系。

表2 日本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进出”与“侵略”

猜你喜欢

官房长官教科书谈话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藏起来的教科书
“官房长官”可译成“副首相”
班主任的谈话艺术
未来5年,你会不会成为被淘汰的料企之一?从海大薛华的谈话中,窥见“危与机”
藏起来的教科书
(1)阅读理解两则
关于《辽沈决战》一书的谈话(一九八三年八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