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廷灿其人其书
2018-01-23整理
有 常 整理
陆廷灿,字秋昭,号幔亭,清康熙年间苏州府人。幼从司寇王文简、太宰宋荦学,录为贡生。后任宿松教谕,又曾任福建崇安县令。撰有《续茶经》《槎溪艺菊志》《南村随笔》等。
廷灿为后世所知,在《续茶经》一书。黄叔琳撰序曰:“其先人所治陶圃,有林泉花木之胜,君徜徉其中,对寒花,啜苦茗,意甚乐之。”因此书,廷灿与唐之陆羽相踵接,羽称茶圣,廷灿称茶仙。《续茶经》草创崇安县令任上,编定归田后。其目录与《茶经》同,分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等十门类。自唐至清,近千年,产茶之地、制茶之法以及烹茶器具等都发生大变化,廷灿此书对唐之后的茶事资料收罗宏富,并进行考辨,虽名为“续”,实是一部独立著述。《四库全书总目》称此书“一一订定补辑,颇切实用,而征引繁富”,当为公允之论。《续茶经》所采诸书,今大多已佚失,幸赖采录而得传见要义。《续茶经》从采集材料到撰录成册,前后约17年。此书虽非纯是廷灿自著,但征引繁富,便于聚观,颇为实用。排比有序,分类得当;搜集繁富,足资考定;保存遗佚,增广文献。是继唐陆羽《茶经》后,古代茶书中资料最丰富且最具系统之作品。
廷灿说:“余性嗜茶,承乏崇安,适系武夷产茶之地。值制府满公,郑重进献,究悉源流,每以茶事下询,查阅诸书,于武夷之外,每多见闻,因思采集为《续茶经》之举。”崇安县(今武夷山市)自宋以来一向是著名的茶叶产地,所以产出的武夷茶闻名遐迩。清代以后,武夷山一带又不断改进茶叶采制工艺,创造出了以武夷岩茶为代表的乌龙茶。廷灿任职时,从政之余深入茶园茶农中间,掌握了采摘、蒸培、试汤、候火之法,渐得其精义。1720年任期满,他以病为由回家休养,“曩以薄书鞅掌,有志未遑,及蒙量移,奉文赴部,以多病家居,翻阅旧稿,不忍委弃,爰为序次。”十余年后的雍正十二年(1734),这本洋洋七万余字的《续茶经》终于面世。可以说,武夷山岩茶(乌龙茶)制作方法,实自廷灿收录而传世,其与武夷山茶有大功于世,至今为当地民众纪念。
廷灿于《续茶经》前,又编著《槎溪艺菊志》。此书是一部完整、全面的关于菊艺和菊文化的文献集成。“四王”之王翚为绘《槎溪艺菊图》。此书将能搜集到的前人有关种植菊花的著作诗文几乎一网打尽,然而分门别类,加以编辑,分成六类,曰考、曰谱、曰法、曰文、曰诗、曰词。正如廷灿在《凡例》中所说:“菊之考证,其散见于六经三史、诸子百家、历代故实者何限,今必首著其书名。恐无征也。”他在编采过程中,如“一事而数书并见,则取其详确者;如彼此互异,则并载之;其有意义剌谬,大相径庭者,弃短从长,以归于一”。科学分类和辨析,颇见考据功力。书中称“菊花名品见于各谱者甚多”,但“种类不过数十,而地土不同,肥瘠有别,命名随意,遂至炫奇好异,日事翻新,有一花而数名者,一名而互相指是者”,“兹就诸家旧谱所载品目,以刘蒙谱为首,而重见于各谱者,以次芟除,不令繁复。其近时所见种类,列于补遗,以俟参考”。书中还录有黄省曾和陈继儒两家专论种植菊花的农艺著作,重点汇辑了有关菊文化的各种文献,含关菊花考证165则,谱17种,并补遗一篇、录文60篇、诗935首、词22首。所录957首诗词是魏晋到明代的咏菊作品,为后来者提供了一份有价值、更便于检索的文化遗产。廷灿有求实精神,爱自己动手,他在自己的陶圃中种植了数亩奇种菊花,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些经验融入了这部著作。
《南村随笔》是廷灿的又一重要著作。从陆廷灿的前言中,可知此书完稿于雍正乙卯仲春,即公元1735年。廷灿阅历丰富,看书极博,勤于记述,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他晚年“以多病家居,杜门息影茶铛药裹间,恒藉书卷以消永日,或可佐人政事,或有关典故,或偶涉新奇,以及考明物理,辨正异同者,辄随笔掌记,自备遗忘,见闻隘陋,恐于文章、经济无甚裨益,漫置案头,不敢希附诸名公说部后尘,出而问世也”。而《南村随笔》的付梓面世,是因这部书稿“儿辈私意以颂扬君亲之恩,感怀师友之谊,缠绵往复,而先哲箴铭时时录及,亦可以警人心而敦风俗。”(陆廷灿《南村随笔序》)。王澍在《南村随笔》的序言中说,为了写好这本书,陆廷灿“反复披阅,其义例一以师门为归,真可谓登堂入室者矣”(王澍《南村随笔》序)。王澍为康熙翰林,著名学者,绩学工文,与陆廷灿为挚友,其评价可谓切中肯綮。
著述丰富,所涉领域在茶、在菊园艺、在苏派盆景,是传统文化中深有意趣且为我民族所特有者。近代以来,廷灿其人其事其书渐湮没无闻。今特摘转拈出,以志未忘,且待将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