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上海“面人赵”的世界

2018-01-23

非遗传承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面人面塑面粉

冰 凝

面塑,俗称江米人,多为面粉材料制作,所以民间又称为捏面人,是一种制作简单但是艺术性很强的民间工艺品,被誉为“立体的画、无声的戏”。上海面塑已有百余年历史,典型人物首选“面人赵”。赵艳林是上海“面人赵”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海派面塑”上海市代表性传承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级工艺美术大师。她的外公潘树华,人称“粉人潘”,是当时颇有名气的面塑艺人。父亲赵阔明19岁起开始捏面人,拜潘树华为师后入赘为婿,他的面塑技艺吸收了“粉人潘”的艺术之长,形成了独特的面塑风格,被赞誉为“面人赵”。两代人的熏陶加上自己的潜心钻研,使赵艳林手下的小小面人跨越时空,成为民间工艺中不可多得的奇葩。

踏进“面人”的世界

在赵艳林小时候,父亲虽有一技之长却不能养活全家。她记得一家人曾在东北苦熬8年,挨饿受冻;记得父亲摆摊历经苦难,受尽凌辱;记得全家人一直找不到安身之所,所读的学校改了又改……童年生活的动荡和不安一直让赵艳林无法释然。此后父亲终于进入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成为一名堂堂正正的面塑大师,那种在街头卖艺四处求人的生活再也不得见。

“我小时候想当医生,救死扶伤。”最开始赵艳林并不愿继承父亲的衣钵,但或许是她骨子里被那些在父亲手中如魔术般变出的色彩鲜艳的小面人所吸引,在父亲的劝说和引导下,1959年,19岁的赵艳林也进入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跟随父亲的脚步,踏进“面人”的世界。

“面人赵”的面塑技法讲求手捏八法、工具八法,其中手捏八法是指揉、捏、搓、捻、拧、挤、掐、拉,工具八法是指挑、拨、按、粘、嵌、刮、戳、滚。技法上概括起来就是“一印、二捏、三镶、四滚”,只有掌握了这些技法,才能深得面塑的精髓。为了掌握这些技法,赵艳林每天至少要花8小时练习面塑,从熟悉面粉性能开始,烧面粉、煮面粉、蒸面粉,“我就坐在父亲旁边,学习把生面粉根据一定的配方烧制成熟,然后配上各种颜色。”由浅入深地学,同时还学习书法、绘画等艺术。因为天赋聪明又肯下苦功,不久便掌握了面塑的要义,开始在各大工艺美术展览中频频亮相。

神奇之手 走出国门

在赵艳林的成长过程中,除了父亲的帮助之外,还有老一辈艺术家的勉励和提携。在著名雕塑家、画家张充仁与中国动画鼻祖万籁鸣给赵艳林的题词里,不约而同地都有“神奇之手”的赞誉。张充仁告诉赵艳林,捏面塑作品要首先弄清人物的骨骼。万籁鸣在创作动画巨片《大闹天宫》时,将三十几种孙悟空的脸部形态模拟给赵艳林看,教她如何在面塑艺术上推陈出新,塑造出别样的人物脸部形象。赵艳林在少年宫等地上课,万籁鸣也时常前去与她碰头,观摩她上课并作指导。她的学生多有公派赴法国、日本等国家演示,多数获得国际金奖和国家工艺美术大师金奖等。

赵艳林捏制的古装仕女、戏剧人物、现代人物,个个造型生动,神态逼真。她将西方雕塑中写意的表现形式掺入其中,同时又受到其丈夫、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细刻”名家陈恩华的影响,将微雕细刻与面塑相结合,让面塑技艺呈现出新的面貌。曾先后应邀出访美国、法国、香港、日本、澳大利亚等多地讲学献艺,在国外表演中被誉为“东方的明珠”。1996年,赵艳林创作的微雕面塑作品《古时嫦娥思人间,今日台胞念故乡》被带到台湾赠予蒋纬国先生,另一件微雕面塑《寿星翁》则成了张学良将军的百岁贺寿礼。2002年在上海召开的“亚行部长会议”上,她为中外贵宾现场表演,结果面前排起长队,人人都希望能得到一个精美的小面人。1996年,赵艳林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证书。

