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谦《入塞》赏析

2018-01-23周淑萍

孙子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英宗凯歌貔貅

周淑萍

将军归来气如虎,十万貔貅争鼓舞。

凯歌驰入玉门关,邑屋参差认乡土。

弟兄亲戚远相迎,拥道拦街不得行。

喜极成悲还堕泪,共言此会是更生。

将军令严不得住,羽书催入京城去。

朝廷受赏却还家,父子夫妻保相聚。

人生从军可奈何,岁岁防边辛苦多。

不须更奏边笳曲,请君听我入塞歌。

于谦(1398—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钱塘县人。永乐年举进士,宣德年授为御史,历任河南、山西巡抚。英宗时,升左侍郎,因得罪王振下狱,后释放起复。“土木之变”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此举虽是为国家大义出发,但忤英宗。瓦剌兵逼京师,督战,击退之。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使也先遣使议和,英宗得归。天顺元年以“谋逆”罪被冤杀。宪宗时冤情得雪,复官赐祭,谥肃愍。神宗时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这首《入塞》写于明代宗景泰元年(1450)“土木堡之变”后,是作者在和瓦刺军作战得胜回朝后所写。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坚决抵抗少数民族政权侵占的主张和保卫明朝政权的豪情壮志,全诗歌颂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

诗歌前八句重墨描写了大军胜利班师,从塞外凯歌而归的场景。首二句气势宏大,将大军凯歌而归的壮观场景再现出来:将军率师击败瓦剌、得胜归来,豪气如虎;百万雄师英姿飒爽,就像骁勇的猛兽貔貅一样浴血而归、欢腾鼓舞。“将军归来气如虎”似取辛弃疾诗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之意,歌颂了大军班师得胜的威武气势。

接着作者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班师回乡图:将士们高唱着凯歌回到玉门关内,眺望分辨着远近高低的村镇屋舍,故土就在眼前!兄弟亲戚得到消息远远地跑来迎候,拥挤在街头巷道翘首以盼。团聚的欢乐令人喜极而泣,这样的团聚就如同重生一样让人欣喜万分。此六句把征夫与亲人重逢的巨大喜悦形象地展现出来,喜到极致不是欢笑,而是劫后余生的庆幸与激动,是涕泪交加的激荡无法平复。此情此景令读者仿若置身其间,感同身受,唏嘘不已。

但是战争并不认柔情,第九、十句即转入理性的陈述:然而将军纪律严明,不能停驻,因为还有军令在催促班师回京。在短暂相聚后又将离别,军令如山,这便是军队,是战争的严酷性。以“将军令严不得住”,点出大军令行禁止的严明纪律,所以才能上下一心,有战必胜。

第十一、十二句似是作者作为画外音的劝慰:(不要为短暂的重逢后又要离别而难过)朝廷是要论功行赏,士卒们在战争中受的苦、遭的罪都会受到抚恤奖赏,父子夫妻也终会团圆相聚。其实对于士卒们来说,骨肉团聚就是最好的奖赏了,须知,“古来征战几人回?”“父子夫妻保相聚”中的“保”字,反映出作者对于这场卫国战争的自信,以及他对百姓民生的关切。虽然他在当时是“主战派”的中流砥柱,但其实他更执着追求的是“春满乾坤万姓安”(《立春后寒甚》)的和平景象。但这个“和”并非割地赔款、奴颜媚骨地求来,而是以战止战,以军事实力使瓦剌真正求和。

最后四句以慨叹结尾:人生在世从军总是无可奈何,年年岁岁戍守边疆也非常辛苦。不用吹奏边塞的胡茄曲,只听我这首《入塞歌》即知守疆将士的心声。将作者既然从军戍边则辛苦在所不辞的情怀跃然纸上。史载于谦性格刚强,遇不平事就拍着胸膛慨叹:“我这一腔热血,不知会洒在哪里?”①《明史·于谦传》:“谦性故刚,遇事有不如意,辄拊膺叹曰:‘此一腔热血,意洒何地!’”这位英雄终将其满腔热血献给了他最热爱的明朝。

猜你喜欢

英宗凯歌貔貅
嫁接 融合 渗入 突破——王义平《貔貅舞曲》分析
李小梅:传承非遗技艺,奏响致富凯歌
我想
明英宗颁赐甘州卧佛寺《永乐北藏》原因刍议
论紫砂作品“貔貅壶”的文化意境
招财貔貅
聋子锄奸
Writing Chinese Characters
栾恩杰:凯歌要奏在应用上
调包明英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