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报告文学写作的一些思考
——以《中国棉》为例

2018-01-23黄秀峰

殷都学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中棉报告文学棉花

黄秀峰

(《沃土》杂志社,北京 100000)

所谓报告文学是运用文学艺术,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基本特征是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也有人称报告文学是运用文学的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既弘扬社会的真善美,也鞭挞社会的假恶丑。

《中国棉》是一部以中国棉花发展历史为背景,集中描绘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简称中棉所)新老三代科学家为中国棉花发展而艰苦奋斗、自主创业的悲壮史诗,这是一代代中棉人为使命与担当演绎的恢弘画卷,这是蕴含着血泪与追求,奉献与无悔的英雄群像。

当我完整地读完这部长篇报告文学《中国棉》的时候,眼前晃动的是这部作品中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冯泽芳、胡竟良以及血肉丰满、情感浓郁的喻树迅、谭联望、黄祯茂、蔡荣芳、张方域、蒋国柱、邢以华、张雄伟、徐成就、向显林、李付广、袁有禄、杜维明等……他们正穿越茫茫无际的棉田向我走来。

这部洋洋洒洒43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触角触及国内外,跨越世界棉花发展数千年的历史,由远及近、囊括了战争与殖民主义、棉花培植与经济发展、物种变异与研发、学术发展与国家稳定等重大社会命题,堪称一部世界棉花发展史与中国棉花发展相结合的教科书,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学术参考意义与科普意义。

这部43万字的报告文学,通过二十一个章节展开,将棉花的起源、发展、兴盛的历史由浅入深的进行铺陈、特别指出棉花和石油一样,曾经起到过主导整个世界经济的重大作用,这是我们许多人不知道也不了解的。引用历史上关于棉花发展的杰出人物与典型的案例进行渲染,引申到中国历史上关于棉花在国计民生中所占据的经济地位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并指出历代统治阶级为国计民生针对棉花发展所制定的各种政策、通过各个历史时期农耕文化的发展与农耕文明,阐述为发展棉花事业、推进农耕文明发展所做出的不懈努力与艰辛历程。

这部《中国棉》在文本意义上体现出来的价值,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就能很明了地看出作家周艳丽驾驭长篇报告文学的非凡功底与游刃有余的创作技巧。

一、虚实铺陈,成就了整部作品的筋骨

棉花作为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必需品,它的发展历史从古印第安人开始种植迄今已有5000余年的历史,从古印度河流域到希腊半岛,从哥伦布时期的殖民掠夺到美国约翰·马斯特森·伯克、西班牙的唐·佩德罗·巴兰达、苏格兰人约翰·L·麦戈雷戈以及斯文·贝克特笔下关于“棉花帝国”的描述,使我们透过历史的烟云,沿着农耕文明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的军事侵略和文化变迁,看到世界各国对棉花的重视以及作为战略高度上的提升与挖掘,展开宏阔的描述,透过这些浸透着强盛国家的侵略给农耕文明带来的变迁,进一步了解棉花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所不可或缺的意义。

从棉花进入中国的通道,到历朝历代统治阶级重视与发展棉花种植的史实,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家在对棉花品种的提升发展到棉花疾病的防治等,作者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传奇与神奇的浩瀚空间。作家周艳丽运用历史资料与近现代国际国内发展棉花事业的事实,给我们展现了恢宏瑰丽的有关棉花的壮美画卷。这是一部迄今为止,描写棉花最全、涵盖量最大的文学作品。

作为一部报告文学作品,面对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留下浩瀚庞杂的史料与数据,如何取舍运用,并且选用得体,这些完全取决于作家的创作需要与驾驭材料的技巧。这部《中国棉》中所涉及的每一个事件、每一个人物以及每一次时代变迁中人物的命运的变化等,作者都做了交待,使人物、事件和背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不仅如此,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侧重把国外的相关事件的经过进行描述而没有具体刻画,做到避实就虚,不仅节省了笔墨,也腾出了足够的篇幅,用以细致入微地刻画中国棉研制过程中的核心人物、重点事件的过程。这样,不仅把事件的来龙去脉描写的滴水不漏,而且在人物形象、人物内心活动以及时代背景交待等方面都显得挥洒自如得心应手,为整部报告文学增添了较强的可读性,成就了作为长篇报告文学作品厚重坚挺的筋骨。

