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次全国听力学及嗓音言语医学暨第八次全国人工听觉技术学术会议纪要
2018-01-23本刊编辑部
由《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听力学组及嗓音学组、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联合主办的“第十一次全国听力学及嗓音言语医学暨第八次全国人工听觉技术学术会议”于2018年7月19~22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隆重召开,本次会议共收到投稿400篇,来自26个省市的近400位专家及专业人士出席了大会。
会议期间,于7月19日晚上分别召开了《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第十二次编委会及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听力学组、嗓音学组工作会议(详见听力学组及嗓音学组工作会议纪要)。在编委会上,总结了近2年来杂志的编辑、出版及发行工作,编委们围绕如何提高杂志质量、扩大稿源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提出了许多合理化的建议。
7月20日上午8点,大会隆重开幕,开幕式上,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前任主委、《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主编、解放军总医院韩东一教授,《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主编、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陶泽璋教授,内蒙古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主委、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崔晓波教授分别代表会议主办单位向大会致辞,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主委高志强教授因公未能出席本次会议,但他送来了遥远的祝福。简短的开幕式后,正式进入学术交流,本次会议采用了专题报告、大会交流、圆桌讨论及专题卫星会等学术交流形式,在7个场次的学术交流中,共有48位专家作了大会专题报告,52位代表进行了大会发言,并展开了7场专题圆桌讨论。
7月20日上午,韩东一、吴皓、孙建军、殷善开、郑宏良、华清泉教授分别在大会上作了人工耳蜗精准微创植入及相关问题探讨、婴幼儿早期双侧人工耳蜗植入、OME临床指南-比较与解析、听力相关疾病RCT与RWS、嗓音医学新进展、听神经瘤手术听面功能保存分析等专题报告;7月20日下午及7月21日上午,分别进行了听力学基础与遗传性聋、临床听力学、眩晕与耳鸣、嗓音言语医学、人工听觉技术、中耳手术及3D耳内镜解剖现场演示六个专场学术活动,内容非常丰富,专题报告及大会交流内容新颖,主题鲜明,使与会代表受益菲浅。
会议期间,共进行了7场圆桌讨论,“遗传性聋诊断及遗传咨询“圆桌讨论由刘玉和教授主持,杨涛、查定军、黄丽辉教授参与讨论,通过典型病例分析,阐述了遗传性聋的临床诊断及遗传咨询策略,强调因为遗传性耳聋中80%隐性遗传可由两个自身听力正常但携带耳聋基因突变的父母分别将突变遗传到后代中而致病,应重视耳聋患儿家庭成员的耳聋基因检测,必需获得双亲的基因型共同进行评估;耳聋高危人群一定要做基因诊断;药物是导致线粒体基因突变人群耳聋的首要原因;遗传咨询永远离不开临床的表型,通过对44例散发的非综合征型耳聋人群样本进行一代测序得出:①散发耳聋病例的高通量测序诊断可能有较高的假阳性率;②疑似致病突变的父母验证可有效降低相关遗传诊断的假阳性率;③新发(De novo)突变不是遗传性耳聋的主要致病原因。④GJB2、SOX10显性突变的高新发突变率应在相关基因诊断及遗传咨询中予以特别注意。同时强调了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的转化医学在遗传性耳聋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如何应对老年听力障碍问题”圆桌讨论由黄治物教授主持,冀飞、冯艳梅、商莹莹、佘万东、刁明芳教授参与讨论,专家们围绕老年性聋的流行病学及听力筛查、老年性聋与认知关联性及其评估、老年性聋的分类诊断及早期测试、老年人突发性耳聋的预防和诊断治疗、老年性听力障碍的早期助听器验配、老年性听力障碍的人工耳蜗植入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强调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极为重要;验配助听器和人工耳蜗植入是目前最有效的干预方式,但积极的听觉训练也必不可少。
