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校专业音乐教育学科发展相关思考

2018-01-23蔡梦

人民音乐 2018年2期
关键词:普通高校学科音乐

■蔡梦

2017年11月6—7日,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高等学校音乐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①;11月21日,在南京师范大学召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研讨会”②。两次会议汇集了我国本领域众多院系负责人及学科-专业-学术带头人,中心议题不约而同聚焦于师范大学或综合大学音乐院系(普通高校)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这个点上。本文作者在两个研讨会都作了主题发言。发言内容既是围绕我国普通高校音乐学科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等相关问题的个人思考,也是本领域从业者面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新时代,探索如何正视现实、突破瓶颈、提升办学水平的集体思考。本篇文章由两次主题发言整理而成。

主题发言一:认知音乐艺术的功能 实施有效的音乐教育

“高等学校音乐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从名称看涉及两个议题。一是音乐教育教学改革,二是在音乐教育领域启动在线课程建设。两议题各自独立却密切关联。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着眼宏观视角,可包含与音乐教育相关的所有层次和与音乐教学相关的所有方面。诸多层次和方面不可能在一次会上全部触碰,我理解它更具有方向引领意义。提醒我们,不断改进和提升音乐教育教学是一个无止境的事业,其中的从业者应时时保持目标自觉,将大大小小思考渗透在层层叠叠的工作中。比如我们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人要思考,个人工作在一个怎样的平台?教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向是什么?这样,在方向明晰的前提下,最终让点点滴滴努力收获或隐或显的成效。第二个议题,课程建设。相对第一个议题它是一个下位概念,但两者却是相互映照、互为支撑关系,即围绕教育的整体定位是进行课程建设、组织教学实施的重要前提。这既包括在线课程建设也包括非在线课程建设。在高校从事专业音乐教育的人须清楚,我们的主体事业是为国家各级各类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美育推进培育优质师资,那这些后备教师对自己日后所从事的工作持有怎样的理念、具备怎样的能力,需要大学平台发挥引领和启迪作用,并且,我们认为这些核心理念和必备能力要与国家对本领域发展的引领和社会对本领域人才培养的切实需求密切关联。就这个问题,我想围绕两份具有指导意义的国家文件谈点认识。这两份文件一是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第71号文件《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另一个是即将面向社会正式颁布的国家《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版)》。

国务院2015年第71号文件开头第一句话: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

《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版)》着眼学生通过音乐课程而应获得的关键能力凝练为三方面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1.审美感知:对音乐艺术听觉特性、表现形式、表现要素、表现手段及其独特美感的理解和把握。

2.艺术表现:通过歌唱、演奏、综合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活动,表达音乐艺术美感和情感内涵的实践能力。

3.文化理解:通过音乐感知和艺术表现等途径,理解不同文化语境中音乐艺术的人文内涵。

从两个文件来看,无论国家美育还是普通学校必修课程应给予学生的音乐学科素养,都要求音乐教育教学须在两个维度体现其重要价值:

1.审美:是音乐作为一门艺术的本质体现,重在引领学生分享来自音乐表现形式的意义。

2.陶冶:突出音乐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组成部分,其终极目标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激励人们去追求高尚,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观照各层次学校音乐教育或面向一般社会公民的美育,围绕“审美”和“陶冶”两个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极端“他律”:粗浅认识音乐艺术的“教育”功能,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音乐艺术应通过“审美”途径达成其“教育”目标。

2.极端“自律”:深陷知识技能“审美”漩涡,一定程度上忽略音乐艺术有其丰富的表现功能。

我们认为,在当前不断向着更理想状态推进音乐教育和美育发展的氛围中,以上两种偏颇都应得到实质性改善。

1.关于审美:应正视音乐艺术是以特定的音响组织结构,能动地概括现实世界或深刻地反映人的思想精神。各级各类音乐教育教学在面对音乐和作品时,需要以音乐这门艺术特定的“审美”方式去认知、去分析、去洞察。

2.关于陶冶:应认识音乐中传达着意义、蕴含着历史和文化、反映着社会和生活,这正如音乐理论家赵宋光先生所概括的:音乐反映现实的手段,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声音;而音乐所反映的现实对象,却远不局限于听觉对象,而是概括性地比拟着包罗各种感官对象的广大现实。③

