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顾绣:以针代笔绣出来的画

2018-01-23徐东智

非遗传承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松江针法刺绣

徐东智

顾绣,又称露香园顾绣,汉族传统刺绣工艺之一,是以名画为蓝本、以丝线作丹青的“画绣”,以技法精湛、形式典雅、艺术性极高而著称于世。历经400年的跌宕起伏,先后出现了缪氏、韩希孟、顾兰玉等名手,顾绣作品中的山水、人物、花鸟,气韵生动,细腻无匹,因而被誉为“画绣”。顾绣以针代笔,以线代墨,勾画晕染,浑然一体,是独特的艺术品。2006年5月,顾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江南地区 只此一家

顾绣是江南地区唯一以家族冠名的绣艺流派,因源于明代松江府上海县露香园主人顾名世家而得名,亦称“露香园顾绣”。顾名世是明嘉靖三十八年进士,官尚宝司丞,就是在内宫管理宝物的官吏,晚年居上海。“名世性好文艺”,见多识广,艺术修养较高。在他的影响和倡导下,他的女眷们也酷爱艺术,善丹青书法,精于女红,尤其擅长刺绣。她们从事刺绣不仅是实用,而且以此作为上层妇女的修养和更高层次的艺术追求。顾氏女眷中较早从事画绣的,是顾名世长子顾汇海之妾缪氏。顾绣名手中造诣最高、最具代表性的,是略迟于缪氏的顾名世次孙顾寿潜之妻韩希孟(又名韩媛)。董其昌极为推崇顾绣,他为顾绣八骏图题曰:“顾太学家有铁圣,绣此八骏图,虽子昂用笔不能辩,亦当一绝。”

缪氏绣技很高,“所绣人物,山水、花卉大有生韵”。韩希孟在顾绣诸名手中最有代表性,她的丈夫顾寿潜,别号绣佛主人,能诗善画;韩希孟既善绣,也工画花卉。韩希孟钻研刺绣“覃精运巧,寝寐经营”。作品大多绣宋、元名画,她充分运用针锋特技来表达画面的神韵。所绣人物神采奕奕,呼之欲出。《洗马图》是她的代表作,绣出了洗马人全神贯注洗马的神情。绣制山水,能表达各派的画风,她绣制的宋代名画家米芾的山水画,根据近水远山的关系,采用不同的针法,表现了山、云、水、天虚无缥缈、似有若无的意境。她绣的花鸟鱼虫,生气勃勃,五彩斑斓。韩希孟的精湛技艺确立了顾绣的卓越地位,她的写真手法对后世仿真绣具有启迪作用。苏绣的发展受她影响很大。

在韩希孟之后,顾氏家道中落,渐倚赖女眷刺绣维持生计,并广招女工,从此顾绣由家庭女红转向商品绣。顾名世曾孙女顾玉兰,设帐授徒,历30余年,将家传秘绣技艺传于外姓,顾绣悄然走出士大夫家庭,在上海周边地区流传开来。其时,城中四乡许多妇女习顾绣以营生,形成一定规模,当时有“百里之地无寒女”之说。达官显宦、富商巨贾争相开设绣庄,购藏顾绣珍品,使顾绣身价陡增,影响遍及苏、宁、杭、湘、蜀,后来的四大名绣皆从中获益。据清代嘉庆年间《松江府志》记载,顾兰玉“工针黹,设幔授徒,女弟子咸来就学,时人亦目之为顾绣。顾绣针法外传,顾绣之名震溢天下”。清代道光年间,松江丁佩既精刺绣又通画理,著《绣谱》,于顾绣“心知其妙而能言其所妙者”。“后以仿效者皆称顾绣,绣品肆竟以顾绣相称榜,凡苏属之绣几无不以顾绣名矣。”但是,顾绣的卓绝是以高素质的艺人和大量的工时为代价的,制约条件很多,所以难以普及,难以为继。清末,顾绣逐趋湮没,以后几乎被人们所遗忘,被吸收顾绣技法和营养而崛起的苏绣所替代。

线细如发 风靡全国

据传,顾氏绣法源自皇宫内庭,使用的丝线比头发还细,配色精妙。绣制时不但要求形似,更重视表现原作的神韵,且技法多变,仅针法就有施、搂、抢、摘、铺、齐、套针等数十种,一幅绣品往往要耗时数月才能完成。明末地方志提及顾绣时记述:“尺幅之素,精者值银几两,全幅高大者,不啻数金。”可见顾绣之名贵。当年苏州、杭州民间的绣品以及官营丝织机构还将他们的制品冠以“顾绣”之名。由此足见顾绣影响之深广。