“相”和“品”在古代都叫作“柱”,是一种音位装置,演奏时按压琴弦贴在不同位置的相或品上,可以产生不同的音阶。

也正是虚实描写相结合得恰如其分,在这部人物众多的报告文学作品中,使得主要人物的形象格外饱满而鲜明。

二、群英荟萃,丰满了这部作品的血肉

作为报告文学作品,所有的事件与任务都是为一个宏大的主题服务的。《中国棉》这部作品洋洋四十余万言,事件繁杂,人物众多。既有国家领导人、农业科学家,也有普通老百姓。既有新中国成立后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如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李先念、李鹏等,也涉及到了历史上的康熙、乾隆等皇帝,在棉花的传播过程中,既有开通丝绸之路的张骞,也有实业家张謇,更有研究棉花种植与织布工艺的黄道婆和文学名家谢枋得等……然而这些关系复杂,古今皆有的人物都是为这部作品作烘托的,真正的人物主角则是维系着中国棉花发展,决定着棉花品质的棉花研究专家,他们把最炽热的情感与智慧、青春与激情都奉献给了中棉所,他们是冯泽芳、胡竟良、李庆、彭寿邦、汪若海、谭联望、张雄伟、蒋国柱、邢以华、蔡荣芳、田伯英、赵德培、严文清、陆绪华、王天让、杨汝献、胡绍安、黄祯茂、张裕繁、喻树迅、郭香墨、刘正德、严根土、夏敬源、李广付……这些与中国棉的发展与创新密不可分的科学家,还有许多不知名的从事辅助性工作的普通职员,这些人,不论是所长还是研究员、甚至是中棉所普通的一名员工,他们都为中棉所担负的这份使命与担当倾注了无限的热情与执着。正是这些默默坚守在第一线,哭过、痛过、从没有后悔过的人们,用自己的无畏无私才托起了中华大地上的万家温暖的福祉。

每一项新品种的培育,每一次新成果的推广、每一次新成果获得国家的奖励,都是从田间地头风里雨里的跋涉中走来、从魂牵梦萦的执着中走来。作家笔下刻画的人物,透过他们的足迹,穿越时空,把这些人物坚韧的内心世界,顽强而又超脱世俗的心灵世界与精神层面刻画的淋漓尽致惟妙惟肖,让我们从中棉人的群像中,记住他们的事迹、记住他们的名字。正是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通过作家倾注心血有的放矢的雕琢刻画,使得这些看似平凡的每一个人,汇聚成了中国棉花研究战线上感天动地的英雄群像的风采与风貌。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恢弘的气势,只有这绵延在中国万里棉田的每一株棉花,才是他们写满自豪与荣誉的笑脸。

作家通过典型人物平凡的生活细节与工作经历,让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形象鲜明、血肉丰满。这些,也正是报告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比较难以驾驭,周艳丽做到了,并且巧夺天工。

三、典型事件的捕捉,成就了这部作品的可读性与故事性

报告文学以自己独特的叙述方式,记录事实与事件,刻画人物的笔法也与小说创作截然不同,这也正是报告文学创作过程中的难点与技巧的问题,一部成功的报告文学作品,不仅仅体现出作家综合的文学素养与文学积累,驾驭这种文体的水平与技巧更显得难能可贵。

正是基于这种时代背景与文学需求,作者在挖掘历史事实、整合历史事件过程中,透过对世界棉花发展历史的重大事件进行渲染,进而提升了这部作品的文学价值、学术价值、史料价值与文本价值,使四者得到高度的统一。

作家通过选取世界历史中震撼人心的“棉花帝国”发展壮大的经历,新中国建国初期“银元之战”与“米棉之战”的触目惊心,与中国历史上壮大经济与国家发展的“棉铁主义” ,以及和平建设时期为研究推广棉花的“总理基金”。正是在这些宏阔的背景下,才诞生了诸如棉花科技界的权威。才华横溢令人扼腕叹息的冯泽芳、人生遭际催人泪下的谭联望、像精卫一样执着的棉花守护者蔡荣芳等……正是有了他们,中棉所才会为我们这个国家、为这个世界奉献出了以“中棉所”命名的一系列骄人的新品种,这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不畏艰难勇于探索与创新的“工匠精神”的真实写照么?