正因为音乐是人洞察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一门艺术形式,自身既有严密逻辑又包含许多生动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中外古今诸多哲学家、美学家、艺术家,无不承认音乐是“科学的”与“心灵的”两种素质极其圆满的结合,认为围绕音乐的研习(音乐教育)是训练青年人(青少年)心智的最好方式。基于此意义,美国指挥家、作曲家伯恩斯坦积极倡导音乐专业人士应为发扬这门艺术的更广阔功能而积极努力,他深信:在音乐欣赏者与纯粹意义上的音乐技术之间,有一个适中道路。这条路很难找到,但一定可以找到!④伯恩斯坦指出的这条路径必定要求音乐工作者要融通自律与他律、对接审美与陶冶。具体说,一个人无论自身专业是侧重音乐表演还是音乐创作或者音乐理论,只有整体认知音乐这门艺术的功能,才可能面对特定的教学对象思考适宜的教学内容、探索有效的教学路径。

说到这里,再观照音乐在线课程建设。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背景下,各级各类教育阵地正积极行动,利用现代技术和网络资源营造信息化教育环境、构建信息化教学平台。音乐教育与音乐教学当不例外。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其中既有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也有在线课程开发的技术保障,以及如何运用和运行在线课程的组织管理体系,更有与各级各类音乐教育教学对象和培养目标密切关联的课程群规划以及针对每一门课程所进行的内容凝练和策略思考。所以,在线课程建设可谓一个多方面内容互为支撑、一体化建构的宏大工程。我们相信,本次研讨会将能给大家开启一定的研讨空间,并能为音乐在线课程建设的健康发展发挥积极影响和预热性启发作用。

主题发言二:好的教育,应该是适宜的教育

围绕音乐教育教学实施,我们认为好的教育应该是适宜的教育。不同教育平台有各自特定的教育对象和目标,立足对象需求和目标达成,应着力思考适宜的教育规划和方案、教学内容和方式。以个人熟悉的我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科为例,根据生源及学生毕业后对接社会需求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应分层分类研制人才培养方案,最终使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能够获得相对精准化的教育。本着这一认识,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将为本科和硕士层次的学生研制不同侧重的学习方案。

1.“专攻型”人才培养:包括音乐表演、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学理论等几大学科方向,每一学科方向之下又可细分为若干专业分支。建设“专攻型”人才培养课程群,目的是为一部分学生毕业后能沿某一专业路径向纵深发展打下必要基础。

2.“教育型”人才培养:这个层次在普通高校专业音乐教育领域面向的学生数量最多,也是这类单位探索人才培养策略应着力深耕细作的部分。笼统地说,就是如何将音乐专业知识技能综合结构与教育教学实践应用综合能力进行有机并重地发展,使之能在学生身上形成融会贯通的教育创造潜力。

3.“素质型”人才培养:培养兼具较宽文化视野与多种音乐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日后能主要从事与音乐相关的文化艺术、编辑出版及社会美育等工作。

我们认为,无论偏重哪一方面的人才培养目标,办学单位以及这个领域的从业者都应全面、科学、准确地理解“音乐教育”这个概念,它包含了多个学科、多种专业、多门课程、多类型知识技能既相对独立又融合统一的丰富内涵。当前,综合大学或师范大学音乐院系致力的音乐教育通常被称为师范音乐教育,客观看,由于教育与艺术两方面都在与时俱进地发展,“师范音乐教育”这一既定称谓无论内涵还是外延,都难以完全对等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现实发展。为有所区别,这里将综合或师范大学的音乐学科教育称为“普通高校专业音乐教育”,用以区分“专业音乐教育”(国内11所音乐学院和8所艺术学院的音乐学科办学)、“学校音乐教育”(面向从小学到大学普通学生的通识性音乐教育),以及“师范音乐教育”(普通高校音乐院系音乐学科办学的既定称谓)这三种命名。事实上,“普通高校专业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和“师范音乐教育”三个概念的所指均存在显著而重要的交集。以下,笔者围绕这一主题谈几点认识,目的是使不同领域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能在清晰认知自身工作平台功能和使命的前提下,投身音乐人才培养的事业中去。

首先,“普通高校专业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存在交集。主要体现在:第一,拥有基本一致的课程体系,其中涉及音乐表演、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和音乐学理论等几大不同学科方向。第二,承担各门课程的师资拥有基本一致的学习背景,其学习经历及对自己所承担课程的所有理念和操作,必然与自身接受的海外或国内专业音乐教育密切关联。

其次,“普通高校专业音乐教育”也与“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存在交集。主要体现为,在“普通高校专业音乐教育”平台成长的学生毕业后有相当比例会充实到各级各类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平台。我们知道,当代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正在朝一个个具有历史性超越的目标快速发展,与此密切关联的音乐教师教育也必然迎来改革发展的新时代,这个教师教育平台正是普通高校音乐学科的事业发展平台。因此,只有对各级各类学校音乐教育的现实有充分了解,才能更好地推进高校专业音乐教育事业的改革进程。