在盛行于世的松江画派画风熏陶下,顾家女眷研究继承宋代“闺阁绣”的艺术特色和艺术技巧,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她们选择高雅脱俗的名画作为蓝本,对表现对象深刻观察、细心揣摩,技法上创造出散针、套针、滚针等针法用以极力模仿绘画的笔墨技巧。她们将丝线劈为36丝,“其劈丝细过于发,而针如毫,配色则有秘传,故能点染成文,不特翎毛花卉巧夺天工,而山水人物无不逼肖活现”。(《顾绣考》)

顾绣具有独特的刺绣技法,其特点主要有三:第一,半绣半绘,以补色、借色见长,画绣结合。顾绣以宋元名画中的山水、花鸟、人物等杰作作为摹本,画面均是绣绘结合,以绣代画,这也是它最为独特之处。如在《群仙祝寿图轴》中,画中人物所穿锦裳,是先上底色,后于底色上加绣作锦纹状的;人物的面部则是先绣后画的,云雾则只用画笔直接用色,而不加绣。这种大胆创新的技法,表现山水、人物尤为生动。第二,用料奇特,针法多变。顾绣的针法复杂且多变,一般有齐针、铺针、打籽针、接针、钉金、单套针、刻鳞针等十余种针法。第三,运用中间色化晕。顾绣为了更形象地表现山水人物、虫鱼花鸟等层次丰富的色彩效果,采用景物色泽的老嫩、深浅、浓淡等各种中间色调,进行补色和套色,从而充分地表现原物的天然景色。

明清时期顾绣风靡全国,大有“无绣下姓顾”的势头,“‘顾绣’之专称代替‘刺绣’之通名”,以后发展起来的苏绣、湘绣、蜀绣等,都曾得益于顾绣的技法。明代顾绣秘笈主要在于作者的文化艺术涵养、题材高雅、画绣合一、用材精细、针法灵活创新、择日刺绣与锲而不舍的精神等六要素。以韩希孟为代表的顾绣传世实物,文化艺术内涵颇深,皆是文物珍品,被各大博物馆所收藏。目前收藏顾绣最多的是辽宁省博物馆,其中印有“韩媛绣”“韩氏女红”的绣品有八幅。上海博物馆藏有韩希孟的《藻虾图》等四幅绣品。

传承不易 与时俱进

1905年,松江慈善机构“全节堂”开设“松江女子学校”(后改为“松筠女子职业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均设立“女子刺绣班”。可惜后来学校毁于侵华日军的炮火,再也没有恢复。

1972年底,松江工艺品厂于开始恢复顾绣,聘请在松筠女子学校学过顾绣技艺的戴明教老师收徒授艺。戴老师也是新中国顾绣公认的第一代传承人,于2007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可惜的是,由于遭遇“文化大革命”,刚复苏的顾绣以“复旧复古”罪名而夭折。

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松江工艺厂成立顾绣组,才恢复对顾绣的研究、授艺与生产。以后,松江工艺品厂正式成立顾绣车间组织生产。松江顾绣艺人不断创作出一批精美绝伦、雅韵欲流的新作。1987年5月,松江博物馆在松江工艺品厂支持下举办顾绣艺术展览,向世人介绍顾绣的历史和新生。展览中展出大量新作并进行现场表演。6月初,经上海市文化局审定推荐,调往“上海首届国际艺术节”文庙展区展出,好评如潮。

获得新生的“松江顾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绣工均经过绘画和色彩的学习训练;配备专业画师选择、描画本,并掌握修下各工序色彩和形态;绣花线更细,从传统劈为36丝增加至48丝;绣工更细腻,色彩更逼真,过度更自然;在传统的针法上引伸创造出更好表达绘画本意和特色的针法。在苏惠萍、钱月芳等传承人孜孜不倦地努力下,将顾绣的接力棒传至下一代手中。

猜你喜欢

松江针法刺绣
吉林省吉林市松江东路小学校
“胆大心粗”的爸爸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观察调神针法对慢性失眠症患者过度觉醒状态的影响
通督调神针法结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观察
启航
——松江二中(集团)初级中学校歌
清新唯美的刺绣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刺绣新生
骑马到松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