“前庭相关疾病典型病例讨论”由刘博教授主持,蒋子栋、张青、于栋桢、张志坚、戴春富、刘秀丽教授参与讨论,通过分享病例讨论了关于梅尼埃病与前庭性偏头痛的相关诊断要点与鉴别的问题,探讨了关于BPPV的诊断及医生需要关注和解释要点;提出对于眩晕患者,不仅要进一步加强对经典疾病的认识,还要注意对诊断不清疾病的关注与探究,同时还强调了患者早期前庭康复的重要性。
“特发性耳鸣的治疗”圆桌由李明教授主持,余力生、曾祥丽、赵立东、王慧教授参与讨论,探讨了特发性耳鸣的概念及分类、耳鸣代偿与失代偿、耳鸣的各项治疗方法等问题,强调对伴有情绪及睡眠障碍耳鸣患者的药物应用;肯定了耳鸣声治疗,但不可高估其作用;耳鸣经颅磁刺激的治疗作为一项特殊治疗方法,仍需更深入研究。
“如何提高助听患者的言语识别能力”圆桌讨论由郗昕教授主持,陈雪清、李蕴、曹永茂、段吉茸教授参与讨论,讨论了影响患者言语识别的内外在因素,如:患者的听损程度及认知功能等,深入探讨了提高言语识别率的各种方式,强调了言语识别对于助听器选配的重要作用,并肯定了助听器对于方向性接收的重要性,未来的助听装置会更加智能化,争取实现自然聆听;分析了双耳选配与单耳选配的比较、小儿干预方案的评价及噪声下言语识别的应用等,最后强调了成人听觉康复的重要性。
“功能性发声障碍的诊治”圆桌讨论由于萍、黄永望教授主持,韩丽艳、庄佩耘、陈世彩、傅德慧教授参与讨论,重点讨论了功能性发声障碍的定义及诊疗。功能性发声障碍是没有器质性病变的嗓音功能异常,如:癔症性失声、痉挛性发声障碍,有的专家则认为部分“功能性发声障碍”的患者是由于现有的检查找不到病因(并非不存在器质性病变)。与会者达成共识,功能性发声障碍的治疗主要靠嗓音矫治、功能训练,如果嗓音矫治训练无效,可考虑外科手术干预。
在李进让教授主持的“发声功能重建”的专题讨论中,崔晓波、葛平江、黄冬雁等教授对甲状软骨成形术及声带注射术治疗声门关闭不全、变性人嗓音功能重建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并就下列问题进行了重点讨论:①声带注射的材料:目前国内主要是自体脂肪、筋膜,尚无透明质酸等异体材料应用于声带注射;②声带注射材料维持时间及效果:维持时间长短不一,个体差异较大,脂肪容易注射,但也容易被周围组织吸收,维持时间短;注射的脂肪中加筋膜后效果较好,筋膜越多,维持时间越久;患者年龄也会影响手术效果,对于40岁以上的患者,不建议声带注射;③变性人嗓音功能重建的手术方式要根据对象的自身条件及医疗技术水平选择对象;④声带沟的手术方式的选择:声带沟的治疗难度较大,对于轻度声带沟患者,分开黏膜即可,对于重度声带沟的患者,可分期进行声带填充术和甲状软骨成型术。
会议期间还召开了前庭功能检测技术专题会,刘秀丽、张青教授分别作了“半规管功能检测手段的合理应用”及“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临床研究”专题发言;在中耳手术及3D耳内镜解剖现场演示专场中,王武庆、卢永田、丁秀勇教授分别进行了精彩的3D耳内镜下中耳、内耳及前庭、侧颅底临床解剖现场演示,内容新颖,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
本次会议进行了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专家们通过对参与大会发言的文章内容、PPT制作水平及演讲艺术等方面进行了认真评选,最终从52位大会发言者中评选出了16篇优秀论文,在大会闭幕式上进行了公布并予以现场颁奖。
7月21日中午一点钟,大会圆满落幕,本次会议是我国听力学及嗓音言语医学专业又一次学术盛会,将为我国听力学及嗓音言语医学事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期待大家共同努力,不断创新,为我国听力学及嗓音言语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