第三,正如之前所说,“普通高校专业音乐教育”还与“师范音乐教育”具有一脉相承的关联性。长期以来,“师范音乐教育”特指各类综合大学或师范院校音乐学科办学。这一概念自产生沿用至今,跨越几十年。如今,无论人才培养层次、师资结构还是学术力量和艺术实践水平,皆与若干年前不可同日而语,所培养的学生对接社会需求的层次也更为多元和丰富,因此可以说,“普通高校专业音乐教育”实现了对“师范音乐教育”一脉相承的发展与历史性的超越。

个人认为,只有把以上这些与“普通高校专业音乐教育”相关的基础性脉络搞清楚,才能进一步思考本领域改革发展的定位与行动实施的针对性,并进一步引申出“普通高校专业音乐教育”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时应特别关注自身应有的独立性。

综合以上分析看出,“普通高校专业音乐教育”所致力的人才培养结构体系必须同时并重地关注两个方面,一是隶属不同学科的各门课程应按自身专业发展轨道独立运行;然后,不同学科、课程、内容还应紧密围绕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进行具有相当完善度的交叉共生,开辟一条以教育和人才培养为重心的“学科-专业融合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成长起来的人——也就是我们培养的学生,就必然是具备高规格“一专多能”素质的优质教师。

环顾当前本领域存在的问题,我们看到,各学科方向、各门课程常被分裂为互不相干的零碎部件,呈现为毫无有机性的一盘散沙;对于教师而言,由于缺乏开阔的视野和必要的新鲜给养,到最后就可能蜕变为没有创造力的平庸匠人;而着眼于如何形成凝聚力、整合力,将各自分散的专业凝聚为融合共生的集合体,办学单位似乎还缺乏足够有力量的顶层布局。

所以,立足“普通高校专业音乐教育”领域的人才培养,无论本科还是硕士,应积极跟进国家政策导向、密切关注社会进程和艺术教育发展实际,树立独立、科学和完整的人才培养意识,并尽早将理念外显为行动。日常工作中,教师除驾轻就熟从事“自身专业”的教学,还应在学科、专业以及课程内容之间,寻求合适比重的内在关联和有机整合,构建起多维度、面向实践的知识技能“共同体”。当然,要实现这种理想不是短时间一蹴而就的,就此特别提醒作为本领域从业者的每一位教师,不能让自己精英教育阶段积累的经验成为转型的负担,而要尽力理解、适应普通高校音乐学科人才培养“新格局”,推动自己同时向纵深和宽厚这两个重要方面开掘教书育人的新路径。

以上思考,与我国各级各类的音乐教育改革发展密切关联。大家都有感受,长期以来,普及性教育与专业性教育两个领域之间存在隔膜、隔离状态,使得身处衔接地带的“普通高校专业音乐教育”处境尴尬,积累起来的困惑和难题颇多。客观看,针对这一地带的基础性研究薄弱、理论支撑不足,不能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我谨借这个机会提出一点思考,希望本领域同仁凝聚共识,以全面的、整体性眼光,并且是审慎地、深刻地、细致地思考本领域究竟需要培养什么类型的人?如何拿出高质量的方案,以能成功培养这些类型的人?应该关注和开展哪些方面的工作,如何建立起推动这些工作顺利实施的机制?在此前提下,撰写工作理念、拿出工作规划,针对各层各类教学和学生培养探讨适宜的课程设置、研制课程标准、思考基于教学的理念、内容、方式和手段,建立适宜的评价机制,最终,这些变化又必然触及教育行政和教学教辅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运作管理方式。所以,我国普通高校音乐学科办学的改革发展,是一个事关全局的系统化工程,也可以说是一次需要持久跋涉的整体性扭转。相信通过一系列重要会议的举办和本领域同行间深入全面的探讨,大家能凝聚共识、科学定位,凝心聚力、发展自我,锐意创新、彰显特色,最终,在“普通高校专业音乐教育”的广阔平台上构建起具有独立标示的人才培养新格局。

①首都师范大学、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教育学会联合主办。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承办。两天会议,与会者围绕我国音乐教育领域的改革发展及在线音乐课程在当代背景下如何推动和建设等相关问题进行交流研讨。会议激发的思想火花和获得的多重启发,在我国普通高校专业音乐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同时对这一领域的学科发展发挥了积极促进和引领作用。

②教育部体艺卫司、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联合主办,南京师范大学承办。一天会议,与会者主要围绕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这一中心议题进行交流研讨。

③赵宋光《论音乐的形象性》,《美学》第一辑。

④伯恩斯坦《音乐欣赏》,林声翕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

(本文为教育部体艺卫司2016委托课题《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之一。)

蔡梦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普通高校学科音乐
【学科新书导览】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超学科”来啦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探讨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