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寿县水系与古遗址
2018-01-23徐家久
徐家久
(寿县文物管理局,安徽 淮南 232200)
1 地理气候
寿县历史悠久,战国时期楚国在寿县建都,秦设寿春县,汉初设淮南国,唐代以后历置郡、州、府。1912年州废,改名寿县至今。寿县地处淮河中游南岸,江淮丘陵北侧,位于东经116°57′~117°04′,北纬30°54′~32°40′之间。北临淮河,西界淠河,东与淮南市、长丰县接壤,南与肥西县、六安市毗邻。全境以浅丘、平原为主,地势东南高西北低。瓦埠湖自然地将全县的丘陵分割为瓦东、瓦西两大片。丘陵区海拔高程25~80米。古塘河及陡涧河以北地区为一片平原,高程23~30米,地面平缓。沿淮河、淠河的右岸及瓦埠湖沿岸,地面高程18~23米,主要为径流不畅的低平洼地,呈碟形散见于淮、淠河右岸,形成独立的小型湖泊,如寿西湖、梁家湖、肖沿湖等,地表多为黄泛沉积物及淠河冲积物,虽土地肥沃,但地势低洼易涝。北部边缘的八公山在寿县境内的面积约28平方千米,主峰老庙台海拔241米,四顶山峰高221米,山为石灰岩,间有紫色页岩。
寿县地处北亚热带的北缘,属半湿润季风气候区,一般春季暖湿多变,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入夏以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挺,北方不断有冷空气南下,六月中旬即进入梅雨天气。其后,随着干冷和暖湿润气流的增强或减弱,或久旱不雨,或阴雨连绵。从春到秋多有旱涝。
2 水系
寿县北缘有淮河自西向东,西缘有淠河由南而北流经县境,东淝河中下游河道及瓦埠湖纵贯寿县南北,境内有寿西湖、肖沿湖、梁家湖分别注入淮河、淠河。
淮河:发源于桐柏山,全程约1000千米,流经寿县的河道处于淮河的中游,长37千米。自正阳关西北的溜子口入境,向东流经黑泥沟、赵台子至郝家圩北入凤台县。鲁台子水文站以上的流域面积计88630平方千米,年平均径流量约135.6亿立方米。
淠河:淮河的主要支流之一,发源于大别山北麓,上游有东西二源于六安西南的两河口汇流北下,经六安至码头集入寿县境内。再北流经迎河集、大店岗至清河口入淮河。淠河全长260千米,流经寿县境内的河段长59千米。
东淝河:源于江淮分水岭北侧,懂埠以上汇集了西起龙穴山、东至大潜山的来水,懂埠以下河道经石埠嘴、船涨铺至白洋店。白洋店以下至钱家滩一段称瓦埠湖,湖面南北长约52千米,东西平均面宽3千米,钱家滩以下河道经东津渡、寿县城北、五里庙至河口入淮河,长15千米。1952年在五里庙建东淝河闸(五里闸)。东淝河在东淝河闸以上的集流面积4200平方千米,河道长152千米。懂铺以上源流众多,其主要源流为:一是东源大潜山,集流面积761平方千米;二是西源龙穴山,集流面积350平方千米。
瓦埠湖:在清光绪《寿州志》所附的水道图上,在沿河与淝河汇合处绘有约18平方千米的水面。清光绪十七年(1891)成图的《江南安徽全图》第22图上,绘有长8千米,平均宽4千米的水面。光绪三十四年的《寿州志》附图上有“瓦埠湖”的注记。经近百年的变迁,今瓦埠湖正常水位18.0米时,水面积156平方千米。据此,其成湖原因应为近代黄泛使东淝河道出口河底抬升,源于江淮分水岭的来水流程短,洪量大,洪水冲刷侵蚀造成两岸坍塌,湖面随之拓展。今沿湖浅滩上可见大面积粘盘黄棕壤心土可以佐证。
山源河:古称涧水,源于江淮分水岭小华山以东,龙穴山以西,流域面积390平方千米,经六安境内的东二十铺、大桥畈至葛嘴汇淠源河水,再北流经众兴集、双门入安丰塘。葛嘴以下旧称塘河,长32千米,今为淠东干渠上的一段河道。山源河是古代芍陂的水源之一。
肖严湖:建国前,其汇水面积包括自双门铺以下安丰塘堤以西,并承泄旧有安丰塘凤凰闸下泄之水经板桥至王三岔后由小清河口入淮河。一般蓄水位(高程22.0米)时,湖水面积12.4平方千米。肖严湖以北、淠河以东原有倪炭湖、朱家湖,正阳关以东、以南有东湖、学湖、孟公湖。
寿西湖:亦名城西湖,旧名蔚升湖。《寿州志》中记载:“寿州城西低洼,遇淫雨之涨,号为西湖……淮水泛涨,则淮、淝、西湖合而为一……”
梁家湖:位于寿县西南,旧由减河承泄梁家湖及其下的潭子湖水经张家老坟北入淠河。其集水范围东至淠东干渠,西至木北分干渠,总面积246平方千米[1]。
3 古遗址
