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区音乐文化建设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
2018-01-23张馨文
张馨文
(西安石油大学 图书馆,陕西 西安 710065)
中国图书馆学会在“2017年全面阅读工作通知”上提出高校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构成部分,其担负着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职能,有着强大的社会影响力[1]。高校图书馆应转变传统服务方式和理念,走出大学围墙、走近社区居民,从封闭型走向开放型、从被动型走向服务型;应以社区音乐文化建设为己任,不断增强自身服务功能,扩展服务项目,为社区居民提供多样化、高层次的优质音乐信息服务。
一、高校图书馆服务社区音乐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符合社会发展形势和人民需求
现代社会中人们对文化的需求越发强烈,对音乐文化的追求更是热情高涨。人们希望开拓更多提高音乐素质、丰富生活内容的渠道,政府也关注人们的思想变化日益重视社会音乐发展,这为推进社区音乐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我国社区图书馆数量少而分布不均、资源相对匮乏,多数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水平都远远不及高校图书馆,无法满足社区居民不断加大的音乐文化信息需求,社区音乐文化建设急需高校图书馆的参与。
(二)互促互利、实现双赢局面
高校图书馆逐步加强与社区之间的互动合作,使双方的音乐教育资源实现共享,避免了资金的重复投入与资源浪费。对社区而言,有利于实现社区音乐文化建设的低成本扩张,有效推进了其发展进程,促进其健康、稳定的可持续性发展;对高校图书馆而言,促进其内部改革、拓宽其发展渠道、体现其社会价值、进一步提升其社会地位,并借助社区居民的求知踊跃性,让寒暑假期间馆内大量闲置的音乐文献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
(三)构建学习型和谐文化社会
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建设的灵魂,艺术在社区文化建设中位于重要的地位,音乐更是首当其冲。良好的社区音乐文化建设能够培养社区居民的共同艺术爱好、创造居民间的交流机会、建立和睦的邻里关系、增强其社区的主人翁归属感,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高校图书馆服务社区音乐文化建设对推动全民族音乐文化修养、促进社会教育、终身教育,进而构建学习型社会有着深远而积极的作用。
二、高校图书馆服务社区音乐文化建设的基础
(一)坚实的政策支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专门强调需“增强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图书馆作为高校不可或缺的重要单位,理应物尽其用,做出其社会化服务的贡献;2015年底国家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第37条规定:高校图书馆应尽力发挥其资源和专业服务优势,对外开展面向社会用户的服务[2]。以上条例都为高校图书馆融入社会,进而服务社区音乐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持。
(二)雄厚的软硬件实力
1.音乐资源丰富。高校图书馆的音乐类馆藏资源丰富且更新速度快,资源较为专业化、实用化和系统化。音乐资源不同于其他专业资源,主要包括有文化类图书(戏剧、戏曲类、影视类、艺术心理及教育类等),音乐专业知识及乐谱类图书,音乐期刊、杂志类资料及影像视听类资料(音像制品、网络及电子数据库资源等)[3]。多种类型的音乐资源便于满足社区居民多元化的阅读需要,具有良好的科普、休闲、娱乐功能。
2.馆员能力可靠。高校图书馆非常注重优化馆员的综合素质,他们大多具备较好的信息能力和服务经验。馆员接收新信息的敏锐度高,对复杂情报的收集、筛选、加工能力较强,能够有计划、常态化地组织各种宣传、推广、培训活动用以服务社区音乐文化建设,能及时、有效的帮助社区居民采集、处理、获取所需的音乐信息资源并解答咨询[4]。部分高校图书馆还设有音乐学科馆员,能从专业角度更好的为社区居民提供信息服务。
3.技术设备先进。高校图书馆设施配备完善、服务方式灵活、服务手段多样、服务技术现代。设有电子阅览室及多媒体阅览室,兼具数字化的图书管理系统,拥有高容量信息存储、高速反应的服务器。信息电子化可让人们通过对电脑、手机的简易操作来获取所需音乐资源,以此迅速适应社区居民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中的音乐信息个性化需要。既节省了读者借阅时间,也保证了图书馆的服务效率与质量。
三、高校图书馆服务社区音乐文化建设的原则
(一)优先校内本位服务