正是通过这些典型事件,让这部洋洋43万字的长篇巨著增强了它的故事性,引领着读者走进中国棉花发展的恢宏场景,感受那些可歌可泣的平凡人物不平凡的人生轨迹与心路历程,在更高的层面,把我们不熟悉的领域中的鲜为人知的故事,津津有味地给我们铺陈开来。

四、娴熟的文字,增强了整部作品的可读性

作为一个新兴的文学品种,中国的报告文学起步很晚。正因为起步晚,驾驭这种题材能够做到得心应手的人,是很不多见的。

从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在中华大地上掀起报告文学热潮到今天,中国的报告文学作家进行了艰难的探索。不论是报告文学作家还是报告文学理论,都从全新的时代语境下给予了更高层面的创新与发展。何建明、李炳银、李春雷、王宏家等……这些内心充溢着对时代无限热爱的作家们,身体力行地践行着作为文人的使命情怀与担当精神,为这个伟大的时代击鼓而歌。

作家周艳丽,用自己的神来之笔,为我们构筑了一个色彩纷呈的科技王国。正是娴熟的文字,老道而又不见雕琢痕迹地给我们把中棉所一代代人的精神风貌刻画了出来。周艳丽的文字朴实中蕴含着情感,字字珠玑。从来不需要记起,永远也不会忘记,中棉人,以自己独特的魅力成为史册上耀眼的群星。感谢周艳丽为我们刻画了这个时代中鲜为人知的一个个科技工作者,正是他们以自己的平凡成就了我们这个民族的伟大。

当中国报告文学担负起为这个时代中伟大的改革鼓与呼的时候,中国的经济已经走过了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举国上下正精神饱满地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踏上了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新征途。

伟大的中国,伟大的民族,正在干事创业的热潮中完美着“中国制造”与“工匠精神”。伟大的中国正以骄人的姿态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并担负起维护世界和平责任。

作家周艳丽,历经三年的时间给我们这个时代奉献了《中国棉》这部作品,让中棉人无私无畏乐于奉献的精神影响着我们这个时代。

纵观整部作品,作家不仅具有丰厚的文学积淀,也在驾驭长篇报告文学方面进行了有力的尝试与探索。作为一个对农业科研与育种知之甚少的门外汉,在较短的时间内,走进了中棉人,并且把中棉人的恨过、爱过、哭过但从未后悔过的精神层面给我们进行了全方位立体画卷般的描述与展示,这与她娴熟的文学技巧与创作热情是分不开的。正是娓娓道来的文字,给我们展示了浩瀚历史时空中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因为,中华民族是一个不畏艰险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民族。正是这些一个个甘于燃烧自己奉献自己的优秀儿女,才汇聚成了中华民族坚韧不屈、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滚滚洪流。

作为报告文学作家的周艳丽以及千千万万担负着中华民族筑梦情怀的人,也将与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的每一个科技工作者一样,满怀热情地投身到这个势不可挡的时代大潮中。

当然,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也有它的不足之处,我们所看到的,是作家对这种民族精神的书写的可贵性,因为周艳丽勇敢地挑战了一个陌生的领域,这就足够。

其中的一些章节是可以略去的,有的也可以合并。作家之所以这样写,肯定有自己的创作意图。瑕不掩瑜,这部作品也一样。所有的褒贬与成就,就让我们的读者来评判吧。

我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中国上合组织的青岛峰会在山东青岛拉开帷幕,这就是我们伟大的中国,每时每刻都以自己的姿态向世界践行着责任与担当。或许,此时的周艳丽,已经在其他的领域又去编织着更为壮丽的文字了。一家之言,恳请方家批评指正!

猜你喜欢

中棉报告文学棉花
棉花是花吗?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棉花
新疆南疆不同棉花品种的生长特征及其品质分析
4个中棉所系列棉花品种在九江地区的比较试验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会举行
高温胁迫对中棉所63及其亲本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略论民国时期河南美棉的引种与推广
阵痛与激情:1979—1989年的灾难报告文学
首届青年报告文学评论家研讨会在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