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寿县共登记古遗址83处,因笔者在《安丰塘(芍陂)周边遗址探析》《浅析寿春楚文化元素》等文章中已对鸡台遗址、点将台遗址、青莲寺遗址、观音寺遗址、王家城子遗址、龙王庙台遗址、瓦埠古城子遗址、谢墩遗址等古遗址进行了描述和介绍,现对以下的古遗址进行介绍并探析。
叭蜡庙遗址位于安徽省六安市寿县张李乡张李村徐兴路西50米,遗址地表遗物丰富,有鼎足、鬲足、罐、盆、豆等残片,以红陶为主,纹饰以绳纹居多,蓝纹、弦纹、附加堆纹次之。该遗址为西北高、东南低的不规则台地,高约3米,面积14500平方米。现遗址中部由于生产生活活动,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形成了凹字形台地,其上种植有大量意杨。年代为新石器时代、商、周。
古城岗遗址位于安徽省六安市寿县安丰镇马路村杨仙小学西侧,城址呈长方形,四周较高,高约5米,中部有一水塘,遗址面积约560000平方米。地表有大量的汉代瓦砾,曾于城址内发现5口陶井,有筒瓦、云纹瓦当、板瓦、灰陶罐等器物残片。杨仙小学老师在清理杨仙小学东侧水塘时出土有陶网坠、陶球、灰陶牛鼻耳罐。年代为汉。
彭墩子遗址位于安徽省六安市寿县众兴镇彭城村彭城小学,该遗址为不规则长方形台地,高7米,面积5100平方米。地表有新时期、商周时期鬲足、鼎足和大量的陶器残片以及砺石和红烧土。陶器以绳纹为主,兼有少量的席纹、鱼纹等。年代为新石器、商、周。
冯本寺遗址位于安徽省六安市寿县众兴镇东岳村老墩村民组西南100米处,该遗址为长方形高台地,高度5米,面积12000平方米。地面可采集商周时期红烧土、夹砂红陶片、绳纹灰陶片及少量鬲足及器物残片。四周为农田,遗址上种有大量意杨树,其西部有现代坟3座。年代为商、周。
张墩遗址位于安徽省六安市寿县三觉镇张墩村张墩子村民组北100米,该遗址呈长方形,高度6米,面积60000平方米,东南部较高。断面上清晰可见有大量红烧土的文化层,地表有大量的鬲足、罐口沿,以红陶为主,有少量灰陶,纹饰主要有绳纹、席纹、附加堆纹等。年代为商、周。
南城墩遗址位于安徽省六安市寿县三觉镇魏荒村大炉店村民组西南200米,该遗址又名“家福堂墩台”。点将台略呈椭圆形,高6米,面积约30000平方,东部遗物暴露多,有鼎足、鬲足等,陶片以红陶为主,少量的黑陶、灰陶。纹饰多绳纹,有少量附加堆纹等,遗址可见大量的红烧土。年代为商、周。
北城墩遗址位于安徽省六安市寿县三觉镇庙桥村庙桥粮站,遗址呈不规则圆形台地,高5米,面积约24000平方米,其上建有粮站,地面暴露的遗物残片有鬲足、鼎足、泥质灰陶片、夹砂红陶片以及红烧土等。在东部厚约2米的断面上可见灰坑和红烧土及陶片,纹饰多绳纹。年代为商、周。
西宫寺遗址位于安徽省六安市寿县三觉镇张岗村永固庄村民组东300米处,该遗址又名“马头城子”,为长方形台地,高5米,面积10000平方米。中部有一水塘,东西一条冲沟连接水塘。南部、东部的断面上可见有大量商周时期的红烧土、红陶鬲足、绳纹、篮纹灰陶片以及灰坑遗迹等。年代为商、周。
东龙遗址位于安徽省六安市寿县茶庵镇碾桥村东龙村民组南120米,该遗址为椭圆形坡地,处于大冲地中央,俗称“付家荒”,高度3米,面积3500平方米。遗址南边为一水沟,其余三面为农田,西距龙湾水库约400米。其上可采集有绳纹、素面陶片及部分器物残片、鬲足等,并另见大量红烧土、文化遗存等。年代为商、周、汉。
古城边遗址位于安徽省六安市寿县刘岗镇陈楼村古城边(新)村民组南5米,遗址略呈长方形,四周高、中间凹,当地老百姓俗称土城。东边城垣由于常年开垦耕种,比其他三面略低。南城垣处发现红烧土遗迹。东北角为一高丘堆,其上及周边遗有大量建筑瓦片及砖块等遗物。整个遗址平均高度3米,面积25000平方米。年代为汉。
4 结语
自然环境始终是人类文化存在的基础和影响人类文化发展的外部条件之一,不了解有关人类文化生存的自然背景,是很难全面恢复人类历史面貌的。大量的考古资料证明,生态环境(地理环境),包括地貌环境、气候条件、生物资源和水系格局等自然因素,在史前文化特征的形成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到史前文化形成和社会发展[2]。从寿县水系和古遗址的分布可以看出,在淮河和瓦埠湖流域有斗鸡台遗址、青莲寺遗址、筑城城址等;淠河流域古遗址主要有叭蜡庙遗址等;东淝河流域古遗址有古城边遗址、北城墩遗址、张墩遗址等;山源河流域古遗址有彭墩子遗址、精神庙滩遗址等。从古遗址的介绍和描述中可以发现,寿县的古遗址有聚落址、城址、建筑遗址等,年代可以追述到新石器、商、周时期,遗址中包含物丰富,充分证明了在远古时期寿县独特的自然环境(充足的水源)孕育了古代文明。■