高校周边社区居民的音乐信息需求量巨大,高校图书馆面向社区开放,就加大了纸质资源和网络资源的使用频率,增加了图书馆的运作负荷和工作量。高校图书馆的首要任务是为校内教学、科研和学校人才培养提供文献信息保障,只有在确保师生能优先使用馆内音乐资源、校内读者服务工作能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才能对外开展社区服务,否则便是主次不分,失去了社区服务的意义。
(二)树立人人平等理念
“知识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获取知识的自由和权利。高校图书馆应秉持“以人为本,读者至上”的理念,尊重每一位热爱阅读、渴求知识的人。对待社会弱势群体,更应体现出自身社区服务的人性化特点。不歧视、不拒绝,面对任何读者都充分给予关心和耐心、尽最大努力为其提供良好的音乐信息服务,让社区所有人都能感受到愉悦、温暖的信息服务体验。
(三)以读者需求为导向
高校图书馆想要真正发挥其公共文化价值,就必须以读者需求为导向开展社区音乐文化建设服务。应根据读者需求整合资源,再考虑图书馆自身特点,规划具体有效的音乐文化信息服务项目,实现由书本位向人本位的“转型升级”。如此才能有的放矢的做好社区音乐服务工作,激发起社区居民求知的热情,调动社区居民利用图书馆资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坚持循序渐进而行
高校图书馆服务社区音乐文化建设需要不断改进自身服务模式、调整人力配置、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及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应结合各校具体情况量力而行、稳定推进[5]。如果快速、盲目地开展社区服务,会直接导致图书馆借阅与服务能力无法匹配的现象,不仅会打乱图书馆内部的工作节奏,也会造成社区居民的不信任感,不利于社区服务的长远发展。
四、高校图书馆服务社区音乐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提高社区居民信息素养
社区居民在年龄、受教育程度、个人阅历、职业属性等方面有着极大不同,这导致了他们的网络技术水平和获取文献信息的方式差别很大。当前,高校图书馆不断向着数字化和自动化发展,信息素养欠缺的社区居民必然无法自如利用馆内音乐资源。高校图书馆应携手社区网络爱好者,共同建立志愿服务社区信息素养教育的队伍,为社区居民提供由浅入深的针对性网络应用指导,提高他们获取音乐文献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应时常安排图书馆员为社区居民宣传及介绍馆内各项服务及音乐资源现状,让居民充分了解图书馆的音乐馆藏结构、音乐文献种类及服务技术的使用方法。
(二)组织社区音乐图书文化活动
1.“音乐阅读指导”活动。高校图书馆可根据社区居民整体的音乐水平和人们接受度较高的音乐内容来开展阅读指导,应组建专门机构、安排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并需重视居民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音乐阅读指导的方向和策略;还应加强与本校艺术系(学院)的合作与沟通,一起做好规划、组织完成音乐阅读指导活动。如:可邀请校内艺术系(学院)优秀师生举办音乐图书推介与音乐知识讲座,丰富社区居民的艺术文化精神生活。借助专家精深的音乐造诣,准确的为社区居民推荐适合个人的音乐书刊,陶冶他们的艺术情操。
2.“音乐图书漂流”活动。高校图书馆可在社区内开展“音乐图书漂流”活动。图书馆尽量选择一些适合大众艺术审美并普遍感兴趣的音乐类书刊,投放在社区任意角落供有缘人阅读,让这些书刊自由流动起来。书刊只需经过简单加工,在扉页盖上图书馆“音乐图书漂流”的印章,附上活动简介即可。其中可有较新的前沿音乐动态信息,也可有过期不过时的音乐人物传记、音乐类小说等。阅读过这些漂流书刊的居民,之后可登录图书馆网页记录书刊漂流信息,发表个人阅读感受,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社区居民的音乐艺术修养。
3.“活体音乐图书馆”活动。“活体图书馆”是一种非常特别的图书馆服务。“活体书” 能与读者面对面平等对话,两者相互接收对方信息,既可分享知识、也可交流经验。高校图书馆可在校内及社区招募“音乐活体书”志愿者,并记载“活体书”的姓名、年龄、性别、音乐学科专长方向、工作经历等个人信息,依照不同专长分类形成多种书目索引,让社区居民自行选择想要阅读的“音乐活体书”,然后提出借阅申请,图书馆会按读者约定的阅读时间将“活体书”送达。为保证“活体书”与读者的沟通效率,阅读时间一般不超过45分钟。阅读后由高校图书馆负责收回“活体书”,并请读者填写阅读反馈,最后让馆员整理成册[6]。“活体音乐图书馆”不仅具有趣味性和互动性,还有着疏导心理、解压情绪的作用,能极大激发社区居民的音乐学习兴趣。
(三)协助共建社区音乐图书馆
高校图书馆可以与文化主管部门、社区三方合作,选择有一定实力的小区开办社区音乐图书馆。可由社区提供场地、基本设施及部分资金等,高校图书馆则提供音乐新书资源及各种动态支持,并负责定期更新音乐文献资源[7]。高校图书馆可选派优秀馆员以“帮带”形式到社区音乐图书馆进行业务指导,通过馆际互借,对口支援等途径制定适合社区读者的借阅规章制度和服务项目,帮助社区音乐图书馆规范业务流程,不断提高其信息化水平,为社区音乐文化建设提供基本的社区文化保障。