在对外交流活动中最让她难忘的是1980年,赵艳林受美中友协的邀请,随中国工艺美术表演团赴美国休斯顿参加一年一度的“世界民间工艺美术”展览。在这为期一个半月的活动中,赵艳林每天为世界各地的观众现场表演“捏面人”,引来狂热追捧。那时有个七八岁大的美国小男孩,每天都兴致勃勃地站在她的面前看她“捏面人”,一看就是一个月。最令赵艳林记忆犹新的是,有一位80多岁的美国老人带来用一层层棉纸包裹的面人,说是他1941年从中国有名的面人大王那里得到的,想请她修补一下。赵艳林一看,那些寿星、渔翁、葬花的黛玉等正是父亲的作品,她为中国民间艺术被外国人尊重和爱好而激动不已。就在那一年,80岁的父亲去世了,赵艳林深深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

全家总动员 革新面塑材料

赵艳林的爱人陈恩华,象牙细刻艺术家,2005年同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为使妻子能安心创作,陈恩华甘当后勤,常忙里偷闲,为妻子准备材料,制作道具,慢慢也学会了捏面人。

一次,赵艳林身体不适,只能请老陈去少年宫辅导小朋友。“当我回到课堂后,学生还惦记着他。原来他揣摩小朋友的心理,教他们发挥想象,捏水果和动物,大家兴趣盎然。”赵艳林说。自此,她“恶补”动画片,除传统故事,忍者神龟、变形金刚、天线宝宝等也成了辅导学生的内容。

“材料决定技艺”,这是手工艺发展的重要理论支撑。传统面塑工艺用到的材料是面粉混合糯米,加上防腐剂等材料,成品会遇到重量重、易破损、难保存等问题。为寻找不使面塑霉变的原料,陈恩华骑着“老坦克”到上海化工研究院、有机研究院,向工程师寻求办法。后来儿子陈凯峰想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除了跑农业研究所、化工研究所,还去上海理工大学、同济大学请教专家,加上自己的摸索,最终确定了“聚乙烯醇”这一材料。配方是由大部分的纸浆化工试剂加少许面粉而成,这样的材料能让面塑作品存放百年不变质,同时轻巧得几乎没有分量,最为关键的是搬运途中偶有碰撞也不会损坏作品本身。

从不守旧 广招学生

赵艳林在少年宫上课四十多年,还在一些学校担任过教师和辅导员。到底教过多少孩子学面塑,她数不清。一些孩子从幼儿园一直跟着她学到大学毕业,从面塑开始走上艺术创作道路。更多孩子浅尝辄止,因为父母总觉得面塑没用,不如去学学绘画、奥数或钢琴。印象深刻的有一次在少年宫上课,一个孩子很喜欢,但家长要孩子学画画,孩子在面塑教室哭着不走。赵艳林只好对孩子说,“你还小,等过两年再来学,我一定收你”,才把孩子“骗”走。还有一次参加艺术节,孩子看到展位上的面塑作品很喜欢,家长问这些东西可以食用吗?赵艳林表示只用作欣赏,如果要的话收取成本费20元,家长抛出一句“这玩意顶多值5毛钱”,拉着孩子就走,赵艳林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

上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日本动漫的风靡,面塑在玩具市场的份额逐渐被塑料“手办”挤压,面对“玩具太多”的当下,面塑的经济价值开发显然困难重重,这也是靠面塑吃饭的手艺人越来越少的关键原因。

虽然传承之路困难重重,但赵艳林没有放弃。好在儿子陈凯峰也走上了面塑传承之路,成为“面人赵”第三代传人。他将非遗面塑带进校园,并建立非遗面塑基地。北郊学校是陈凯峰工作的地方,身为美术老师的他将非遗面塑带进校园。陈凯峰十分注重对学生的教学,在他的面塑课上,学生们能听他讲传统文化、神话故事、英雄人物,还能动手制作面塑,常常吸引很多学生来听课。2015年,北郊学校凭借“海派面塑”拓展课程入选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他还将面塑制作成网络课程,通过网络来进行面塑教学,学习者可以购买一些黏土等替代材料,照着他的视频教程学习面塑技巧。“网络的受众更多,如果有人真的通过视频对面塑产生兴趣,只要他来找我,我都愿意教。”陈凯峰说。

“从不守旧,广招学生”是“面人赵”门派始终秉承的精神。“吸引越来越多喜爱这一手艺的人,面塑技艺才不会断根。此外,面塑要结合实用中的衣食住行,才是唯一出路。”这是上海“面人赵”传承人共同的心声。

猜你喜欢

面人面塑面粉
面粉大战
天津面塑:匠心妙手塑乾坤
承地方面塑特色 探创意实践之路——以《面塑鱼趣》一课为例
胶东面塑——花饽饽
山西面塑人物造型动态概括法
面粉多少吨
一把面粉揉出的“民俗图腾”
孙空空 捏面人
师徒恩怨
面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