(四)与社区共享纸质与电子资源
高校图书馆可在图书馆管理系统中设置社区读者的个人账户,开放其借阅权限,为其办理临时图书借阅卡,使居民能持卡自由进出图书馆。即可凭卡借阅馆内纸质音乐文献资源,也可凭卡使用电子阅览室或多媒体阅览室,浏览所有网络音乐数字资源及本馆音乐类数据库。另外,条件成熟的高校图书馆,可向社区居民提供免费的虚拟专用网络(VPN)技术,使其不受高校局域网限制,随时随地都能查询到图书馆书目信息,足不出户即可对所需的高校电子馆藏音乐资源任意进行检索、浏览和下载。
(五)构建特色音乐数据库
高校图书馆需努力实现音乐资料的数字化工作,并加大购买和自建音乐数据库的力度,这对音乐文献资源的快速传播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图书馆应对不同载体的音乐资料进行整理、编目,并应用相关软件科学的处理文本、图像、声音等信息,将其制作成CD、MP3等多种格式,最终将数字化的音乐资料按不同的类别存储在音乐数据库里[8]。同时,图书馆可引进合适的音乐数据库。如:国内的KUKE音乐数字图书馆,超星学术视频数据库等;若资金充足,可选择国外的牛津格罗夫音乐在线数据库、国际音乐期刊索引数据库等[9]。高校图书馆还可联合本校音乐系(学院)自建具有所处地域特点的特色音乐数据库,对本土音乐资源进行收集、筛选及研究,这类音乐文化是社区居民所不可或缺的。另外,针对已有的国外音乐期刊及数据库资源,高校图书馆可建立专门的音乐资源编辑部,定期对国外的音乐资源进行翻译、加工,让社区居民获得的音乐资源与国际接轨。
(六)音乐信息的社区个性化服务
高校图书馆应优化服务意识,转变“资源—服务—需求”的旧模式,打造“需求—资源—服务”的新观念。应对不同年龄段和社会角色的居民进行全面调研,了解其不同的音乐文化信息需求,力求让社区音乐文化的活动内容、组织形式因“群”而异。如:为儿童提供少儿音乐读物、音乐动画光盘、举办音乐知识咨询活动等;为中青年提供大量音乐视频资料、音乐休闲期刊等;为老年人提供音乐展览、互动性音乐联谊活动等[10]。同时,高校图书馆应主动服务社区音乐机构,如:群众艺术馆、音乐家协会、各类音乐培训中心等,为其查询和提供世界各地的音乐信息资料和情报,协助其做好音乐科研及教育教学工作。
(七)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
1.微博与博客。高校图书馆可邀请本校音乐专业的知名教授开通微博,通过微博让社区居民与专家之间建立通话机制,有意无意的普及音乐知识或展开艺术讨论;同时,可创建高校图书馆博客,博客内容以高校音乐馆藏为主,辅以整合后的网络音乐资源及音乐文化宣传信息,并建立交流平台、认真回应读者的建议与留言,帮助其获得所需的音乐资源。
2.RSS订阅推送。RSS服务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可成为高校图书馆新资源、新服务、新动态的发布渠道。高校图书馆可定期通过网络或非网络途径收集、整理、制作一些音乐主题性资源,把相关内容推送到已经做完音乐资源订阅的社区居民电脑桌面或手机中。当信息自动更新时,社区居民不必每次都点击进入网站就能阅读到自己喜欢的音乐内容,便于及时跟踪最新的音乐发展动态。
3.微信公众平台。人们现在更愿意使用微信进行社交与沟通,微信已完全融入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高校图书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社区音乐文化建设服务,是拓展新型服务方式的重要举措。不但顺应了网络环境下读者获取信息的习惯变化,而且有益于高校图书馆自身的生存和未来发展。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中可设置以下功能模块:其一,音乐信息速递。及时宣传及报道近期社区举办的各类音乐文化活动,并持续关注国内外优秀社区音乐文化活动的成功案例用以借鉴;其二,馆藏音乐资源。可发布馆内中外文音乐图书、期刊目录,推送图书馆新到的音乐图书并介绍热门音乐借阅文献等;其三,超链接音乐网站。按网络上各音乐网站所侧重的不同角度为社区居民进行音乐网站分类和推荐。如:周广仁钢琴艺术网、中国乐器协会网、中国古曲网、音乐搜谱网等;其四,音乐文娱教室。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为社区居民开设音乐活动教室,活动室中嵌有大量名人名家的多媒体音乐教学及欣赏视频,供社区居民观看学习;其五,域外音乐采风。让社区居民多了解一些其他社区的音乐文化动向和精彩音乐活动信息,借此增加微信平台的吸引力,提高读者粘性[11];其六,实时参考咨询。当社区居民查找、下载音乐资源遇到较难解决的问题时,高校图书馆可通过微信即时为其答疑解惑。双方可通过语音、视频、文本、图片等方式直接进行互动交流,图书馆员也可迅速将读者所需的本馆馆藏或网络资源发送给对方。
高校图书馆应牢固树立社会化服务的理念,将社区音乐文化建设服务当作自身的日常工作之一,为社区音乐文化的繁荣提供文献信息资源支撑。应全面激发高校图书馆对社区音乐文化建设发展的促进作用,优选高效、科学的措施与方案,不断探索服务社区音乐文化建设的新方法和新路径,努力完成其保障社区居民基本文化权利的使命和职责,最终实现高校图书馆与社区音乐文化建设的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